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21#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TOP
122#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TOP
123#

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仁是天人合一造物的精华之作,它是一种纯洁的,自然地发自人内心的情感。

TOP
124#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仁德即来自于人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善,一个性善的人也有着一颗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来自天然的善良本性,也需要后天的培育来保持这一秉性。
TOP
125#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指的是做人的气节。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观,也就是指道义以及符合道义的行为。"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精神。"义"的界限在于取不取不义之财;"义"的气节在于能不能主持公正;"义"的境界在于敢不敢为正义献身。 "义"是需要决断的。瞬间的取舍,是判断一个人道德高尚或道德沦丧的分水岭。

TOP
126#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在当时人民处于战争与暴政的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形下,在有学之士的思考中产生的1用来劝导统治阶级,教化人民的!他的存在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TOP
127#

      人类自从会使用工具以来就逐渐脱离了自然界,有了文明形态的人类逐渐走向生物链的顶点成了顶级的存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虽然没有了天敌,但是人与其他的人却成了敌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才是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我们更应该把这种美好的品质充分的体现在为人处事中。
TOP
128#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孟子由人的“不忍人之心”确立了性善论。在孟子看来,人天性是善良的,但我认为,“仁”还是要靠后天的教育学习,否则,一个人连何为“仁”都不知道,怎么就一定会做出“仁”的行为呢?人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修身养性,才得以形成一个善恶的。看到小孩落水的,如果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会想到要去救他吗?有些品性还是靠后天形成的。
TOP
129#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在当时人民处于战争与暴政的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形下,在有学之士的思考中产生的1用来劝导统治阶级,教化人民的!他的存在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TOP
130#

我看完体会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人之所以为仁,就是因为人具有仁爱之心;“仁”与“礼”互为表里,倡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勿戒条;而智者知仁,勇者行仁,通过“学礼、习礼、用礼”的方法,用“礼”的规范处理好各种关系。认为人要仁治,国要德治,与孟子倡导的“仁治”思想相得益彰,是谓“孔孟之道”。
TOP
131#

以前,我只认为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在这一学习中,我明白了“天地之大德约生”,仁更是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

仁不知是人类的,更是整个自然万物的,一切都在仁中孕育。。。

TOP
132#

     仁的产生式社会关系的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女,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成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133#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仁是人文主义的儒家精神的基本原则。仁把儒家的超越与人性的现实统一了起来,所以,人不仅对自己道德的成长与进步负有责任,而且对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发展负有责任。为了实现超越的理想,人必须一方面修养自己的仁德,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德行推展向世界。要成为仁人或是拥有爱的人,我们就必须从关心他人开始,真诚的为他人服务。每一个人都有践行仁与爱的能力,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热情与意愿而已。

TOP
134#

仁的来源: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13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利靥

学号:10311043

时间:2011314

电话18787131304

卷一

一、仁

仁的来源

 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的主线。孔子平时讲“仁”。也常把它和“礼”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现代有人把孔子的“仁”和“礼”截然分开。说什么“礼”要旧的、“仁”是新的;“礼”是继承前人的,“仁”是孔子自己的。这实在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最为密切,虽然名为“仁”,而实际却是以“礼”为主要内容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