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81#

仁,就是二个人字, 我的理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有保持爱人之心,我们的爱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具有人情味!

<<三字经>>里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不就是说明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人的善恶也只是随着后天的环境变化而变化!

TOP
182#

一般性认为,仁的观念是由孔子提出的,这似乎没错,因为正是孔子把“仁”的的概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成为政治伦理哲学。然而实际上,“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有之,《尚书·周书上·金縢》就有曰:“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这里的“仁若”作为一个词,可以理解为柔顺;另外在《周易·说卦》也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这里就是说仁与义是人的行为规律。而真正详细论述“仁”的思想本质的可靠详细资料则是《论语》一书。于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把“仁”提升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原则,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


TOP
183#

人从襁褓到孩提,到冠礼再到中年,最后到老死,都会不断地对于自身的一切和外在的一切产生“我觉”和“他觉”,从而会不断地发现自我并明辨认知其与我不同之“物”以及与我不同之“人”,而当发现其自我之同类焉,这叫“同类意识”。于是由“同类意识”发生“同类感情”,这也就是孟子所谓“四心”之一的“侧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即为仁之端者也,亦即为“仁”之德性的基础。这种德性就是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TOP
184#

    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有的人是因为后天的不良风气所败坏,慢慢的养成不良习惯,让心灵被玷污。

TOP
185#

[原创]

仁是天地万物所具有的伟大的品质,天地生养万物,它把仁的基本品质都无私地赋予给了人和世间万物,人和世间的万事万物得到天地赋予的仁的基本的品质以后,既把它用来作为自己成长的基本标准,同时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之中不断通过现实环境的磨练而提高自己仁的品质,不过由于每个人后天的阅历和对生活的解读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导致对仁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即有的人能够更加深刻的体悟到天地所赋予的哪种仁的品质,而有的人对仁的品质的体悟则相对比较地肤浅。总而言之,人和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仁的基本的品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它是天地赋予我们的,是我们人和万事万物与生俱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8 14:06:11编辑过]

TOP
186#

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但仁的观念最先并不由儒家学派所提出,却为之所吸纳、改造与推扬。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但无论在《尚书》中,还是在《诗经》中,仁的确切含义与思想内容,都还没有获得完整的规定。

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当时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TOP
187#

关于仁的来源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的本心问题,这便涉及到了两个人,两种学说。一个是孟老夫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仁、义、理、智根于心,人生来有此四心。他说“人生之善,犹水之就下,人如不善,水之不下”。归结到一点:仁是人生而既有之。人的这种天性就好比西方社会所宣扬的人生而就有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权利一般,完全属于先天性的,也是在形式上是人人皆一的,尽管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完全是这样。另外一个是荀老夫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就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他明确说到:“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无伪而性不能自美”。第二句有些老子辩证法的味道。似乎这就告诉我们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是恶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仁义可言。如果是这样的话,前人就不会把把荀子归为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一派了。关键在于荀子还认为“心如水”,他又认为人“心生而有知”、“人心譬如盘水”,只要“导之以理,养之以情”,人还是可以有仁的知识的。这便是说虽然人的天性是恶的,但是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达到仁的。综合以上两种,我们可以得出,在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中,仁主要有两个来源:孟子主张的性善论的先天的仁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的后天可培养导化的仁。 [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6 13:23:02编辑过]

TOP
188#

关于仁的这个概念,从其意义上来说,在我看来应是 《国语·晋语一》:“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中比较确切的提出,因为它写出仁的一些基本表现,和一种仁最初的一种方式。而从其字上来说 《说文解字》中认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其字形也表达出仁的一些基本观念。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是对于儒家仁的思想来源来说,我们就应该考虑到孔子时期的文化背景,在当时的环境中,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家不家,国不国,并且人们逐渐缺失一种生活的基本的精神观念,而有介于此,孔子也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且把仁当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孟子进一步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并由此发展成为了仁政学说,因此仁也随着孟子思想的衍生而逐渐进入儒学的范畴。

[em01]
TOP
189#

“仁”在现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如仁义,仁爱,仁人志士,仁义礼智等等。还有果仁,姓等含义。古人为何把“仁”写成一个人字旁和一个二呢,就我的理解就是人人要互帮互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一种人格境界,仁是一种道德情操,是一种高尚情怀的表现,是人的本质之一。仁者,人也,就是说有仁爱的人才是所谓的人。人有仁爱,才能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

TOP
190#

仁作为种种道德的范畴,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以此我们便知仁即是万物的核心,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也依旧如此。孔子的仁学思想影响了世代的人,告知人们要相互有爱关注,更要有同情心。孔子说:人者"爱人",并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仁学思想,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调节人与人关心的准则,在当代更有特殊意义。
TOP
191#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在这之后的思想家们也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挥了仁的思想。以孟子最为突出。

孟子一直以性善论作为自己的思想的基础,不断地对仁进行了发挥。在道德方面,孟子主张仁和义的结合,仁和义便成了一切道德的核心标准。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孟子正是以仁义来约束百姓和君主来达到这个目的。在政治经济方面,孟子则提出仁政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同时孟子又提出了“井田制”的思想,结合抑制“重农抑商”的思想,有效地缓解了各个阶级的矛盾,为后世所称赞。

TOP
192#

仁有其特殊的价值,在孔子之后,历代思想家不断地发挥,形成了儒家文化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仁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巨大的贡献。礼乐得以发展正是因为孔子借助仁的力量一步一步创造开来。在孔子之前,仁学文化并没有受到重视,正是孔子赋予了仁丰富的内涵之后使孔子之前和之后的历史得以衔接。还有一个明显的贡献则是孔子借助仁学的力量完成了上古向中古时代的转折。正如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 14:33:53编辑过]

TOP
193#

                仁是儒学的核心内容,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把仁发展成系统的学说。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主要意义就是善待他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的色彩价值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就是孔子的创新。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人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
TOP
194#

在孔子眼中的仁和道家的道有些类似,但是也有着区别,孔子的仁更多的是偏向于人与人交往之中的仁爱,而道家的道却是偏向于这个世间的规律,本质。但是说其来源却是有些相同。

1.天地之大德曰生,说明了仁义道德是与天地万物之间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们所创造的,而是固有的。就和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来源一样。

2.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这就说明了,仁义是人固有的,人生而就具备了仁义。就算是一个十足的坏人,也不可能会有十足的坏,比如也会有好的方面。所以在孔子看来我们应该保留,并发展心中的善。善恶自在人的心中,正如一位禅师所说:人之所以有双眼,是因为一只眼睛看到的是好的,另一只看到的是坏的。至于我们看到的什么,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TOP
195#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不能安心劳作,统治着(诸侯)不把人民的性命当回事,草菅人命,百姓苦不堪言,此时,一位道德高尚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仁,仿佛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以人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仁者,爱人”,“德政”给受灾祸的人民心里的慰藉,但是这种思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显然是不可行的,统治者忙着争地盘,谁会听你的仁义礼智,因此仁被冷落,但是在民间却得到了认可,作为中国哲学一个重要代表儒家的核心思想,随着中国一起沉浮,却一直流传至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