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346#

所谓仁之出处,天生万物,泽陂万物,一种无私与仁慈的精神。
而人的天性是为善良,一种生下来就注定拥有的东西,没有不同的。
而我们就是要保持住这种天性,让他不被世事所磨灭
TOP
34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人之初,性本善,人,可谓人的天性,因为“仁”,家庭得以和睦,国家得以稳定,社会得以进步,仁是人做事出事的最基本理念之一,没有“仁”的支撑,人会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一定情况下来说,仁可谓是人类做事的规矩尺度,因为仁,我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因为仁,人类得以创造文明社会。
TOP
348#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我们天应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中汲取仁的品质。仁,是天地的灵魂,人也应学习这种精神,并始终将它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时刻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最大的升华,从而做到真正的仁。
TOP
349#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作为我们国家的圣人,我们应谨遵他的教诲,把“仁”当做自己的道德修养
TOP
350#

是自然养育了我们,也是人类的善良造就了我们,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给与别人,也是拯救我们自己手段和途径。因此,爱自然,爱人们,就是在践行仁的精神感召。
我们彼此虽然不相识,不过我们有着共同的精神诉求。让我们相见都是笑脸相迎,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互相帮助,互相感染。
TOP
35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当今世界上提倡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不正是当今社会赋予“仁”的新的精神内涵吗?人心向善,每个人都愿意帮助他人,当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都会忍不住去帮助他,但往往因为考虑到许多外因又有所犹豫,这也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难题。
TOP
352#

孔子概括为五个字: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五点就是仁爱了。孔子还进一步解释说:“恭就是庄重,庄重就不致遭到侮辱;宽就是宽厚,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信就是信诚,信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敏就是勤敏,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惠就是慈惠,慈惠就能够很好地使用他人。”(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这些话非常恰切地体现了孔子期望通过理想人格的实现来推行“仁”的理想、构建“仁”的社会的心情。同时,“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也正是针对子张的言论自负、见解偏激的不足而提出的。孔子勉励他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达到“仁”的标准。
TOP
353#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正如孟子所举的例子,有一个小孩掉进井里,路过的人都产生恐惧恐慌心理,会伸手相救,并不是因为和小孩子的家长有交情,而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有人却说人是行本恶的,我不能阻止别人去怎样认为,但是这种想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人的天性是好的,但是在后天的教育、培养中,在环境的熏陶中,人的性格才会慢慢的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在好的环境与好的教育条件下,人总是向善的。不能说人的道德败坏是先天使然。
TOP
354#


我们传统的“经”,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TOP
355#

通行古文献中,《尚书》较早出现了“仁”。《尚书·周书·金滕》中,周公说:“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思是我周公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祭祀祖先。这里的“仁”,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涉嫌为后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中,论及仁的主要有:“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商书·仲虺之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商书·太甲下》);“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书·泰誓中》)。其中的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德性。

  《诗经》中也曾提及“仁”。《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赞颂“叔”美好而又具有仁德,俊秀而又有英武之气。《齐风·卢令》云:“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称赏猎人既漂亮而又怀有仁德。这里的“仁”,已与“美”并列,指涉一种既合乎审美标准,又包含好善仁德的行为风格。
TOP
356#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仁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来自天地万物。第二种是来自于人天然的善良本性。关于第一种说法,王阳明也曾说过,良知即天理,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我觉得在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万物作为客观的外在应该是没有感情没有“仁”的,但古代圣贤确认为仁是来源于宇宙天地。这里将自然拟人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关于第二种说法,孟子曾经说过人有四端,这四个善端是人天生的,是先验的概念。用更加易于理解的表达就是,人性本善。现代实证科学基本认为,人性是恶的,人是带着自私的基因出生的。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认为的人性本善是错误的是没有价值的。在我看来,人性的复杂的,没有办法下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但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性善论,体现了对善的追求和向往,有很高的伦理价值。我曾经打过一个辩论,道德到底是由外铄我还是我固有之,当时还没有认真的学习“仁”的来源,现在看来,道德不仅是由外铄我,还有我固有之的。我觉得古代先贤说仁有外和内的两个来源,也一定是希望我们都做善良的有道德的人吧!
TOP
357#

仁的品质首先是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周易》里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告诉我们,天地最伟大的品德就是生养了万物。这使我想起了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将这句名言放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岂不就是指生养万物的天地,而孔子所主张的“仁”的思想则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也是“仁”的体现,而且都是人间大爱。而且,要实现这样的仁,首先就需要我们具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和仁爱苍生的思想意识。反观我们日常的行为,细化到一个很小的范围,我觉得《西游记》中唐僧那“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而当我联系到佛家的有关理想的时候,我更加你相信,仁者不仅爱人,更加爱护天下苍生。无论是山中猛虎、丛林巨兽还是岩缝草根、壤内微虫都是仁者大爱包容之所在。所以,凡是生命,皆应用仁。
TOP
35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的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即一种包容万物的胸襟,对天地间一切的人和物要怀有一种善意、仁爱的眼光来看待,如此,天长日久,方可孕育出“仁”;二是来源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大概所有人初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都是纯洁澄澈的吧,对一切不幸的事情都有怜悯之心,并想施以援手,这也许是“仁”的萌芽;除此之外,我认为“仁”的来源还有后天的教化培养,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到了后来社会上还是有那么多犯罪分子或冷漠残酷之人?我想,这与他们自小的生活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关;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做人,通过读书,人才会得到净化,得到提升,如读《孔子》,方知“仁者爱人”;读《孟子》,方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读《墨子》,方悟“兼爱非攻”……比如我们之前听到过的“狼孩”,她没有与社会接触,没有受过教育,连“人”都谈不上,更别谈“仁”了。所以,在当代,我们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发挥国学经典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们多诵读,多背诵,多领悟;以此来保护那颗天然的仁爱之心,并让它从一棵小芽儿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TOP
359#

仁是人们内外兼修而来的,内是人“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和本性,人们与生俱来的善给仁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依靠教育、教化,使之从辨别善恶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到逐渐主动行善,慢慢积累。同时还要依靠外部条件,便是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即“天地之大德曰生”。古时的人们崇拜天地自然,天地给予人类生存之境而无所取,便是仁之所在,独具慧眼的古人从之习得仁,从而获得仁的真谛。身在当今时代的我们,需谨记仁,仁的真谛,仁的教诲。培养自己内在,提升自我品格和精神境界,以善为乐,敬畏天地,品悟其宏伟博大,从而内怀以仁,外行以仁。
TOP
360#

仁是在孔儒学派产生之后才出现的,人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由儒提出,但是却为儒所吸纳、改造与推扬。我在《说文解字》中了解到:“仁,亲也。从人,从二。”这说明,仁是最先起源于血缘亲情的,因此它属于一种可感可察、可经历、可亲证的原始情感。我们首先能对家人有爱,才能对他人有爱,所以仁的施行是由内及外的,不是一开始就是广泛的、大范围的,所以古代的统治者施行仁政也是从亲族开始,这是仁爱精神的理性推演。另外,仁,是在由至少两个人以上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结构中确立起来的关系共识,于是便具有可传递性、可通约性与约束性。所以只有在团体中仁的价值才有深刻的体现。我认为仁的来源一方面是古代社会的群体结构所要求的,另一方面也是古时人们精神和品格的道德要求,在仁不断的推广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才有不断的进步和提高,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道德品质。理解仁的来源和内涵,提高自己的内在品质,怀有仁爱之心,推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