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我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形象,既说出了仁与爱的关系,又说出了仁与爱的具体表象。通常说起“仁”,我们会联想到很多,但谁也无法具体将它具体名状。但孔子很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爱”就是“仁”的具体。仁是根,就像我们通常是很难看到植物深埋在土地里的根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们却看得到在土地上生长的幼苗,它是从“仁”这个种子里生长出来的精华。它将仁变得具体可感。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才能组成家庭、家族乃至人类社会。因此,“爱人”,就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的规律,遵循仁爱的规律,人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的一生也就是痛苦的了。
一提到“仁”,人们往往会想到“爱”,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关系正如《朱子语类》卷二十中提到的“仁是根,爱是苗”。根,深深埋在土里,吸收养分,以供苗的生长;而苗,则面向太阳,接受阳光雨露,进行光合作用,把养分输送给根。没有根就没有苗,而没有苗,根也不能长存。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然而仁爱并不是说说就可以达到的,那是一种境界。
是不是因为“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之说才有了“仁爱”这一词呢?中国是礼与和的民族,也是仁与爱的民族。
“爱无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正是仁爱核心之所在。我们每个人都要向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还是兼爱的,又不索取。不因为是大树就多给一点,是小草就少给一点,不因为是可爱的熊猫就多给一点,是凶恶的豺狼就不给水喝:而且它是给予,不希望索取,水又是无私的,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可给予,真正奉献,兼爱,不自私。
仁的概念其实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仁与爱”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西洋之伦理思想,以爱为中心;而中国之伦理思想,以仁为中心。
仁与爱何以异?
曰:仁者无我,而爱者有我。
何为“仁爱”,仁”乃大爱,既然有了大爱,那么“爱”就是小爱了。爱祖国、爱民族即为大爱,爱父母、爱同学即为小爱。无论是大爱还是小爱,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好。有能力我们就大爱,没多大能力那就从身边的小爱做起。同样也是一种仁、一种爱。
仁者爱人。仁是否就是爱呢?先说爱。我们爱父母兄弟子女,我们爱妻子,我们爱祖国,我们爱科学,我们爱读书,我们爱金钱,我们爱权力-------。爱心我们都有,爱是我们的心念的深处发出的。我们会说人有仁爱之心。但是爱在动物身上也会出现,虎毒不食子,这是动物之王的爱,老鹰雕小鸡,母鸡舍身相护,这是家禽的母爱,但这,我们不能说动物会仁爱。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对子女的爱,有时会变成一种溺爱。我们对伟大领袖的爱,会演变成盲目崇拜的爱。我们对金钱权力的爱,会让我们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会演变成一种丧心病狂的爱。我们对科学的热爱,由于科学使得我们变得日益强大,如果没有理智的制约,这种强大会让我们变得目空一切,无所畏惧,所以现在很多人还会说: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这些爱都不是仁爱。可以说,爱是乎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仁,仁和爱是不等同的。
那仁是什么呢?仁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仁具是有道德,礼乐,信义,智慧的爱。仁是中庸,是和谐,是大爱,是大道。仁是如来的拈花微笑,是老子的专气致柔,是庄子的逍遥之游。仁是水的随方就圆,是智慧的变动不居。仁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距。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中庸,和谐的发展,这种中庸,和谐的发展,同样是需要仁爱的。不仅中国需要仁爱,整个世界也同样需要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