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6#

仁,有着博大的胸襟,巨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仁属于全体中华民族,也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相通相融的根本,依据。当前,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铺天盖地的思潮与实施已经悄然隐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潮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大举涌入,滋生。个人主义曾被当作万恶之源、洪水猛兽声讨,人人“斗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当前对个人主义思潮即价值观存在着扭曲的理解,误认为个人主义就意味着自私,损人利己,没有社会责任感,无须任何约束,从而丢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潜能的发掘、勇敢的创造这一本质,最为珍贵的东西。不妨把个人主义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己”二字;把爱人与爱己对接起来,把东方西方各自的优势对接起来,把古代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实践对接起来,这可能是中国道德重建的长期的任务。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打着何种旗号,凭借何种强力否定和取代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图谋都没有成功的先例;如若离开核心,仁,爱人。
TOP
77#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明">明ersonName>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78#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其实质来讲,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

基督教的爱,耶稣将其概括为“两爱”。一是爱上帝天父,二是爱人如己。"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重要的了 " 基督教明确倡导博爱,“要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他(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保罗将爱定义得更具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式微,统治者也不再强调“仁”了。但是,代之起来的主流主义、思想,却多了阶级,出现了“阶级人权论”,爱似乎也是只能在阶级内部进行,对其他阶级,则是专政。又有所谓“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等等。进入新世纪,阶级很难找到对象,就开始划分阶层、新阶层。我们的文化,是否需要增添更多的平等、博爱思想,增添更多对永恒真理的敬虔,少一些等级、差别观念。

TOP
79#

仁者,爱人。仁者至因为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忧天下,看天下,爱天下。我们要学会去用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万物,去施行仁道,这样我们才能领会所谓和谐的意义,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仁。

   仁的价值,在于人们内心的一种需要。仁的缺失比任何一种物的确实还要可怕,因为那是一种道德.诚实.人性的缺失。这样的缺失是很难补回来的,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残缺,是一种道德的沦丧,是爱的缺乏。

   仁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一种博大的爱与智慧,它所能赐予我们的远远超过了其他物质的所赐。仁义之士是不可战胜的,那是一种内心的强大,是无法用物质的一切去战胜的。

   仁的初始是自爱,只有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推及到他人身上的爱,我们不应吝啬,要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那么,你就能真正体味到所谓仁爱的美
TOP
80#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TOP
81#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整个思想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

1)、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成来对待,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孔丘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意谓人之所以为人而非普通的动物,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本性和道德本性,这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人作为与其他生物的有本质区别,并且是高于其他的。又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仁的人格,才能配称为人;只有立志实行仁德,才能做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仁的第二层含义是爱人。孔子不仅通过人本思想的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天命的关系,又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仁的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都是要求人对别人要有爱心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利益。正是怀有这种博大的胸怀,孔子对包括奴隶在内的广大下层人民就十分关爱。

3)、重民是仁在爱人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孔子继承了西周、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把纳入了的范围,使普通老百姓都享有的尊严,把普及到人民中间。当他的学生子贡说,如果有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做可谓仁乎?他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重民受民不仅是,简直都达到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孔子一再告诫当政者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死以时。(《学而》)对待人民就好象去会见贵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只要如此谨慎从事,上行下效,则民必会兴于仁(《泰伯》),就会使整个社会充满亲情,令人向往了。

(4)、“仁”的最后一层意思是“修身”,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当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地进行内省、自戒,经常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那就算达到“仁”了。关于礼,将在本节第二部分中详谈。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孔子的礼不简单指周礼,而是经过他损益,充实了仁的精神的新礼
TOP
82#

初作为反映中国儒教起现世的,实用的世界观和维持能动的社会秩序的原理,从三国时代以后开始,被我国中央统治所利用。尤其传入了韩半岛以后,排斥了高丽王朝时代作为精神支柱的佛教,阐明要以儒教为根本,实现王道政治,从而对确保王朝的正当性做出了贡献。儒教在两个国家传播发展,都经历了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封建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婆媳循环、轮流坐庄、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传统的糟粕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在延续着。长期以来,封建制度的压迫统治,广大人民群众对儒家思想没有一个具体根本的认识,只是从祖辈那里耳濡目染,不能真正取其之精华,去其之糟粕,一些落后的传统儒教思想仍在中国人民中根深蒂固。孔子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儒家孝道思想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终根除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韩国人民对儒教思想不同的继承和发展,同属儒教国家,在“整容”的认识和道德评价上很大差异。

TOP
83#

谈到仁爱,让我不得不想到儒家学说以仁为全德,基督教信仰则以爱为中心。儒家之仁以天地有好生之德为仁,天地之心是皇天上帝的代表。仁以上天为根基,化生天地万物即上天之仁。儒家的仁就是生命,发育精神生活的一切美德都包括在仁之内。

[em01]

TOP
84#

个人同意仁非爱,爱非仁。仁不一定是爱的根本,爱也不一定是仁的发用:经过流浪汉身边,即便身无分文施与,心下恻然,便是仁;平心对待周围的人,不以家境、外貌等客观因素分厚薄,便是仁——这些都没有涉及到爱,仁和爱是相互独立的。仁倾向于平等包容,而爱则容易影响人的判断,因此理想状态是二者相结合:爱给予人热情,而仁则使人持平等心,将热情付出给身边众人,从而达到“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TOP
85#

我相信仁是爱的根本!下面是一个叫爱有来生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子和一个探花相爱了,但女子又爱上了一个穷书生并且嫁给了他。探花不明白自己长得玉树临风,有钱有势,且他这么爱她。但他却选择了穷书生。在苦闷中他去请教一个高僧,高僧告诉他。前世的他在一次赶路时看到一个赤身裸体死在路边的女子,他摇摇头被自己的衣服脱下盖在女子身上就走了。一会儿,一个路过的和尚也看到了这个女子,他冒着大雨把女子埋了。所以啊那个埋葬了她的仁慈的书生才是她携手一生的两任啊!!

TOP
86#

仁爱很重要的,当一个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使有公众的支持,心灵也不可能得到安宁。高尚者无论走到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宁以义死,不敬幸生,而视死如归。

良知:一种细微的,平静的声音,它让少数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诛暴必用武

TOP
87#

以下是引用邓玉婷在2009-12-16 12:45:58的发言:

谈到仁爱,让我不得不想到儒家学说以仁为全德,基督教信仰则以爱为中心。儒家之仁以天地有好生之德为仁,天地之心是皇天上帝的代表。仁以上天为根基,化生天地万物即上天之仁。儒家的仁就是生命,发育精神生活的一切美德都包括在仁之内。


[em01]

TOP
88#

孔子强调仁与礼,实际就是“爱”

生命就想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他就会送出什么。一个小孩对着山谷喊:我爱你,回音就是我爱你。

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一定是品德高尚,有仁爱之心的人。

你的大多数敌人是你自己造成的,友善才能使你朋友遍天下。

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种人就是最仁爱的人。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

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

没有仁,何来爱,没有爱,怎说有仁。

当我们都为自己的遭遇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其他的人也都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当我们被他人伤害,误解,拒绝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在冷漠,残忍的外表下是一颗颤颤发抖的心,当我们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没有人不渴望爱和关怀,不向往光明,不热爱生活,不在于他人……

虽然我们怀抱着天使和魔鬼同时出生,虽然我们一旦放弃天使,便会成为魔鬼。虽然通往天堂的道路是如此坎坷,让我们一次又一次萌生堕入地狱的念头。还有很多虽然吧,但是我们要知道,即使是魔鬼,也曾经能成为天使。所以不要害怕,不要迷惑,不要止步,奋勇向前吧。在终点的时候,天堂和地狱已融为一体。没有分别,没有歧视,没有痛苦,只有统一,只有和谐,只有爱。

我相信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人们变得淡薄,变得冷漠,似乎世界失去了爱,那决不是有太多冷漠的人,而是正义的人放弃了热情,放弃了真诚,放弃了去捍卫爱的行动。

我们与世界同在,与爱同在!

TOP
89#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em07]
TOP
90#

什么是“仁“,字典里的解释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也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个人理解就是无仁不成人,因为儒家也说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仁者爱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是一个关爱他人的人,这就是德。德有量的区分,关怀自己的亲人是德,关怀普天下之人是大德;爱家是德,爱国是大德。爱国就是爱家,国盛家兴,国破家亡。一个仁者,首先想到的是“国”,而后才是“家”

爱是付出。爱因程度的不同,有小爱和大爱之分。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这是小爱;爱人民大众,爱世间的生命,这是大爱。有爱也就有欲,爱与欲的区别就是,爱是付出,而欲则是索取。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表现得更多的是小爱,同时也兼有欲。就如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迅">鲁迅ersonName>先生所说的:我们不是太阳,只想奉献,不想索取。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想你还需要一点大爱。当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非得要有大爱,如果将一个人的心怀看作是“1”的话,我想只要能有10%的大爱,就足够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极度价值的人了。

就像前面所说的,有爱也就有欲,爱更适合与欲成是一对矛盾,而不是与恨成为一对矛盾。我们不是圣人,就算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心中无欲,心中无欲,那就成了供在庙里的菩萨,不是人了,所以佛经上才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只要我们的欲是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那就是合理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因此,我们完全能够有欲。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我们价值的体现,是我们为爱付出所得到的回报。欲不在多,欲多,那就变成了贪婪,那就成了另一种性质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抑欲”,不能让我们的欲变了味。因此欲必须控制在30%左右。

         小爱有所求,大爱则不计回报(不计回报不等于没有回报),有付出也要有收获。如果我们的爱得不到回报,那么你就要考虑是否要放弃。除非你那30%的欲几乎都成了大爱。否则,你的爱就是没价值的,你是在做无用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