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6#

[em03]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是呀,爱人就要发自内心,建立在仁慈的基础上,不要总想着帮助别人就要求有回报。如果帮助别人就要有回报,就是一种卑鄙的行为,这种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
TOP
17#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儒家学说是其主流。儒家的基本题旨可以概括为“仁”。基督教自称为“爱”的宗教,其核心思想是“爱”。“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和爱是相互的,是统一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仁和爱都应发自内心,我们要宏扬中国传统文化。
TOP
18#

[分享]

仁是爱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最根本的仁的偶没有何以谈论爱呢?只有对他人的仁才能达到对他人的爱的最高精神。
TOP
19#

“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

孔子的思想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要以仁为本,虽然爱有差别,但是在对于仁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任何的差别的。他告诉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良知来对待他人。

TOP
20#

首先爱己,而后由己及人

仁爱是一种大爱 博爱的境界

真正的能做到仁爱的人必定有一颗善良的,宽广的心

TOP
21#

8楼同学的题为“别爱与兼爱”的文章我顶一下。写得很好。

仁爱  爱人,爱是仁的核心,这使我想起了华益慰那些国人精英,他们没有非常惊人的成就,但他们的大爱博爱无不时时刻刻感染着亿万同胞,爱是细微的,却又是无微不至的,就像阳光和雨露,虽然没有多少人太留意,但却在默默的给人以温暖,给万物以滋润。

大爱无疆,一颗博大的心,最能赢得我对他们的尊敬。

TOP
22#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盖孟子所谓性善者,以其本体言之,仁义礼智之未发者是也。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TOP
23#

关于仁

  我来说一下仁吧:


  


  在颜回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曾明确回答:仁者爱人。仁是爱。所谓爱,有四个维度:一是仁爱是价值观,是善,是一种儒者的呼吁,即仁爱是价值判断。朱熹称仁有仁与“仁义礼智”之仁。头一个仁即作为判断价值的仁。后一个仁,则是道德原则。这是仁的第二个维度,即仁是陈述、原则。它具体指导人们的行为。杀一无辜,不仁、不义,是不道德的。三是仁爱是现象。它是仁爱原则关注的对象。舜对自己父亲、兄弟的关爱是仁。孔子诲人不倦是仁爱。这些都是事实。而更为关键的是第四个维度,即仁爱首先是爱人。作为行为的爱,才是仁的真正与本体。



  孔子说仁者爱人,指出了仁的行为意义。那么这个爱的行为的真正形式是什么呢?这应该追溯到《周易》。《周易》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天地的最大的、最根本的东西,将生与存在联系起来。汉代儒家根据这一观念,明确将仁理解为生。董仲舒首先讨论了万物从何而来:“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利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万物离不开天地人。其中的天又是更为基本,即生万物。天有何功能生万物?孝悌。孝悌是仁的一个件数。因此,最终归结为天以仁生万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即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仁即天的品德。天有何用?化生、养成万物,即孝悌、仁生万物。


  


  朱熹认为仁有两种含义:一是有作为底,二是有自然底。有自然底,即仁德行为符合人性,是人性的自然展开,成为日用道德。而有作为底,指仁是个动,是生生不已。有作为的仁:“生的意思是仁。”仁即生万物。仁即生。动的仁又展开为现象的仁,即从事而后的事迹。对作为现象的仁的总结形成人们的认识,它与礼智义一起构成人伦道德的四个基本件数。朱熹对生意的仁与事迹的仁的区别,表明朱熹已经注意到了作为动态的生生之仁与作为现象存在的静态的仁的不同。不同在哪儿呢?朱熹以动态的生生之仁为基础,将静态的仁与义礼智一起的四件看做是作为生意的仁德发展。他将仁比作春,礼比作夏,义比作球,智比作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长是长那个生意;秋收是收那个生意;冬藏是藏那个生意。因此,一方面,仁为首要:“得此生意以为生,然后有礼智义信。以先后言之,则仁为先;以大小言之,则仁为大。”另一方面,仁又必须依赖于礼智义信来伸张其生意。而仁义礼智四件数无非是生的现象。相对于这些现象,生生之仁是本体:“仁者,仁之本体,”仁者,即动态的仁,而仁之本体的仁,即作为存在的仁。仁是存在的本体。仁是生,因此生是世界的本体、存在的本来,因此,由生而成的仁自然成为存在的最根本的形式。基础的存在即日用。仁即日用。存在的本体是生。



  孔子说,动物都知道有所生养,人自然也该如此,因此,孝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一立,没有做人的资格。因此,礼是生活的合理与必然。孟子和荀子都说,人之所以为人且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其实只有一点点,即义。而孝、义、礼等都是仁的表现形式,因此,仁是生活得合理与必然,是基本的存在。


  所谓基本的存在,即仁是最基本的生活形式,是日用,是作为现象有物的事实。所以,儒家提出:仁并不是什么遥远的东西,而是生活中的所在,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存在。我想仁,就可以做到。仁就在自己的身边,即近/FONT>“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仁远么?一点儿也不远。仁就是生活本身。朱熹说:“仁有两般:有作为底,有自然底。看来人之生便自然如此,不待作为。比如父子欲其亲,君臣欲其义,是他自会如此,不待欲也。父子自会亲,君臣自会义,既自会恁地,便活泼泼地,便是仁。”仁是生活得自然,即生活本来如此。孟子说看见婴儿落井,自然会起恻隐之心,自然会去救出来。郭象说,手足内外,天理自然,仁义是生活的本然、自然。理学家将仁义礼智信等虽为圣人所创制,而实质上,乃是生活的当然、必然与自然。仁即日用。日用的是什么?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日用是伦理。仁即日用伦理。仁是事实存在。

TOP
24#

  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说法。


  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有点太过于自我了。所谓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我们自己的理想不能强加给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此之肥肉,彼之砒霜。你自己想要的东西,以为是很好的东西,不一定别人也想要。如果仅仅是你自己想要,就要给别人,那是太过自我了。


  第二,虽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点自我。但是,我觉得,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首先,肯定是对自己不利,让自己不舒服的东西。这些不好的东西,我们如果心中有爱,爱他人,那么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要让别人也受到伤害。我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表达的是避免让他人再遭受我们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吧。虽说对我们不好的东西,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他人不一定觉得不好,不一定不想要。但是至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降低了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几率。


  综合这两点,我比较倾向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说法。

TOP
25#

仁爱是统一体,爱是具体表现。爱有大爱,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是大爱。要作到大爱有难度,爱自己,爱他人,是小爱,可要做到小爱也是有难度。有的人表面爱他人,可是内心不是真正的爱。要作到真正内心上的去爱,才是有仁爱之心。
TOP
26#

    仁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仁具是有道德,礼乐,信义,智慧的爱。仁是中庸,是和谐,是大爱,是大道。仁是如来的拈花微笑,是老子的专气致柔,是庄子的逍遥之游。仁是水的随方就圆,是智慧的变动不居。仁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距。
     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中庸,和谐的发展,这种中庸,和谐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仁爱的。不仅中国需要仁爱,整个世界也同样需要仁爱。
  1. <SCRIPT>
  2. show_item("44826","sign");
  3. <script>
复制代码
TOP
27#

      仁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仁是有道德,礼乐,信义,智慧的爱。仁是中庸,是和谐,是大爱,是大道。仁是如来的拈来微笑,是老子的专气致柔,是庄子的逍遥子游。仁是水的随方就圆,是智慧的变动不居。仁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距。     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中庸,和谐的发展,这种中庸,和谐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仁爱的。不仅中国需要仁爱,整个世界也同样需要仁爱。
TOP
28#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的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真正的伦理之爱。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优良的道德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优良的道德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TOP
29#

谈谈兼爱和别爱

我来谈谈我对“别爱”和“兼爱”的看法。


  孔子认为“爱”有差等,所谓有差等,即是我们先爱自己最亲近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其次是亲戚,朋友,再次是邻居。先爱亲近的人,然后才能推及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的墨翟则认为要“兼爱”,兼爱就是爱天下人。颇有博爱之风。


  个人认为,孔子的“别爱”说法更加具有人性,作为人,我们自然没有那种“兼爱”的觉悟,生育养育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奉献了无尽的爱,我们自然会最爱我们的父母。这是一种天性。然后就是我们的亲人,以及邻居。


  “兼爱”的说法似乎有点太过于理想化,作为人,我们肯定是有私心的,如何能做到无条件的以同样的爱去爱天下人呢。我的观点就是孔子“别爱”思想比较人性化,而墨家的“兼爱”思想比较理想化。

TOP
30#

  孔子说:“从人,从二”


  孔子观点是:仁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体现


  我对此有点不解。为什么仁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呢,人对动物不能存在仁吗。“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我觉得,人和动物都是生灵,不存在地位的差异,人和动物的生命都是生命,为何人的命值得人重视,而动物的则被忽视呢。


  仁的范围就那么局限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