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51#

仁与爱是一对相互依存的范畴,没有仁哪里来的爱,哪里来的恻隐之心?没有了爱,有怎能说一个人又仁德呢?朱子言:“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即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并不赞同,我认为以爱为仁体,仁为爱用。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感情,是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因为有了这种“爱”,这种“喜欢”,人们才会去欣然接受,才会去加以照顾,故而产生出一种更为高尚的源于“爱”的道德规范,叫做“仁”。因而我认为爱是认的根本,仁是爱的发用。当然,我们不能说爱与仁,谁更好,因为他们都是作为人而言必不可少的。我们因该去“爱”,去牵动我们的恻隐之心,去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然后把我们的仁德发扬起来。
TOP
152#

仁,爱的开端~~!!
TOP
153#

我们常常会把“仁爱”一词挂在嘴边,今天读过“仁与爱”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仁”和“爱”是有这么多的不同的。

但是,虽然彼此不同,但却有相融之处,如果一个人能把“仁”和“爱”贯穿于生活之中,并将两者践行的话,那么相信,这个人一定可以体味到很多人世间的真挚。

大爱无疆,“爱”的升华就是一种“仁”吧,希望,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更是一个“仁”的世界。

TOP
154#

“仁”是人本主义的儒家学说的基本原则。我认为,“仁”作为有一种精神,是指人不仅对自己的道德成长进步,以及各方面发展负有责任,而且对环境的发展负有责任。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且为博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爱天地万物,则终被天地爱之!!

正如老师所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但当我们很好的将其由未发状态转变为已发状态,很好的把感情和品性结合,让自身萌生一股浩然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行事处世,那“仁爱”将不再仅仅出现在书页之上。。

TOP
155#

“兼爱”是爱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也只能是你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人,而不可能是天下所有的人。否则你是无论如何也爱不过来的。 “别爱”对不同的人爱的方式不同。同样是针对你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人。“兼爱” 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得到爱,人人也应该付出爱,“别爱”强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孔子别爱,孟子说他是圣人;墨子兼爱,孟子说他是禽兽。

但是有的人认为爱人是依据道德理念的自觉行为,在主观意识上,是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融合在一起的追求意念。末学曾这样来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的:设身处地考虑自己的何种行为将会保护他人的平等权利而努力实现之、或侵犯他人的平等权利而积极避免之。所以,一个人爱人,必是动用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或者说是仁的情操的显现。

TOP
156#

[原创]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与爱本就是一体的,世上如果没有仁,哪会有爱。孟子曾说过/FONT>“仁者爱人。”意思就是仁便是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仁与爱是随处可见的。在街上,你看到为残疾人举办的公益活动,会忍不住上前去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在河边,你看到有小孩落水,会奋不顾身的跳入水中去拯救他的生命;在上坡路上,你看到年迈的老人在用力蹬着三轮车,会忍不住帮他一把……这些仁爱就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更需要培养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可以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开始,从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那么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位有仁爱的人,不管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有多冷漠,你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你与世界同在,与仁爱同在。

TOP
157#

仁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存在社会关系中,“仁”有体有用,体用结合,体是本体,本质,“用”现象和功能,“仁”首先是一种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行动中,就是恭,宽,信,敏,德五种德行律己。
TOP
158#

[em07]仁与爱是一对相互依存的范畴,没有仁哪里来的爱,哪里来的恻隐之心?没有了爱,有怎能说一个人又仁德呢?朱子言:“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即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并不赞同,我认为以爱为仁体,仁为爱用。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感情,是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因为有了这种“爱”,这种“喜欢”,人们才会去欣然接受,才会去加以照顾,故而产生出一种更为高尚的源于“爱”的道德规范,叫做“仁”。因而我认为爱是认的根本,仁是爱的发用。当然,我们不能说爱与仁,谁更好,因为他们都是作为人而言必不可少的。我们因该去“爱”,去牵动我们的恻隐之心,去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然后把我们的仁德发扬起来!

TOP
159#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TOP
160#

说到孝,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但真正的做到还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使父母有再不对的地方。我们都不应该责备他们。 没有理由对他们发脾气。用言语伤害他们。因为他们把你养大已经很不容易。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父母就给了你爱。给了你最宝贵的东西—生命。

因此,即使父母责备你、父母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谬误的。但我相信只要你能够学会忍耐, 完全的去顺从父母,事后,父母知道自己的责备错误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也是骄傲的,我们就要做到爱父母就要包容并且尊重他们一切的习惯。这才能做到孝。

TOP
161#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基础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以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了两者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TOP
162#

仁慈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正因为我们心里的这份仁慈让我们在别人困难时乐意伸出援助之手。当汶川、玉树地震发生时,灾民们的哭声与呼喊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内心的仁慈让我们乐于捐钱捐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仁、爱。
TOP
163#

“仁”称为众德之本。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这个礼仪之邦,“仁”显得尤为重要。“仁”被文豪韩愈定义为“博爱”即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不论是治国,对人都是尤为重要。正如陈杰思先生所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把仁和爱紧密相连推至最高境界,更清楚地展现了仁爱的重要。

因此,“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就陈杰思先生的这段话来说仁与爱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TOP
164#

首先爱己,而后由己及人

仁爱是一种大爱 博爱的境界

真正的能做到仁爱的人必定有一颗善良的,宽广的心

TOP
165#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就是说仁是天地生养万象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仁,以作为自己的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就是说博爱就叫仁,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