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36#

在儒学的理论建构中,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的根本,只有仁才有爱,此之谓“本”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的源泉,此之谓“源”。这就是说,所有形而下学、形而上学的建构,都渊源于仁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TOP
137#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138#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TOP
139#

仁者,爱人。仁者至因为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忧天下,看天下,爱天下。我们要学会去用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万物,去施行仁道,这样我们才能领会所谓和谐的意义,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仁。

   仁的价值,在于人们内心的一种需要。仁的缺失比任何一种物的确实还要可怕,因为那是一种道德.诚实.人性的缺失。这样的缺失是很难补回来的,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残缺,是一种道德的沦丧,是爱的缺乏。

   仁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一种博大的爱与智慧,它所能赐予我们的远远超过了其他物质的所赐。仁义之士是不可战胜的,那是一种内心的强大,是无法用物质的一切去战胜的。

   仁的初始是自爱,只有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推及到他人身上的爱,我们不应吝啬,要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那么,你就能真正体味到所谓仁爱的美

TOP
140#

在儒学中,仁爱首先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情感。如孟子说:“仁者爱人。”(《离娄下》)意思是说:仁即是爱而已。他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仁爱犹如百姓日常的“水火”,不过就是寻常至足的“生活”情感而已。仁爱情感犹如流水一样自自然然:“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离娄上》)因此,孟子提出:“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非仁无为”。(《离娄下》)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并非舜这个人在行仁义,而是仁义在使舜行。这里,仁义先行于舜这个主体性存在者,这就是说,假如没有仁爱,就没有舜及其行为。这正是儒学中的一个最具有本源性的、而被长久地遗忘了的观念:仁爱情感先行于任何存在者,所有存在者都是在仁爱情感之中生成的。

TOP
141#

“仁爱”思想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素质,是实现“自我”的价值的选择,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仁爱之德可以作为道德标准、甚至是最佳的尺度。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能实现管理干部之间、职工之间、干部与职工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仁爱之德,那这个人和这个企业一定会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协作力、向心力,对外就一定有很强的竞争力。
TOP
142#

首先必须明确:在儒学的理论建构中,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形而下的众多相对存在者)的根本,此之谓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形而上的唯一绝对存在者)的源泉,此之谓。这就是说,所有形而下学(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的建构,都渊源于仁爱。在孟子的思想建构中,仁爱就是这样的本源: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TOP
143#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TOP
144#

[转帖]

别爱与兼爱


电力学院 电子081 王宇


“别爱”与“兼爱”同属于“仁”的范畴,“仁”是中华传统的美德。


儒家之仁为“别爱”墨家之仁为“兼爱”。


儒家之“别爱”


儒家的仁最初本质是为了维护周朝礼法制度,孔子时期其表现为维护奴隶主的“礼”。随时变迁,孟子时期则表现为维护封建地主的“权”。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大帝听从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仁”逐渐成为中国的精神文化财富。到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儒家的思想真正成为了束缚人们的封建思想,“仁”由最初的“爱”变为了只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别爱”。到“新文化运动”,鲁迅、陈独秀等人反叛封建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是不是受到民主和科学的影响,“仁”就不重要了?答案是肯定的。


自此儒家的“别爱”进入了新的篇章,“仁”者对天下之仁也,此正所谓“仁者无敌”。


“别爱”其实质是对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的称呼,无论是从古代到现代,其“别爱”的称号依然对儒家正统思想是一种污蔑。今天有ersonName ProductID="于丹" w:st="on">于丹ersonName>老师的讲座,其实质难道不是要仁和万物吗?她难道是希望人们有区分的爱吗?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这些难道是“别爱”,这些难道是为了社稷不稳?


“别爱”的最初不能归咎到儒家头上,只能是一门哲学为了生存下去,而做得妥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儒家依然昌盛,墨家灭亡的原因。由孔子到朱熹,无一不是为了维护统治者权益,但同时他们对中华精神文化的贡献是不小的。


“别爱”也是爱,就像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儒家的爱是在追寻“超我”的过程,然而它又经常受到“自我”的束缚,它既无法表达“超我”的“博爱”,又不能表现“本我”的“爱”,最终选择了“自我”的“别爱”。虽然是爱,但是增加了附加条件,这就如古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数的学派在与封建制度的对抗中灭亡了。


“别爱”是可悲的儒家思想,但它从未改变自己的最初想法——“仁和”,“别爱”是得不到真实表达的博爱,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厢情愿,单相思。


墨家之“兼爱”


墨家是一个短命的学派,如果没有《百家讲坛》的提出,无数人将不知道,墨家的可悲与伟大。


《墨攻》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墨者革离。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故事中梁王得知城外只剩二千赵军,自以为能轻易应付,便急于把革离赶走。得享一时之安宁,梁城人民已逐渐忘记革离的功劳,返回从前的生活,疏于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赵军再次攻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


巷淹中没有捉到革离,却相信革离不会离弃梁城,于是以城民作为人质,逼革离现身。


革离的出现,与梁城的命运,在战争的起落中悬而未决。


这就是墨家的悲哀。几乎到现在也有许多人,不明白墨家的“兼爱”到底是什么东西?墨家的“兼爱”是佛家的“博爱”,是像《圣经》开篇所说“人人生而平等”?还是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的犬儒哲学?


也许墨家的“兼爱”追求的是像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许他们忘记了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


墨家的“兼爱”建立在一种至今还未达到的或者已经远去的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如果不存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它就必将在原始社会发扬光大。


在这里我不是批判墨家的愚蠢,也不是装作一个纯粹的人。我只想引用一句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w: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墨家的思想无辜的作为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它没有争取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墨家这种伟大的“兼爱”(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是那夭折的思想与一本没有生气的《墨子》!


墨家之“兼爱”与儒家之“别爱”


兼爱:


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被称为“工奴”,商人被称为“商奴”……)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兼爱主要思想: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别爱:



代表人物: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别爱:有区别的去爱,指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爱”。“礼”孔子之“仁”是“别爱”的最佳体现“仁”强调了人的道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礼则反映了社会的持续,即君臣、父子、朋友……的关系。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我看来墨子与孔子都追求超我的爱,“兼爱”呢?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博爱,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爱,假如一个国家采用了这种爱,那么这个国家能存在吗?用经济学的一句话来说“屁股决定脑袋”墨子正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它是完全正确的吗?


我们再看看儒家的“别爱”,“别爱”可以说是一种有形式,有理性,有规则,有区别的爱。即不同人之间,爱是有区别的。孔子所处的ersonName ProductID="时代" w:st="on">时代君与臣,周朝与诸侯之间是混乱的,所以他希望用“仁”与“礼”来管教人民。所以他提出的“别爱”是有形式,有理性,有规则的博爱。


虽然孔子与墨子提出不同形式的博爱,但他们都在追求超我的爱,并由此建立自己的学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我们应取他们二者的精华,比如墨子“兼爱”的平等思想,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摒弃的是墨子的“爱人若爱其身”以及“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的思想和孔子“别爱”中矫揉造作的成分。


哎呦!仁兄写的不错奥,大家可以看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2 17:28:10编辑过]

TOP
145#

风雨飘摇,历经沧桑,中国屹立五千年。

    仁人志士,小米步枪,仁爱拯救沦陷区。

伟大领袖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技多么的重要,所以也可以说科技是一个国家的血管,那么科技的来源它也有最初的理论基础,它也是要先有文字的形成而后再有人用科学的思维去考究,那么这种带有文字和人文思想的意识,我们把它称之为“人文”。因而,科技与人文,就是东方之龙——中华民族腾飞的两翼。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四大成果,而与之同等重要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成果——中华十大义理经典。

古人云:“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爱也。所以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任的发用。就像那些富豪们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捐给贫困灾区的灾民们一样,就像你每天走在大街上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零花钱捐给那么弱势群体一样,就像当你来读书时,亲朋好友纷纷给你筹集巨额费用时一样,而你只能含泪接过,并在内心发誓,我一定要回报所有关心我的人。而这些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所以,当那些富豪们、仁慈的人们、有爱心的人们在将他们的“仁与爱”双管齐下的同时,他们也就名利双收了。曾经,一直在告诉自己:“人啊,这一辈子,千万不要接受别人对你的同情,因为在你接受别人对你同情的同时你的尊严也就没有了。”然而,自己的内心却总也忍不住在想,希望在自己困难之时能有人会伸出援助之手来帮自己一下。就像你也总会在看到别人困难时希望自己能帮助别人一样,这是不是由于仁爱而造成的同情心泛滥成灾呢。当然,仁是品性,爱是感情,当仁还处于未发状态时,爱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爱不等同于仁,会这么做,仅仅只是因为我们都是有爱的人,我们都是仁慈的中国人。而无论在面对任何一次灾难时,国际友人们都会因动了恻隐之心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我们,这都是因为我们国家实施仁爱的结果,因为仁爱造就了世界的和谐。

TOP
146#

仁者爱人,达则兼善。仁与善不仅表现为乐善好施、救人于危难,其更为重要的内涵也许是前贤康有为说过的:“及同类者,仁也。”不难看出,仁与善的理想中含有丰富的平等、博爱思想和自由、发展的理想。
TOP
147#

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将自尊自爱放在第一个层次,可见其重要性。孔子的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爱后,才会懂得什么是仁,才会以爱己之心去爱他人,推己及人。一个人只有学会尊重自己,才会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孔子的仁所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层关系要从己做起,只有对自己仁才会对他人仁。尤其在当今社会我认为自尊自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当你意识到对自己仁是正确并且有意义的,你自然也会有恻隐之心对他人有仁义之心。所以爱他人从爱自己做起!

TOP
148#

在儒学的理论建构中,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形而下的众多相对存在者)的根本,此之谓“本”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形而上的唯一绝对存在者)的源泉,此之谓“源”。这就是说,所有形而下学(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的建构,都渊源于仁爱。在孟子“仁→义→礼→智”的思想建构中,仁爱就是这样的本源。

TOP
149#

儒学里的仁却是一切的本源。“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爱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

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

仁为本源之爱,在儒学中仁爱首先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情感。

仁是人们赖以建立自己道德品质的基础,仁既是善的源泉,又是善的力量。

仁即是爱而已,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
TOP
150#

               仁与爱  

子曰:“仁者,爱人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似乎仁与爱是可以等同在一起,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古有云者:仁是根,爱是苗。是说仁就像是根,而爱就像是苗,它们不是等同的关系,是由某一物向另一物的扩展延伸。“仁”是说内心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它是一种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而“爱”是在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好像是从仁的根扩大到爱的苗,甚至是爱的枝叶处。

仁与爱既不可以等同在一起,也不可割裂开来,爱如果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会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成了索取是的爱,这样仁爱就不能得到良好的生长,就会脱离了它的本质而发展,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仁与爱的关系,不能将其等同起来。

古有云者:盖专务说仁,而于操存涵泳之功不免有所忽略······而又一向离了爱字,悬空揣摸,既无真实见处,故其为说恍惚惊怪,弊病百端。因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仁与爱的关系,不能将其等同和分离开,它们是相统一的,缺一不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