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31#

没有仁,就没有爱,没有爱,就不能说仁。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为这种人就是最仁爱的人。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没有了“仁与爱”世界将变得冷漠和黑暗。
TOP
32#

仁的观念在孔子的提倡,位居“五常”之首,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孔子对仁有多方面的解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从此直接明了的揭示了仁的要义,其后孟子说“仁者爱人”,亦将仁释为爱人。仁者爱人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其次它强调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对不同的人,仁爱应当有不同的和不同的表现;再次它强调应当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去。仁者爱人的理念,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古代人文主义的特征,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
TOP
33#

仁是我们从学习中形成的价值观,是我们的一种指导思想;爱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是我们的本能,当仁和爱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的仁爱思想,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TOP
34#

仁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仁具是有道德,礼乐,信义,智慧的爱。仁是中庸,是和谐,是大爱,是大道。仁是如来的拈花微笑,是老子的专气致柔,是庄子的逍遥之游。仁是水的随方就圆,是智慧的变动不居。仁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距。而爱是我们的心念的深处发出的感情。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

则有了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TOP
35#

认识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的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真正的伦理之爱。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以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6 17:15:14编辑过]

TOP
36#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


仁是仁,爱是爱,但是我现在认为仁便是爱,爱便是仁。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没有仁,何来爱,没有爱,怎说有仁。

认识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的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真正的伦理之爱。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以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6 17:14:16编辑过]

TOP
37#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者爱人,而爱则需从爱自己开始推向爱别人。
不爱亲人而爱他人,有悖道德。
只有先爱自己,爱亲人,爱得到升华,仁才能升华。
爱人民,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合敬互爱。只有在人和人之间才能看

出是否有爱。大家都有爱,“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合敬互爱。

”这两句话才能实现。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天地一统,为爱广泛,爱世间之所有,爱之大

也。这是爱的最高表现,至仁至爱。

TOP
38#

“博爱之谓仁”

从韩老先生的这句话看来,仁爱似乎是件并不太难的事情,但其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长久以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讨论有关爱的话题,却又在讨论中陷入迷惘,殊不知,这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仁”这一爱的本源。正所谓“仁是根,爱是苗。”爱由仁而生发,又在轮回当中回归于仁。一切的爱,无论是爱人还是被爱,无论爱的对象是谁,若没有心中的“仁”,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TOP
39#

其实不管是儒家之别爱,还是墨家之兼爱,都体现了各自的思想。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人的发明。“爱”的范围是很广的。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四海之内,和敬同爱”,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能与天下人都互敬互爱。那就真正达到“仁爱”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应该尽量帮助别人,因为我们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

TOP
40#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TOP
41#

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儒家学说是其主流。儒家的基本题旨可以概括为“仁”。基督教自称为“爱”的宗教,其核心思想是“爱”。我们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问仁。所以,我们学习中国义理就是理解什么是“仁”,什么是“爱”,从而更好宣扬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否需要增添更多的平等、博爱思想,增添更多对永恒真理的敬虔,少一些等级、差别观念。
TOP
42#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就是说仁是天地生养万象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仁,以作为自己的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就是说博爱就叫仁,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

做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定要学会仁爱,懂得仁爱,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普天之下,互敬互爱。

TOP
43#

仁是仁,爱是爱,但是我现在认为仁便是爱,爱便是仁。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
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
没有仁,何来爱,没有爱,怎说有仁。
当我们都为自己的遭遇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其他的人也都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当我们被他人伤害,误解,拒绝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在冷漠,残忍的外表下是一颗颤颤发抖的心,当我们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没有人不渴望爱和关怀,不向往光明,不热爱生活,不在于他人……
虽然我们怀抱着天使和魔鬼同时出生,虽然我们一旦放弃天使,便会成为魔鬼。虽然通往天堂的道路是如此坎坷,让我们一次又一次萌生堕入地狱的念头。还有很多虽然吧,但是我们要知道,即使是魔鬼,也曾经能成为天使。所以不要害怕,不要迷惑,不要止步,奋勇向前吧。在终点的时候,天堂和地狱已融为一体。没有分别,没有歧视,没有痛苦,只有统一,只有和谐,只有爱。
我相信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人们变得淡薄,变得冷漠,似乎世界失去了爱,那决不是有太多冷漠的人,而是正义的人放弃了热情,放弃了真诚,放弃了去捍卫爱的行动。
我相信,我不孤独,我与世界同在,与爱同在!
TOP
44#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TOP
45#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通过学习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真爱的前提是内心的“仁”,如果不是因为仁而发出的爱,那不是一种真爱,那只是一种情绪,或者是掩饰下的另有所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表明他们不是真爱,他们的行为被世人唾弃。台湾遭“莫拉克”台风后,国明党主席曾亲自到高雄慰问民众,企图在政治中捞油水,当时就被群众指责,也许他也是出与好心,但没有由衷的关心民众。所以不被人民接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