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66#

仁爱总是在现代被我们放在一起说。我觉得仁,就是对大众的,仁就是对于天下苍生的爱,仁就是让我们对社会大众的仁慈。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一般都是重量级人物才能做到的,必须是心怀天下,必须是志存高远,必须是有治世之才。爱,就是面对小团体,对亲人,对爱人,对朋友……爱比仁小,但是比爱深,仁比爱广,但是要求高。但是我想身为一个有志青年我们该学会仁与爱。
TOP
167#

仁为本源之爱

在儒学中,仁爱首先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情感。如孟子说:“仁者爱人。”(《离娄下》)意思是说:仁即是爱而已。他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仁爱犹如百姓日常的“水火”,不过就是寻常至足的“生活”情感而已。仁爱情感犹如流水一样自自然然:“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离娄上》)因此,孟子提出:“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非仁无为”。(《离娄下》)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并非舜这个人在行仁义,而是仁义在使舜行。这里,仁义先行于舜这个主体性存在者,这就是说,假如没有仁爱,就没有舜及其行为。这正是儒学中的一个最具有本源性的、而被长久地遗忘了的观念:仁爱情感先行于任何存在者,所有存在者都是在仁爱情感之中生成的。

因此,孟子认为,不是仁爱附着于人,倒是人寓居于仁爱之中:“仁,人之安宅也。”(《离娄上》)仁是家园,义是出路,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居仁由义”的思想:“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所谓“大人”,就是“不失赤子之心”、亦即不失寻常自然的生活情感而已。(《离娄下》)这也正如孔子所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我们应当居仁由义,否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暴自弃:“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上》)如果抛弃家园(仁爱),必定危害正道(义礼)。

    这种自然的仁爱情感乃是身心统一的,而非西方哲学中那种“灵魂”与“肉体”的分裂;或者更确切地说,仁爱情感正是身心之能统一的渊源所在。

TOP
168#

   在中国儒学里,仁爱是本源。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形而下的众多相对存在者)的根本,此之谓“本”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形而上的唯一绝对存在者)的源泉,此之谓“源”。这就是说,所有形而下学(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的建构,都渊源于仁爱。宋代朱熹曾说过“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仁和爱虽有区别,但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TOP
169#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170#

“仁是根,爱是苗”这句话很形象的概括出了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其实,“仁”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未发状态,而爱则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对至亲及身边好友或爱人产生的情感因素,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孔子曰:“仁者爱人”仁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品质,爱则是人类浅在的一种情感,仁与爱是相统一的,忽略和割裂仁与爱的关系都是一些错误的思想,该思想导致了“仁”是一种恍惚的东西,然而,“爱”没有“仁”作为根基,也就成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也就不叫情感了。

“仁爱”的思想给予我们很多启发,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仁”的对象:1、自尊自爱,即只有对自己“仁爱”才能以“仁爱之心”对别人“仁爱”;2、爱亲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吧,因为亲人和我们认识最深、接触最多;3、对人民,古人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4、爱自然,自然生万物,也承载万物,爱自然便将仁爱的根本推向宇宙万物,最终达到仁者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在经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的当代,“仁爱”思想更应该推崇,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就需“仁爱”中的“爱自然”便成了令人崇尚的思想。

总之,“仁爱”中有“仁”,“仁”中深藏大爱。

TOP
171#

仁是本性,爱是感情。

  仁是人本主义的儒家精神的基本原则,仁把儒家的超越与人性实现统一起来。人不仅为自己道德的成长与进步负有责任,而对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发展负有责任。怀仁于心是任何道德行为的必要保证,也是行为之所以具有价值的根据。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爱是情感,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爱的体现是极端的爱与大恨联在一起的大爱。

TOP
172#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每一点都是提倡对待亲友的方式。儒家所倡导的“别爱”也正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别爱”指对人有区别的爱。注重对亲人的关爱,对君王的忠心,并没有过多地描绘对待陌生人的方式。

墨家的“兼爱”则是博爱,提倡“兼以易别”,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用对待亲人的爱与方式对待陌生人。天下为公,诸子百姓为一家,爱天下所有人的大爱。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儒家的“别爱”与墨家的“兼爱”在诠释爱的定义上略有差异,但也并不冲突。儒家所提倡的是对亲人的爱,而墨家则是把对亲人的爱转化成为对天下所有人的爱。

TOP
173#

  “仁是根,爱是苗”这句话很形象的概括出了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其实,“仁”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未发状态,而爱则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对至亲及身边好友或爱人产生的情感因素,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孔子曰:“仁者爱人”仁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品质,爱则是人类浅在的一种情感,仁与爱是相统一的,忽略和割裂仁与爱的关系都是一些错误的思想,该思想导致了“仁”是一种恍惚的东西,然而,“爱”没有“仁”作为根基,也就成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也就不叫情感了。

“仁爱”的思想给予我们很多启发,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仁”的对象:1、自尊自爱,即只有对自己“仁爱”才能以“仁爱之心”对别人“仁爱”;2、爱亲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吧,因为亲人和我们认识最深、接触最多;3、对人民,古人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4、爱自然,自然生万物,也承载万物,爱自然便将仁爱的根本推向宇宙万物,最终达到仁者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在经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的当代,“仁爱”思想更应该推崇,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就需“仁爱”中的“爱自然”便成了令人崇尚的思想。

总之,“仁爱”中有“仁”,“仁”中深藏大爱。

TOP
174#

爱心可总归于善心,但仁和爱又存在着差别。仁作为爱的根本,仁心不可称之为爱心;同样爱作为仁的表现形式,所有的爱心也不是基于仁心的。只有仁和爱同时存在才可被称之为大爱!仁爱是为人之本,“人之初,性本善”人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仁爱,对亲人的仁爱是一种常态,然而对他人的仁爱却表现的很有限,这种爱就显得很自私,这就是一种缺乏仁的爱!只有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才能建立奉献式的爱。
TOP
175#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176#

仁是仁,爱是爱,但是我现在认为仁便是爱,爱便是仁。 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TOP
177#

仁是仁,爱是爱。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
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谦虚,勇敢,宽容,正直。所以我认为仁和爱是分不开的。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TOP
178#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爱是宽泛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人之本性,我们不要让世间丑陋的东西把爱一点点吞噬掉 ,只是一个心,便自具了仁之体用。喜怒哀乐未发处是体,发于恻隐处便却是情,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能够有宽广的胸怀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TOP
179#

爱一直包围着我们,仁爱是不可分的,通过爱来表现出你的仁义之心,有了仁,你会去关心和爱护弱小。有了爱的作用你会不知不觉的产生仁义。所以我认为仁义是不可分的。
TOP
180#

用仁的心去爱,用爱的付出去实现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