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36#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13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每个人内心都有,不过社会的现实让太多的人把它给封闭起来,保护自己,希望大家能多展现自己的恻隐之心,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TOP
13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东平

学号:10311003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5198886443

从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性善性恶的说法,且两者之间的分歧很大。在这两者之间,人们很难取舍,不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

但我觉得,在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关键是要看我们自己的想法。性善亦或性恶,都是人家说出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经历,所以不代表我们共同的想法,如要判断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

其实,我觉得性善性恶都不怎么重要,因为它只代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而我们的更多时间是集中在出生后,所以只要我们在后天的时间里好好地培养自己的情操、性格、人生观,就能拥有的品性,并能真正地为社会服务。

TOP
139#

       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发出来的,有其自然的心理基础。仁爱的基本内涵就是亲亲敬长。把这种家庭血缘的亲爱之情向外扩充,就会产生对他人的爱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谐的人际关系,并最终扩大为对天地万物的爱。可以说,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而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推,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TOP
140#

仁义是人的本性,只是经历了一些很难过的事情后才会渐渐违背天性,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情。这些难过的事情可能是糟糕的家庭环境,可能是让人感到无助的社会环境,还有人自身的一些消极的潜意识。虽然保持天性存在挑战,但是关键在于自己学会想同很多问题。如果能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何惧怕不能忘却不开心,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呢?

只要心灵纯净,人就会多多行仁义之事,人也声名鹊起,生活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会更加快乐!

TOP
141#

  仁义礼智信,仁字在第一,可以说仁是万物之源、人之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何谓恻隐,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仁义之心,就如同上面所说我们的恻隐之心是从心发,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自己的目的。然而身处现代社会的一些人,似乎被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所蒙蔽,掩饰或者忽略了自己的本性,凡是以金钱作为行为标准。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重温一下中华的经典,去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本真的感情,让“仁”不仅仅存在于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华夏民族的自强不息,繁荣富强之路上!

TOP
142#

[原创]

善存在的领域,无疑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意识、目的领域的善;其二是无意识、无目的领域的善,这仅仅是善,而无所谓应不应该。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曾说“可欲谓之善”,欲为仁欲,首先为恻隐同情之心。我们必要准随自己的这一本性,践于仁时才会自然而然,快乐自由!

TOP
143#

仁是儒学的精华,但对仁的理解,却又各有千秋。相传关云长刀下只斩有名大将,不杀无名小卒,人们听说了,便佩服得不行,说这就是仁。然而退后数百年,宋襄公不冲乱兵之阵,不击半渡之卒,不追溃退之军,不伤二毛之夫,人们却笑他“假仁”。这使我相当的糊涂:宋襄公固然有些做作,但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戎马一生杀人如麻,却不知如何博了个仁名?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又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传到其孙徒孟子,性格已有些锋锐,虽爱人但也爱讽人。董仲舒独尊儒术,却是外儒内法,“仁者爱人”的学说早已蜕变作了“仁者治人”;南宋的朱熹更是了不得,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离着孔子最初的“仁”便愈来愈远了。

TOP
14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根凯

学号:10311031

时间:2011417

电话:15912182537

卷一、                                 

二、仁的来源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仁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由儒所提出,却为儒所吸纳、改造与推扬。儒家看中仁、选择仁,又并不完全出于偶然,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所以,理解儒家的观念,践行儒家的教义,一定要首先弄懂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意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宽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能够把天地万物都视为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意志、可与对话和交流的对象。

TOP
14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春梅

学号:10311035

时间:2011314

电话:15877935932

卷一,仁

一:仁的来源

  对待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达到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的思想的重视,表明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编辑本段]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TOP
146#

仁来源于人本身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所有的人,生来都是仁的。善良原是人的本性,只是在后天的生活和环境中,一点点的被隐藏起来而已。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和付出也是一种幸福,我们为何不顺应自己的本心,仁以对天下呢?

TOP
147#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148#

“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仁的基本概念。“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华夏民族精神史上也是一笔浓墨,在当代社会更是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极。一直以来我相信的是人“性本善”说,三字经中是这么讲的,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仁以善为根基,当我们不能宽泛的去讲仁义的时候,善更容易亲近更能于细微之中影响人。在我们推崇仁的时候,可以将善作为引导途径。本身就存在于内心的东西引导起来也更加的容易。可以在公交车上为老幼病残弱让一下座,可以为迷路的旅行者引一下路,可以帮调皮的孩子拿下挂在树枝的风筝…….将我们内心的善有形的表现出来,更好的养成我们的民族品格。

TOP
149#

   关于仁的来源,一方面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

   既“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

  一方面来自于仁德天然的善良本性。

  既“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TOP
150#

何以凭“仁”来治国,一直是我心中小小的疑惑,如今似乎有些领悟了,“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有了这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何愁不能修身、治国、平天下呢?圣人果真是圣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