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1#

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TOP
62#

非爱行为

  现代人交往中有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这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

这种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时常发生的。父母强行让子女去上一些“奥赛班”、“舞蹈班”、“钢琴班”等等,但是作为父母的他们有没有和子女商量了,问过他们子女是否喜欢了。我感觉这些父母的这种行为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这种行为的结果常常是我们所不希望的。我想如果孩子喜欢钢琴,父母给孩子报了个钢琴班是件好事;但如果孩子喜欢钢琴,父母给孩子报个奥赛班,那结果一般不会是好的。

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把原本是一件好的事给做砸了吧!这就需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别把你的意愿强加于别人爱她(他),就从她(他)需要之处去爱。

TOP
63#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64#

要成为仁人或拥有爱的人,我们就必须从关心他人开始,真心地为他人服务,从一点一滴从起,每个人都有践行仁和爱的能力,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意愿与热情而已。
TOP
65#

仁爱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

TOP
66#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
TOP
67#

陈教授向我们阐述了仁与爱的关系,就如果文章所说的"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一切的爱皆以仁为基础.

仁与爱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是难舍难分的,鱼没有了水会缺氧而死,而爱没有了仁就无法实现;同时,仁失去了爱也不能存在.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以仁为本",进而才能爱护他人.此时我想到了去年的汶川地震,当全国人民得知那里的人们发生了如此惨烈的灾难后,纷纷向汶川的同胞们伸出援手.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亲临灾区慰问的,他们都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向受灾地区的人民表示了自己的关怀.在志愿者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外国友人,也许他们正是被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因而选择了到灾区帮助灾民.

因为有了仁爱,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将这样的精神传扬下去.

TOP
68#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有些时候仁会默默的兼容着爱,爱也会无形的表露着仁。虽然爱和仁并不是都同时体现着,但如果没有了仁,爱将淡然无味。没有了爱,仁将会销声匿迹。仁和爱是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说,没有了仁爱,人将只是个空壳。
TOP
69#

孔老夫子说“仁者爱人”,心中存仁,自然会有爱……
TOP
70#

仁是人们赖以建立自己道德品质的基础,因为仁是爱的源泉,也是爱的力量……
TOP
71#

近代西方宣扬“博爱”,儒家却在两千年就已提出“仁爱” ,而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我们的祖先在对“爱”字的理解和追求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个字也是我们为人处事所起码应当遵守的一个准则。以爱感化别人,以爱感动别人,才能更好的与人相处。这样建立起来的感情远比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感情来的深厚和牢固。

TOP
72#

“仁”表现为一种仁慈,一份忍让,一种迁就!“爱”表现为一份关心,一种体贴,一份挂念!当你对一个人表现出仁时,表明那也是一种爱,当你爱一个人时,你一定会做到仁!因此仁与爱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彼此相生相通。然而“仁”与“爱”的结合就是“仁爱”,真真的仁爱之心不是狭隘的,片面的,而是针对世间万物所拥有的。
TOP
73#

。“爱”在中国人口中,似乎是一个很难说出的字,这样就缺少了很多人情味。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和“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孔子讲“仁”是“爱人”,“攀迟问仁,子曰爱人。”但这里的“爱”人并不是发自内心充满人情味的爱,而是一种对别人同情,人性上的认同,即所喂恻隐之心。儒家的仁从根子上说,是一种“人论之爱”,是以人论为中心的。“仁”是上对下的一种态度,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对仁的缺陷进行过批判,老庄批判儒家,说它所讲的仁是虚假的,违背了人的天然本性。墨子也批判过儒家主张的,只是强调亲疏贵贱的仁爱,不是真的仁爱。
但是我觉得“爱”和“仁”是不一样的。爱是人内心的一种真切的感情,是发自内心。这种爱可以在亲人,夫妻,朋友之间流露的,是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流露。爱是一种行动,一种实践,这和“仁”是不同的。
TOP
74#

有人总想绕开仁,频频出镜说《论语》而在另外的场合却以“大爱”取代,即在讲到人与人表现出的真挚的爱作结时不敢冠以仁,仁爱,只是说大爱,看不清凝结中华民族人性光辉的处在中心地位的那束最耀眼的光柱。所谓大爱过于宽泛,因为大爱还可以指人以外的所有世界,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块土地,一条河流……大爱不是道德的价值观的范畴,不是严谨科学的概念。用仁表示人间之爱恰如其分,严实合缝,避免了小锅扣大盖之弊。仁可以包括各种程度的爱,假如把人间之爱分出个大爱,那末哪个是中爱,小爱?怎样表述?对仁爱这样一个光照千秋的国粹绝不可弃如敝帚,抑或羞羞答答。有意制造混乱,迎合一己私利另当别论了。
我们对养育自己的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信守仁者爱人的时候,权且无奈地提出——人者爱仁绝非无稽之谈。
TOP
75#

仁,一切美德之母。因为仁者爱人,必然要为人善良,要与人和谐相处。仁、善、和三者可以作为以人为中心或者说以人为本的道德的内核。由此便派生出了许许多多美德。在现代交往中通常把诚信放在突出地位,说穿了诚信不诚信也是由这个内核决定的。从内核出发,孔子主张“尊五美”,“屏四恶”,五美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即虐,暴,贼,吝。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这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还规定了“三戒”,“三畏”,“九思”,“五达道”,“三达德”,谆谆教诲,详尽厚实。孔子主张广交朋友,友爱兄弟可以贯穿一切人类存在的时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