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06#

[原创]

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我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形象,既说出了仁与爱的关系,又说出了仁与爱的具体表象。通常说起,我们会联想到很多,但谁也无法具体将它具体名状。但孔子很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就是的具体。仁是根,就像我们通常是很难看到植物深埋在土地里的根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们却看得到在土地上生长的幼苗,它是从这个种子里生长出来的精华。它将仁变得具体可感。

TOP
107#

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所倡导的。由仁慈之心上升到爱,这是一种升华,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带有功利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思想里缺少仁爱的观念。就拿路边的乞讨者来说,我们暂且不讨论他乞讨的真实性,抑或是大家所说的骗子。当我们见到的一瞬间有这样的考虑,我认为这是缺少仁慈的,至少不够纯粹。仁爱的路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你我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TOP
108#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才能组成家庭、家族乃至人类社会。因此,“爱人”,就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的规律,遵循仁爱的规律,人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的一生也就是痛苦的了。

TOP
109#

一提到“仁”,人们往往会想到“爱”,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关系正如《朱子语类》卷二十中提到的“仁是根,爱是苗”。根,深深埋在土里,吸收养分,以供苗的生长;而苗,则面向太阳,接受阳光雨露,进行光合作用,把养分输送给根。没有根就没有苗,而没有苗,根也不能长存。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TOP
110#

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然而仁爱并不是说说就可以达到的,那是一种境界。

TOP
111#

是不是因为“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之说才有了“仁爱”这一词呢?中国是礼与和的民族,也是仁与爱的民族。

“爱无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正是仁爱核心之所在。我们每个人都要向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还是兼爱的,又不索取。不因为是大树就多给一点,是小草就少给一点,不因为是可爱的熊猫就多给一点,是凶恶的豺狼就不给水喝:而且它是给予,不希望索取,水又是无私的,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可给予,真正奉献,兼爱,不自私。

TOP
112#

仁的概念其实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TOP
113#

“仁与爱”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西洋之伦理思想,以爱为中心;而中国之伦理思想,以仁为中心。

仁与爱何以异?

曰:仁者无我,而爱者有我。

TOP
114#

何为“仁爱”,仁”乃大爱,既然有了大爱,那么“爱”就是小爱了。爱祖国、爱民族即为大爱,爱父母、爱同学即为小爱。无论是大爱还是小爱,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好。有能力我们就大爱,没多大能力那就从身边的小爱做起。同样也是一种仁、一种爱。

TOP
115#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而“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会发展到现在,当初的含义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人与人间的普遍仁爱应以自然的情感为基础,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
TOP
116#

仁爱就是关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TOP
117#

仁者爱人。仁是否就是爱呢?

先说爱。我们爱父母兄弟子女,我们爱妻子,我们爱祖国,我们爱科学,我们爱读书,我们爱金钱,我们爱权力-------。爱心我们都有,爱是我们的心念的深处发出的。我们会说人有仁爱之心。但是爱在动物身上也会出现,虎毒不食子,这是动物之王的爱,老鹰雕小鸡,母鸡舍身相护,这是家禽的母爱,但这,我们不能说动物会仁爱。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对子女的爱,有时会变成一种溺爱。我们对伟大领袖的爱,会演变成盲目崇拜的爱。我们对金钱权力的爱,会让我们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会演变成一种丧心病狂的爱。我们对科学的热爱,由于科学使得我们变得日益强大,如果没有理智的制约,这种强大会让我们变得目空一切,无所畏惧,所以现在很多人还会说: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这些爱都不是仁爱。

可以说,爱是乎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仁,仁和爱是不等同的。

那仁是什么呢?仁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仁具是有道德,礼乐,信义,智慧的爱。仁是中庸,是和谐,是大爱,是大道。仁是如来的拈花微笑,是老子的专气致柔,是庄子的逍遥之游。仁是水的随方就圆,是智慧的变动不居。仁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距。

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中庸,和谐的发展,这种中庸,和谐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仁爱的。不仅中国需要仁爱,整个世界也同样需要仁爱。

TOP
118#

仁者爱人,它是人道德准则的体现和终极人文关怀的诠释,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更是人精神追求的顶点,对他人的爱,它表现的是对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考,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毫无例外地都是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一种真善美的体现
TOP
119#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120#

       要成为仁人或拥有爱的人,我们就必需从关心他人开始,真诚的为他人服务;不论这一服务有都么的不起眼,只要我们这样去做,我们就开始了做一个仁人和一个有爱心的人.每个人都具有践行仁与爱的能力,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意愿和热情而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