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211#



在儒家的世界里,仁不是首创,不是与生具来。孝悌之道是孔子强调的为仁之本。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尊重并致力于孝悌之上便可建立仁的体系,孔子如是说。

孝悌之道强调的是长幼尊卑间的伦理关系、礼仪节制。而人处世,面对着缤纷复杂的人际关系,牵连太多、太甚,孝悌又怎么能让人在一个超出了其所指范围内的世界里做到仁?

人之初性本善。

试想一个从小深明孝悌之道并努力实践孝悌之道的人,在他年长以后,又怎会不知如何去疼爱晚辈,关爱他人,那都是他在践行孝悌之时收获的回报啊!可见,从孝悌到仁,是多么自然的一会事!

孝悌之道,其为仁之本欤?

TOP
212#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213#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属性,还有超自然性,各种各样的诱惑都可能使我们变得邪恶,变得冷漠,凶残,失去仁慈之心。同情是仁的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怀有一颗对社会的责任心,达到兼济天下。当今我国区域差距很大,收入分配不均,东西差距大,在偏远的西部地区,有些地点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得相互兼济,发挥区域优势,缩小区域差距。
TOP
214#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道德规范,“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塍》“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且、互爱的意思。孔子认为“克已复礼为仁”,依靠主观道德修养,克服不符合礼的行为,使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就体现了孔子的仁。“仁”的精神其积极性是给中华民族留下职正人正己、尊老爱幼、中庸寡争、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国家稳定的民族特征。
TOP
215#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TOP
216#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直接的说出了仁在有人的时候就已经产生,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样罢了。仁一直的存到现在说明其存在的价值及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继承和发扬,让其造福子孙后代。
TOP
217#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是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TOP
218#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事实证明,人本善。为什么会有坏人?是由于社会的污染造成的。比如:老太太过马路跌倒,没人敢扶,这是为什么?其实,一开始大多数人是善良的,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癞皮”,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来勒索不义之财。渐渐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有了防备心理,不敢扶老太太了。都说社会人情越来越冷漠了,其实是少数人“仁”的丢失,反而再利用他人的“仁”,利用人的善良来搅乱社会。其实,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拾仁爱之心,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丢失自己的仁爱之心,你首先做到了,就无愧于心,因为相信正义存在。
TOP
219#

仁来自人的善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知仁,但不仁者又是为何呢?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也是仁慈的,后天的环境让人变的不仁,其实要说一个人是不仁的,充其量只能说他做的事缺乏仁义之心,但心里总是有自己仁的底线,仁与不仁不是一件事可以说明的,人的仁心也不是可以随便磨灭的。往往在社会与生存压力下,一部分人暂时丢下了仁,而选择了利。我依然相信,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仁!因此,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TOP
220#

我个人比较赞同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上天是无意志、无情感的,但是却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但是这种规律我们不能将其独立出来成为实体。所谓仁,我认为是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的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效产物。仁,是报以一种爱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和自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万物的生存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本质上拥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如果我们放由这些矛盾发展,那么必然会导致整个世界的崩溃。作为人类,尤其是拥有高级智慧的种群,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体会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使得我们所处的世界一片和谐。仁,就是拥有调整促进世界和谐的功能的工具,而且是最有效的工具。在人之间,由于有仁的存在,可以使得我们人之间不至于那么冷漠,不至于都是那么赤裸裸的人际关系,同时给予我们温暖以去除孤独,给予我们精神依靠以去除无助,从人类社会来说,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安定。在人与万物之间,由于有人的存在,我们不在是以掠夺的态度对待自然,而换之以共生的态度将人类与自然地命运紧紧的栓在一起,爱护自然,保卫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这是从一种比较功利的态度看待仁,但是仁的确发挥了上述作用。

TOP
221#

[原创]

子曰:“仁者爱人。”也就是说能称得上是“仁者”的人,他一定极富爱心的,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据此释意,我们肯定要追问,是什么造成了“仁”呢?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于孟子的“性善论”,我从来都是深以为然。为什么当我们看见不幸降临在他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产生同情呢?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恻隐之心。三字经的开端亦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断言。



人是社会的产物。生活在社会中,我们难免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对于那些不是我们亲人的人,是什么让我们联系起来呢?我认为是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正因有了恻隐之心,我们才能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而不是光想着自己,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与世隔绝。到此肯定又会有人继续追问,恻隐之心来源于哪里呢?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先验的,它与生俱来,即“人皆有之”。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康德的道德学说不谋而合。的确,这是一个妄命题,不可证明,亦不可证伪。但是很多人愿意这样相信,理由是当我们秉承着这样一种信念,我们总是积极主动地向他人施以援手,共同致力于让我们自己的生活与每个他人的生活更加美满。如此,离我们所期望的大同社会还远吗?

TOP
222#

仁是人善良的本性,它作为一种道德范畴,体现于友爱,帮助,同情,天地生养万物,人作为其一,我们就应以感恩的心回报整个世界,用仁爱对待一切,不仅孔子把其作为最高的行为标准,同样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更应以其为行为准则,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人民大众,人性思想的终极关怀。

TOP
223#

       “仁”的来源是伟大的创造和生养,“仁”的开端是同情之心,来源于天然的善良本性。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古代经典中有关仁的用法,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理伦学说,不仅重新用人本主义精神解释了仁,而且把仁提升为最高的理想,使“仁”成为了一个既能表现人类优良美德又能表现超越原则的包含性概念。仁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道德规范,讲爱、讲礼、讲道,这不仅对我们个人产生积极的思想导向,其精神深深地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更是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为人类文明发展史做出伟大的贡献。
        如果人人都能真正做到“仁”,那么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当然这着实是一种令人心生向往的社会存在,需要我们共同去构建。因此,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主动追求仁的境界,传播仁的大爱,心存善意并敬人、爱人,用心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努力做到“仁者爱人”。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仁者“爱人”“博爱”的基本内涵一直不变。到现代,已经演变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理性动因和追求真善美的内在源渊。传承仁的传统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家庭尊老敬长,兄弟相爱;在邻里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在单位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在社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使整个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社会文明必然大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5 22:32:28编辑过]

TOP
224#


也许在现如今的社会里大谈“仁”有点儿讽刺意味,因为有太多太多“不仁”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上演;也许我们都在一边感慨人们越来越冷漠,一边也在加入那些冷漠的行列中;也许我们早已经对所谓的“仁爱”世界失去信心......但请相信,没有谁不愿生活在那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世外桃源---“大同社会”里,其实,“仁”,一直都在,在你心里,在我心里,在每个人的心里,短暂的消失并不能代表我们完全失去,一起努力吧,为了找寻我们曾经的理想!

TOP
225#

淡泊明智,宁静志远;厚德博学 ,崇实去浮。
武汉科技大学《科大梦扬社》余义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