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朱熹《论语或问》卷四)



译: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子语类》卷六)



译: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只是一个心,便自具了仁之体用。喜怒哀乐未发处是体,发于恻隐处便却是情。(《朱子语类》卷六)



译:正是同一个心,具备了仁的本体和功用。喜怒哀乐没有发动之处是本体;发动而表现为恻隐之处是情。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盖孟子所谓性善者,以其本体言之,仁义礼智之未发者是也。所谓可以为善者,以其用处言之,四端之情发而中节者是也。盖性之与情虽有未发已发之不同,然其所谓善者,则血脉贯通,初未尝有不同也。([]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答胡伯逢四》)



译:大概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从本体之处来说的,指仁义礼智处于未发状态。他所说的可以成为善,是从其发用之处来说的。仁义礼智这四项,发用为情,便能符合正道。性和情虽然有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的不同,但是其中所讲的善,则是贯通于未发和已发之中,并没有什么不同。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译: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盖专务说仁,而于操存涵泳之功不免有所忽略……而又一向离了爱字,悬空揣摸,既无真实见处,故其为说恍惚惊怪,弊病百端。([]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十六》)



译:只讲说仁,便会忽略道德修养的功夫……又向来离开了“爱”字,只是凭空去揣摸“仁”,“仁”就不会有真实显现之处,所以,这种说法模糊、奇怪,弊端百出。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15:03:33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那么是不是“仁”与“爱”应该是同时存在的呢?仁是一种品质,爱是一种情感,那么就是说“仁”有的时候是要通过“爱”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TOP
3#

[讨论]比较儒家的“别爱”与墨家的“兼爱”

昆明理工大学选修《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的同学,可以“仁坛”和“孝坛”的四个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论述。


1.从你的个人经验出发,谈谈你对孝与顺的看法。


2.《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同属儒教国家,为什么中国与韩国对“整容”的态度和道德评价很不相同。


3.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实质是“外儒内法”,而非“独尊儒术”,谈谈你的看法。


4.比较儒家的“别爱”与墨家的“兼爱”。

TOP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爱的世界里面,我们不但要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别人,爱别的族类;不但要爱人类本身,还需要我们爱自然,古人称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种大爱的精神,就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道德规范。
TOP
5#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靠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6#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TOP
7#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儒家影响极为深远的国家,对此更是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去爱人,首先内心要有“仁”之意,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对身边的人是有一种爱的。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孕的优待,便是其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份仁爱,即便是公交公司要求了让座,大家也不会去主动践行的。“仁爱”表现出来了才更有意义。

TOP
8#

[原创]

别爱与兼爱


“别爱”与“兼爱”同属于“仁”的范畴,“仁”是中华传统的美德。


儒家之仁为“别爱”墨家之仁为“兼爱”。


儒家之“别爱”


儒家的仁最初本质是为了维护周朝礼法制度,孔子时期其表现为维护奴隶主的“礼”。随时变迁,孟子时期则表现为维护封建地主的“权”。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大帝听从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仁”逐渐成为中国的精神文化财富。到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儒家的思想真正成为了束缚人们的封建思想,“仁”由最初的“爱”变为了只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别爱”。到“新文化运动”,鲁迅、陈独秀等人反叛封建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是不是受到民主和科学的影响,“仁”就不重要了?答案是肯定的。


自此儒家的“别爱”进入了新的篇章,“仁”者对天下之仁也,此正所谓“仁者无敌”。


“别爱”其实质是对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的称呼,无论是从古代到现代,其“别爱”的称号依然对儒家正统思想是一种污蔑。今天有ersonName ProductID="于丹" w:st="on">于丹ersonName>老师的讲座,其实质难道不是要仁和万物吗?她难道是希望人们有区分的爱吗?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这些难道是“别爱”,这些难道是为了社稷不稳?


“别爱”的最初不能归咎到儒家头上,只能是一门哲学为了生存下去,而做得妥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儒家依然昌盛,墨家灭亡的原因。由孔子到朱熹,无一不是为了维护统治者权益,但同时他们对中华精神文化的贡献是不小的。


“别爱”也是爱,就像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儒家的爱是在追寻“超我”的过程,然而它又经常受到“自我”的束缚,它既无法表达“超我”的“博爱”,又不能表现“本我”的“爱”,最终选择了“自我”的“别爱”。虽然是爱,但是增加了附加条件,这就如古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数的学派在与封建制度的对抗中灭亡了。


“别爱”是可悲的儒家思想,但它从未改变自己的最初想法——“仁和”,“别爱”是得不到真实表达的博爱,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厢情愿,单相思。


墨家之“兼爱”


墨家是一个短命的学派,如果没有《百家讲坛》的提出,无数人将不知道,墨家的可悲与伟大。


《墨攻》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墨者革离。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故事中梁王得知城外只剩二千赵军,自以为能轻易应付,便急于把革离赶走。得享一时之安宁,梁城人民已逐渐忘记革离的功劳,返回从前的生活,疏于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赵军再次攻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


巷淹中没有捉到革离,却相信革离不会离弃梁城,于是以城民作为人质,逼革离现身。


革离的出现,与梁城的命运,在战争的起落中悬而未决。


这就是墨家的悲哀。几乎到现在也有许多人,不明白墨家的“兼爱”到底是什么东西?墨家的“兼爱”是佛家的“博爱”,是像《圣经》开篇所说“人人生而平等”?还是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的犬儒哲学?


也许墨家的“兼爱”追求的是像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许他们忘记了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


墨家的“兼爱”建立在一种至今还未达到的或者已经远去的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如果不存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它就必将在原始社会发扬光大。


在这里我不是批判墨家的愚蠢,也不是装作一个纯粹的人。我只想引用一句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w: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墨家的思想无辜的作为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它没有争取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墨家这种伟大的“兼爱”(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是那夭折的思想与一本没有生气的《墨子》!


墨家之“兼爱”与儒家之“别爱”


兼爱:


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被称为“工奴”,商人被称为“商奴”……)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兼爱主要思想: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别爱:



代表人物: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别爱:有区别的去爱,指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爱”。“礼”孔子之“仁”是“别爱”的最佳体现“仁”强调了人的道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礼则反映了社会的持续,即君臣、父子、朋友……的关系。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我看来墨子与孔子都追求超我的爱,“兼爱”呢?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博爱,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爱,假如一个国家采用了这种爱,那么这个国家能存在吗?用经济学的一句话来说“屁股决定脑袋”墨子正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它是完全正确的吗?


我们再看看儒家的“别爱”,“别爱”可以说是一种有形式,有理性,有规则,有区别的爱。即不同人之间,爱是有区别的。孔子所处的ersonName ProductID="时代" w:st="on">时代君与臣,周朝与诸侯之间是混乱的,所以他希望用“仁”与“礼”来管教人民。所以他提出的“别爱”是有形式,有理性,有规则的博爱。


虽然孔子与墨子提出不同形式的博爱,但他们都在追求超我的爱,并由此建立自己的学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我们应取他们二者的精华,比如墨子“兼爱”的平等思想,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摒弃的是墨子的“爱人若爱其身”以及“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的思想和孔子“别爱”中矫揉造作的成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19 15:45:24编辑过]

TOP
9#

怪不得人们总是把仁爱放在一起啦。不过我认为要真正的做到仁爱是非常不容易的。

TOP
10#

爱是宽泛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人之本性,我们不要让世间丑陋的东西把爱一点点吞噬掉
TOP
11#

首先爱己,而后由己及人

仁爱是一种大爱 博爱的境界

真正的能做到仁爱的人必定有一颗善良的,宽广的心

TOP
12#

仁爱是宽仁慈爱;亲爱。 爱人如己是人类最高理想。
TOP
13#

"仁"向来被中国人列为"五常"之首。
TOP
14#

要成为仁人,
我们要从关心他人开始,
尽力为别人服务,
无论我们的帮助多么小,
只要我们去做,慢慢的我们就能成为有仁义的人。
TOP
15#

仁爱之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