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96#

我相信人性本善,这一直是我所坚信的,相信每一个人的天性、本性是善良的,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的。正如孟子所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本性就是善良的这是谁也无法掩盖的。就像我们看到有小孩跌倒时会忍不住去扶起,就像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和孕妇时会主动站起来让座,这些都是仁的表现,像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象时会忍不住流泪。这些都是发自心底的。也许你会说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罪恶的事情存在?我认为那只是我们的善良被一些欲念所迷离,被一些污浊遮住了眼睛,蒙蔽了心。我相信每一个人新的最底层还是向善的。这需要我们社会的正能量去引导去发掘。尤其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更是重大的,因为我一直坚信“老师是那个可以改变学生一生的人”。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一定要肩负起引导学生向善的神圣任务。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发掘自己的善根,做一个好人!

TOP
197#

仁,即人。仁为万物所生的本,人为人类生存发展之本。万物及人均为自然所化生,并依靠“仁”来延续。既如此,仁者,以孝为先。
TOP
198#

   仁来源已久,但是在孔子时正式打出仁的旗号仁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由儒所提出,却为儒所吸纳、改造与推扬。儒家看中仁、选择仁,又并不完全出于偶然,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所以,理解儒家的观念,践行儒家的教义,一定要首先弄懂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意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宽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能够把天地万物都视为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意志、可与对话和交流的对象。

TOP
199#

仁由万物之精华而生,施仁者得心。 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理解了仁,才能够理解儒家强调的宽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能够把天地万物都视为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意志、可与对话和交流的对象。

在原始儒家那里,爱人的态度最能够体现在人们对待自己的父母与亲属方面。孔子特别重视“亲”。人无论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下都应该顾及父母的感受,应该努力揣摩和体会父母的心思。而一个连自己的父母死了都不会流一滴眼泪的人,一定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而早已经不再是人了。大凡绝情、无情之人,都是非常可怕的动物。由此说明,亲情之爱最能够反映人心内在的仁性。孔子要求人们在家里应该孝敬父母与尊长,而走出家门、闯荡江湖则应该与他人友好相处,谨慎从事,诚实可靠,对每一个人都必须付出自己的爱心。用侍奉父母的心情侍奉别人的父母,把敬爱兄长的态度带到广大的人群中去。真正的仁者、圣者是不会把自己的爱心只奉献给局部的人群团体的,或血缘亲属,或地缘乡里,而应该获得更为开阔的社会视野,拥有更为宽广的天下情怀。《论语·颜渊》中,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天下归仁,人同此心,四海之内,谁不亲爱?由此,儒家的爱人实现了由血亲之爱,到他者之爱,最终直至泛爱整个人类、天地万物的逐级推演。

TOP
200#


对于“仁”的来源,我认为“仁”便是来自于人的天然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刚刚出生下来的时候,我们的本性是纯真的,我们不懂得为了追求利益而勾心斗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越来越多,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不能做。在做某件事是,我们越来越多考虑的并不是“仁”的问题,而是先权衡一下自己的利益。现在的我们不是没有“仁”,而是害怕。“盗亦有道”即便是盗贼也是心里有“仁”的概念,这是一种精神。

TOP
201#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天真无邪的,纯净的向一张白纸。通过后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美丑善恶,学会区分好与坏,这时我们就懂得了仁的思想。

仁的思想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心存善念,都会对身边毫无关系的可怜的人产生同情之感,看到可恶的人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厌恶……

我们不能摒弃人之初的善良本性,相反我们还要将我们善良的本性都发挥出来,做一个顶天立地心存善念的谦谦君子。

善良的本性是使我们每个人身上富有魅力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该好好呵护,不能让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蒙上灰尘。

TOP
202#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203#

[原创]

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哪怕只是对别人的一点同情心都是善良的表现,仁的开端。但是要真正做到仁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天地;每个人都有私心,我们不可能像天地一样拥有广大的胸怀,至少我是这样的。我认为仁只能作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它为标准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地。

TOP
204#

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说得太好了,世间万物生养与天地间,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恩泽,这是上苍对我们的仁爱,人类社会也应该倡导这样的精神品质,培养博大的情怀,心怀天下,博爱天下,对世间充满爱,让世间充满爱!

TOP
205#

仁是对父与子、君与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总结,是心是本性。当我们遇到那些不幸的人,同情与善良便会从心底发出来,这不需要友情、爱情或者亲情,而是天生的善良催使我们如此。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现实给了我们太多伤害与污染,我相信还是可以重新找回我们的“仁”,因这是天性使然。
TOP
206#

仁是对父与子、君与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总结,是心是本性。当我们遇到那些不幸的人,同情与善良便会从心底发出来,这不需要友情、爱情或者亲情,而是天生的善良催使我们如此。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现实给了我们太多伤害与污染,我相信还是可以重新找回我们的“仁”,因这是天性使然。

TOP
207#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仁者爱人,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懂得用自己的

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才能称为仁者。

TOP
208#

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

TOP
209#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210#

仁义的故事: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烧掉借约,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钱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王贬出回到薛城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