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楼主正解,现实的社会太多的是欲望的爱而稀缺的是献式的道德之爱。
清朝時,一位年輕人要進京趕考。由於路途遙遠,走著,便在河邊休息。忽然看見河面上許多螞蟻掙扎著。他見狀,心中非常不忍,(p.93)立刻撿起一張大樹葉放到螞蟻旁邊。螞蟻見狀,紛紛爬上去。他立即將樹葉放上岸,高興的跟螞蟻說:「小心點,不要在掉到河裡了。」向螞蟻道了聲「再見!」便匆忙趕去考場。(p.94)由於他天資聰明,平常又用功,做起答案格外得心應手,哪知道,百密一疏,剛作答的「馬」字,少寫了一點,心中懊惱不已。(p.95)想不到奇蹟發生!就在閱卷官正批改他的考卷時,一隻螞蟻往「馬」字一站,也許閱卷官年紀大,竟然沒發現其中有錯誤,而年輕人就這樣金榜題名,考取進士。(p.96)
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有時候這顆善良的心會無形的被牽引出來。同情心、憐憫心,把一個人的好都顯現出來或以實際行動呈現。以前小時後父母親時常告訴自己,人不能只都為自己,長大後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多幫助別人。爸爸還帶過我去孤兒院,我把自己穿過不能穿衣服、褲子,都帶去給他們,爸爸說:「社會的幫助,即使是我們生活中認為很平常的資源,對他們來講都很重要、很珍貴。所謂(施比受更有福),不要求回報的助人,是種美德,有目的的助人讓我感覺很不真實。我特別會對老年人產生憐憫心,看見我奶奶腰不好,心裡面就會很難受,甚至有種很想哭的心情。人要有同理心,我常常會想著,若我是那些弱勢者、被欺負的人,我會不會被憐憫、被關心?我們需要的是,被人關心和幫助,而讓我最看不起那些只會利用可憐人的人,一開始給他們福利對他們好,裝的好像善心人士一樣,想說給他們嘗到甜頭後,就開始要求、利用、然後要他們回報自己,明明知道他們沒有能力還,開始叫他們做東做西,這種人從來不會站在別人立場替別人著想,往往只想到自己,自私自利。幫助別人得在自己是心甘情願的情況下,沒有自利心的時候伸出援手,做壞事有報應,做好事有回報,其實是相對的,不助人起碼別害人是吧!做好事、幫助別人,自己就會快樂。因此我們要做好事,將自己奉獻在別人身上,當我們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心裡也會跟著快樂。我們做一件好事,心胸會變得更寬大,證嚴法師曾說:「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我們要時常把手心向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古人說:「生物活在自界上就是要互相幫忙。」我常看到動物們互相幫助,而我們人類卻小心眼,把自己中的眼睛關閉了,豈不是連禽獸都不如?做一件好事,會變的更誠實。做一件好事,心胸會更寬闊。做一件好事,光明便降在我們身上。我希望人人都能作好事,如此一來,這社會就充滿了和平。不會有戰爭的發生,也不會有壞消息,俗話說:「沒有新聞就是好消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讓我們更懂得什麼是愛。希望可以讓一些在生命邊緣徘徊的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每件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都有它的價值,就像他所說的模仿和創作,雖然能做出的東西或許大同小異,但是得到的是不同的價值。幫助別人也是一樣,對你來講也許價值不大,但是被幫助的人你認為價值不大嗎?互助互愛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更添了幾分色彩,若每個人都能這樣想,地球不就多了數不清的好多條彩虹了?
自古仁爱就是在一起的,有仁才有爱,有了爱,才能谈仁,仁爱的人总能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让人产生敬畏,但现代社会能做到仁爱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仁爱的讲座或教育!!!
爱有很多种,包括亲人之爱,男女之爱以及朋友之爱等,但凡这些爱的始源都在于人们内心的仁。因为仁,我们才知道谦逊;因为仁,我们才懂得尊重;因为仁,我们才学会包容。因为仁,我们才发自内心地甘于贡献而无所求。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然而,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没有因果,没有必然,仁爱可以相辅相成,但泯灭了仁,爱就不复存在了。
良知,良心,感恩,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21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纷纷扰然,众生起起落落,当我们抱怨被社会抛弃,成为落者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用我们的真心和诚心去对待社会呢?对朋友,对亲人,即使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用一颗诚心去看待!
我们用自己的良知做人,做我们自己,我相信行遍天下,无所羁绊,即使是小人得志,也无需低沉,我们做的真,我们行的正!这就是良知!这就是良心!
我所理解的“仁”
什么是“仁“,字典里的解释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仁”也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个人理解就是无仁不成人,因为儒家也说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仁者爱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是一个关爱他人的人,这就是德。德有量的区分,关怀自己的亲人是德,关怀普天下之人是大德;爱家是德,爱国是大德。爱国就是爱家,国盛家兴,国破家亡。一个仁者,首先想到的是“国”,而后才是“家”。
(以我的智商,目前对“仁”还理解不了那么多,“仁”给我的印象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模糊。难道,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这样就是行“仁”?以后理解了再补上。)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每个人心里都有爱和仁,只要我们心存善念,仁爱的作用就可以很好的发挥出来!
:[经典学
爱之种种,而万爱之源皆为仁。仁使人以博爱,仁使人以宽厚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皆因仁之所使。仁之不存,爱将焉附?
在讲到“仁”与“爱”,我更赞同仁是品行,爱时感情。但我觉得仁与爱是相互联系的,不能从严格的意义上予以区别。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我们不应该区分出一个主一个客。“仁”与“爱”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仁之下的爱与爱之下的仁其实是一样的,它的出发点都不是自私与狭隘的。一些慈善家去帮助困难的人们可以说他是有仁义之心的人,也是这种仁义促使他实行爱,也可以说他们是有爱心的人,在爱心的驱使下去施行仁道。仁爱人爱古人把它们俩放在一起,就说明它们俩是不可分开的。如果夹杂了自私与利益的感情,那就根本不算爱。而不能把它说成是没有仁义的爱,是自私的爱这一类。所以我觉得有了仁的爱 才算是大爱,有了爱的仁才算是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