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46#

[em07]

仁是根,爱是苗。 仁为人之初本性,就象种子,给予条件的不同,张成大树的时候,就会表现不同。

是枝繁叶茂还是丑陋不堪,我看来在于我们给予了他(她)怎么样 的生活条件 。家庭条件是最重要的,

再者就是学校和社会。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行以及他的处世方式。

TOP
47#

      所谓‘仁者无敌’就是我们要以仁为根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有一颗仁爱的心,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要有一颗仁者之心才能得到爱或者才会有爱,才不会觉得孤独。

TOP
48#

何为仁,何为爱?仁与爱说来简单但是有几人能明白呢,不是说对他人好就是仁爱,我认为它是不能靠做点好事,对人好点就可以的。
TOP
49#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上的爱才叫真爱,我们很多人对爱的 理解仅仅就局限在我们能在一起所谓的天长地久,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对爱的理解太肤浅了,我们应该将我们的爱情上升到一个更为阳光的一面上,才能更海枯石烂。

TOP
50#

《论语》中对于“孝”的解释是:无违。即生时以礼相待,死后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无违“是指无违于礼而不是盲目地无违于长辈。“无违”决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顺。以礼相待的意思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顺从父母去作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是对先人的追思,是对自身的鞭策。 今天我们对孝顺的理解就如《新华词典》中所解释的“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是相当狭隘和僵化的,用一种教条去解决人间万象的家庭关系,就如同用同一种尺寸的衣服去套高矮胖瘦不同的身体,没有了度,是缺乏生气和灵性的也是有悖于人性和礼数的。
TOP
51#

尊重长辈,爱戴长辈,这是中国人最宝贵的品质。有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百善孝为先”。这就是说,孝是所有善良品质的基础。

TOP
52#

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外儒,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的后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外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封建法律都披上了一层 “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伦理依托。
TOP
53#

若人人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不要让世俗的繁杂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TOP
54#

仁与爱

   瑞典著名神学家尼格仁在宗教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称之为“题旨研究”。所谓“题旨研究”,就是在研究一个宗教或文化时,必须试图明白什么是该宗教和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主导力量,换言之,就是要找到一个宗教系统或文化系统的核心,以免见树不见林。

    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儒家学说是其主流。儒家的基本题旨可以概括为“仁”。基督教自称为“爱”的宗教,其核心思想是“爱”。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就其实质来讲,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


    基督教的爱,耶稣将其概括为“两爱”。一是爱上帝天父,二是爱人如己。"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重要的了 " (马12:30、31)。基督教明确倡导博爱,“要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马5:44);“他(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5:45)保罗将爱定义得更具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前13:4-8)


    基督教“爱”的本质是“圣爱”、“神爱”。圣爱是牺牲的给予,是神的恩典,白白给予的,无私的爱。人由于原罪,已经没有了爱,也不配被爱,可“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基督在他的圣爱和怜悯中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到世人的层次,来到历史之中,成为肉身。信徒通过与基督联合,接受了一个新的存在,而它是由基督的圣爱塑造成的,所以,他们应当无私地去爱他们的邻舍,同时,也会爱他们的上帝作为自己新生活的源泉。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式微,统治者也不再强调“仁”了。但是,代之起来的主流主义、思想,却多了阶级,出现了“阶级人权论”,爱似乎也是只能在阶级内部进行,对其他阶级,则是专政。又有所谓“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等等。进入新世纪,阶级很难找到对象,就开始划分阶层、新阶层。我们的文化,是否需要增添更多的平等、博爱思想,增添更多对永恒真理的敬虔,少一些等级、差别观念。

TOP
55#

上选修课“中西文化之源”,刚好讲到诸子百家,老师说到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她说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等,而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的。就如论语中说的:老吾及人之老,幼吾及人之幼。是因为爱自己家里的老人及小孩,才回去爱他人的。但兼爱不同,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里的博爱是一样。

在我看来,无论是兼爱,博爱或者是仁爱,都是基于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爱。我们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TOP
56#

仁爱  仁爱主要指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仁爱不仅是重要的核心道德,而且可成为道德信仰和信念,仁爱的关系、仁爱的社会已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价值理念,不仅是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而且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根基元素。
TOP
57#

[原创]

从自己记事开始,父母就告诉我要用一颗宽容仁慈的心对待身边的亲人。当踏进校园,老师又教育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人,所以我们都会犯错误。当错误降临的时候,一味的抱怨毫无作用,只有积极的去改正错误才是最佳的方法。而在此时,犯错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谅解。我们只有用一颗博大的胸怀宽恕别人的错误,自己也才能活得更加的轻松快乐。

TOP
58#

关于孝的理解

  

  说一下我对“孝”的理解


  说起“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孝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很多人觉得,“孝”就是孝顺父母,孝敬老人,过年过节回家陪老人,平时给赡养费,这就是孝了,但是,从我们老祖先的观点来说,“孝”并不是那么简单。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随意伤害自己的话,也是对父母的不孝;而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从曾子的观点来看,要真正做到“孝”还真不简单。


  作为父母的孩子,我们最低层次的是要在有赡养能力之后好好的尽到自己赡养的义务,让父母吃饱穿暖,毕竟,在我们嗷嗷待哺的时候,是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的。其次,要好好的爱惜自己的身体;要行为端正,建功立业,让父母感到自豪。最好就是从精神上关怀尊敬父母,这是大孝。


  我们目前还是在校学生,基本上还没有可以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的能力,如何去尽孝道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发扬简朴的作风,勤俭节约。 我们上学拿着父母给我们的钱,不可以随意挥霍,要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好好的支持自己完成学业。父母不论是有钱没钱,他们给我们的每一分一厘都是血汗钱。珍惜父母给我们的每一分钱,就是体谅了父母的劳动成果,也就是一种孝。


  2,认真学习,不虚度光阴。  身为学生,我们好好珍惜学习的时光,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自身,还可以为今后建功立业打下基础。我们自身取得成绩,是父母的骄傲,也算是做到了曾子的“其次弗辱”了。


  3,经常和父母联系,让父母对自己放心。  我们远离家乡,在异乡读书,父母对于我们一定是牵肠挂肚。时常和父母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外身体健康,一切顺利,他们放心了,我们的孝道也就尽到了。


  4,保持身心健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的报答。



  以上就是我对“孝”的理解了。

TOP
59#

仁爱仁爱,有仁便有爱,有爱便有仁![em02][em02][em02]
TOP
60#

仁是沉淀于内心的,爱是表露于外在的。内在的仁学底蕴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闪耀出爱的光芒!如果我们没有受到过仁学的熏陶,我们内心充满丑陋与脏恶,我们不会表现出应有的爱,更不会向别人施舍我们的爱。仁爱就是把我们骨子里的仁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来,去感化影响身边的人!

      我向往儒家的仁学,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等经典名句,它可以让社会生活里的个人变得宽容、大度,进而让社会里的小集体变的融洽,最终促成我们向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实现。没有了犯罪与动乱,我们就可以更加集中精力的求发展,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