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21#

仁是仁,爱是爱,但是我现在认为仁便是爱,爱便是仁。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
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
没有仁,何来爱,没有爱,怎说有仁。
TOP
122#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TOP
123#

“人自初,性本善”。可见“仁”是人的本性,在我们来到这个社会就受到父母亲人和社会的爱。在被爱的同时我们学会爱,让我们仁者的心表现出来,拥有一颗恻隐之心。给与别人亲人和自己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只有仁者才知道如何去爱人。用爱让别人有一颗仁者的心。循环往复,“仁爱”才能流传下去。所以仁者才会拥有爱,爱才能培养仁者。
TOP
124#

要成为仁人或拥有爱的人,我们必须从关心他人做起,真诚为他人服务,不管这个服务多么的微小多么的不起眼,只要我们这样去做,我们将就开始成为一个仁人和一个有爱心的人,每个人都有践行仁和有爱心的能力,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意愿和热情而已。
TOP
125#

舍勒明确说过:“爱之载体是人。”而所谓“人”,舍勒所指的就是某种“精神”的“人格”:“人,即有精神的、有限的人格。”但这种“人格”毕竟是某种主体性的存在者。“人格”是舍勒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他说:“我们现在可以陈述这样一个本质定义:人格是不同种类的本质行为的具体的、自身本质的存在统一,它自在地先行于所有本质的行为差异(尤其是先行于……爱、恨等等的差异)。人格的存在为所有本质不同的行为奠基。”这实质上还是一个主体性观念:人格这个所谓“存在统一”仍然不外乎是“作为行为进行者的人格”即各种不同行为的统一的主体。这种人格其实就是一种人类学的存在者。
TOP
126#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127#

[em03]在本人理解来看,为什么不把爱来看做仁。仁即爱,爱是只相互之间的,而仁或许是爱的更高的一个层次。
TOP
128#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那么就是说想要做到仁必须先要有爱!爱,不仅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不能有目的性的,要是纯净的爱,亲情友情爱情每一种爱都要波及..做到这样,那么想要"仁"还有多难呢?
TOP
129#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说人本性是善良的.儒家仁学思想体现了人类崇尚自然、爱好和平、热爱祖国、提倡人道、提倡团结合作、追求世界共同进步的精神...

TOP
130#

汶川地震时有句话叫做“小爱无痕,大爱无疆”,在这社会文化严重缺失,浮躁、攀比、急功近利等风气大行其道的时候,我想说的是传播大爱是一种社会责任,大爱成就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也反过来成就小爱。

TOP
131#

   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墨家的“兼爱”建立在一种至今还未达到的或者已经远去的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如果不存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它就必将在原始社会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不是批判墨家的愚蠢,也不是装作一个纯粹的人。我只想引用一句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w: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墨家的思想无辜的作为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它没有争取到自己生存的空间。爱是宽泛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人之本性,我们不要让世间丑陋的东西把爱一点点吞噬掉
TOP
132#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TOP
133#

“仁”,是以心胸博大,爱与无恒。他常常与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同时又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在最早孔子就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我们纵观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过程。都以仁离不开。如唐朝的开唐盛事由于唐王仁政的实施唐朝空前繁荣,到后期的腐败,直至灭亡可以看出,“仁政”的重要性 。

以“仁”生之道,修人生的灵域,万物泻长,与仁和相融,予以长久!

TOP
134#

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达到一个“修身”“爱人”的目的,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TOP
135#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基础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以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了两者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