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爱与兼爱
“别爱”与“兼爱”同属于“仁”的范畴,“仁”是中华传统的美德。
儒家之仁为“别爱”墨家之仁为“兼爱”。
儒家之“别爱”
儒家的仁最初本质是为了维护周朝礼法制度,孔子时期其表现为维护奴隶主的“礼”。随时变迁,孟子时期则表现为维护封建地主的“权”。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大帝听从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仁”逐渐成为中国的精神文化财富。到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儒家的思想真正成为了束缚人们的封建思想,“仁”由最初的“爱”变为了只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别爱”。到“新文化运动”,鲁迅、陈独秀等人反叛封建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是不是受到民主和科学的影响,“仁”就不重要了?答案是肯定的。
自此儒家的“别爱”进入了新的篇章,“仁”者对天下之仁也,此正所谓“仁者无敌”。
“别爱”其实质是对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的称呼,无论是从古代到现代,其“别爱”的称号依然对儒家正统思想是一种污蔑。今天有ersonName ProductID="于丹" w:st="on">于丹ersonName>老师的讲座,其实质难道不是要仁和万物吗?她难道是希望人们有区分的爱吗?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这些难道是“别爱”,这些难道是为了社稷不稳?
“别爱”的最初不能归咎到儒家头上,只能是一门哲学为了生存下去,而做得妥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儒家依然昌盛,墨家灭亡的原因。由孔子到朱熹,无一不是为了维护统治者权益,但同时他们对中华精神文化的贡献是不小的。
“别爱”也是爱,就像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儒家的爱是在追寻“超我”的过程,然而它又经常受到“自我”的束缚,它既无法表达“超我”的“博爱”,又不能表现“本我”的“爱”,最终选择了“自我”的“别爱”。虽然是爱,但是增加了附加条件,这就如古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数的学派在与封建制度的对抗中灭亡了。
“别爱”是可悲的儒家思想,但它从未改变自己的最初想法——“仁和”,“别爱”是得不到真实表达的博爱,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厢情愿,单相思。
墨家之“兼爱”
墨家是一个短命的学派,如果没有《百家讲坛》的提出,无数人将不知道,墨家的可悲与伟大。
《墨攻》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墨者革离。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故事中梁王得知城外只剩二千赵军,自以为能轻易应付,便急于把革离赶走。得享一时之安宁,梁城人民已逐渐忘记革离的功劳,返回从前的生活,疏于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赵军再次攻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
巷淹中没有捉到革离,却相信革离不会离弃梁城,于是以城民作为人质,逼革离现身。
革离的出现,与梁城的命运,在战争的起落中悬而未决。
这就是墨家的悲哀。几乎到现在也有许多人,不明白墨家的“兼爱”到底是什么东西?墨家的“兼爱”是佛家的“博爱”,是像《圣经》开篇所说“人人生而平等”?还是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的犬儒哲学?
也许墨家的“兼爱”追求的是像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许他们忘记了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
墨家的“兼爱”建立在一种至今还未达到的或者已经远去的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如果不存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它就必将在原始社会发扬光大。
在这里我不是批判墨家的愚蠢,也不是装作一个纯粹的人。我只想引用一句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w: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墨家的思想无辜的作为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它没有争取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墨家这种伟大的“兼爱”(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是那夭折的思想与一本没有生气的《墨子》!
墨家之“兼爱”与儒家之“别爱”
兼爱:
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被称为“工奴”,商人被称为“商奴”……)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兼爱主要思想: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别爱:
代表人物: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别爱:有区别的去爱,指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爱”。“礼”孔子之“仁”是“别爱”的最佳体现“仁”强调了人的道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礼则反映了社会的持续,即君臣、父子、朋友……的关系。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我看来墨子与孔子都追求超我的爱,“兼爱”呢?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博爱,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爱,假如一个国家采用了这种爱,那么这个国家能存在吗?用经济学的一句话来说“屁股决定脑袋”墨子正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它是完全正确的吗?
我们再看看儒家的“别爱”,“别爱”可以说是一种有形式,有理性,有规则,有区别的爱。即不同人之间,爱是有区别的。孔子所处的ersonName ProductID="时代" w:st="on">时代君与臣,周朝与诸侯之间是混乱的,所以他希望用“仁”与“礼”来管教人民。所以他提出的“别爱”是有形式,有理性,有规则的博爱。
虽然孔子与墨子提出不同形式的博爱,但他们都在追求超我的爱,并由此建立自己的学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我们应取他们二者的精华,比如墨子“兼爱”的平等思想,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摒弃的是墨子的“爱人若爱其身”以及“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的思想和孔子“别爱”中矫揉造作的成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19 15:45:2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