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
我来说一下仁吧:
在颜回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曾明确回答:仁者爱人。仁是爱。所谓爱,有四个维度:一是仁爱是价值观,是善,是一种儒者的呼吁,即仁爱是价值判断。朱熹称仁有仁与“仁义礼智”之仁。头一个仁即作为判断价值的仁。后一个仁,则是道德原则。这是仁的第二个维度,即仁是陈述、原则。它具体指导人们的行为。杀一无辜,不仁、不义,是不道德的。三是仁爱是现象。它是仁爱原则关注的对象。舜对自己父亲、兄弟的关爱是仁。孔子诲人不倦是仁爱。这些都是事实。而更为关键的是第四个维度,即仁爱首先是爱人。作为行为的爱,才是仁的真正与本体。
孔子说仁者爱人,指出了仁的行为意义。那么这个爱的行为的真正形式是什么呢?这应该追溯到《周易》。《周易》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天地的最大的、最根本的东西,将生与存在联系起来。汉代儒家根据这一观念,明确将仁理解为生。董仲舒首先讨论了万物从何而来:“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利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万物离不开天地人。其中的天又是更为基本,即生万物。天有何功能生万物?孝悌。孝悌是仁的一个件数。因此,最终归结为天以仁生万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即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仁即天的品德。天有何用?化生、养成万物,即孝悌、仁生万物。
朱熹认为仁有两种含义:一是有作为底,二是有自然底。有自然底,即仁德行为符合人性,是人性的自然展开,成为日用道德。而有作为底,指仁是个动,是生生不已。有作为的仁:“生的意思是仁。”仁即生万物。仁即生。动的仁又展开为现象的仁,即从事而后的事迹。对作为现象的仁的总结形成人们的认识,它与礼智义一起构成人伦道德的四个基本件数。朱熹对生意的仁与事迹的仁的区别,表明朱熹已经注意到了作为动态的生生之仁与作为现象存在的静态的仁的不同。不同在哪儿呢?朱熹以动态的生生之仁为基础,将静态的仁与义礼智一起的四件看做是作为生意的仁德发展。他将仁比作春,礼比作夏,义比作球,智比作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长是长那个生意;秋收是收那个生意;冬藏是藏那个生意。因此,一方面,仁为首要:“得此生意以为生,然后有礼智义信。以先后言之,则仁为先;以大小言之,则仁为大。”另一方面,仁又必须依赖于礼智义信来伸张其生意。而仁义礼智四件数无非是生的现象。相对于这些现象,生生之仁是本体:“仁者,仁之本体,”仁者,即动态的仁,而仁之本体的仁,即作为存在的仁。仁是存在的本体。仁是生,因此生是世界的本体、存在的本来,因此,由生而成的仁自然成为存在的最根本的形式。基础的存在即日用。仁即日用。存在的本体是生。
孔子说,动物都知道有所生养,人自然也该如此,因此,孝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一立,没有做人的资格。因此,礼是生活的合理与必然。孟子和荀子都说,人之所以为人且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其实只有一点点,即义。而孝、义、礼等都是仁的表现形式,因此,仁是生活得合理与必然,是基本的存在。
所谓基本的存在,即仁是最基本的生活形式,是日用,是作为现象有物的事实。所以,儒家提出:仁并不是什么遥远的东西,而是生活中的所在,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存在。我想仁,就可以做到。仁就在自己的身边,即近
/FONT>“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仁远么?一点儿也不远。仁就是生活本身。朱熹说:“仁有两般:有作为底,有自然底。看来人之生便自然如此,不待作为。比如父子欲其亲,君臣欲其义,是他自会如此,不待欲也。父子自会亲,君臣自会义,既自会恁地,便活泼泼地,便是仁。”仁是生活得自然,即生活本来如此。孟子说看见婴儿落井,自然会起恻隐之心,自然会去救出来。郭象说,手足内外,天理自然,仁义是生活的本然、自然。理学家将仁义礼智信等虽为圣人所创制,而实质上,乃是生活的当然、必然与自然。仁即日用。日用的是什么?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日用是伦理。仁即日用伦理。仁是事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