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758596061626364»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901#

孔子谈到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他实际上谈到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如何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能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乱世,诸侯争霸,礼坏乐崩,黎民涂炭,世人争名逐利,而孔子是在这乱世之中能坚守道义,心怀天下的贤者。孔子一生的夙愿在于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君子当以大道为志向,以德行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以六艺为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TOP
902#

仁是爱之体,爱是仁之用。爱是仁的实践道路,是仁为准则之下的各种社会行为,仁则是将这些行为的精神内涵概括所形成的统一涵义,仁爱之辨告诉我们应该同时保有中华民族最核心的道德伦理准则,也应该投入践行“仁”的实践之中,偏居一侧,轻视仁或爱的任意一个都是不可取的
TOP
903#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不论是爱人还是爱物,仁的品质永远应该是我们行为的动机。如今,当我在反思自己的时候,常常会绝的自己伪善,或者可以说“伪爱”,因为,在我做很多事时,权衡利弊才是我做事的出发点,对于爱也是如此,爱有没有价值才是我考虑最多的,这对我而言,已经是一种潜意识。按古人来说,我这只是一种“情绪”。对于真正的爱,我们应该是真心且真诚的,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出发去对待一份爱。爱,应该是自己内心道德的践行,而不是把其当作工具去利用。读到这句话再一次警醒我要恪守好自己内心的道德,从仁出发认真对待每一份爱。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不是只有做道德的事时,我们才需要保持仁慈的品质,而是,在有没有道德的事时,都保持仁慈品质。不知道理解准不准确,在我看来,我们不是只有在与外人打交到和相处时显示自己的仁慈,而在对待自己时仍要保持这份仁慈,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可以安慰别人,谅解别人,那么我们就应该谅解自己,让自己被自己所接纳和宽容。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爱和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我们分开而谈,内心的仁需要我们去在实践中验证,如果只是空谈仁,自己所谈的仁最终只会是对别人的要求,就像“道德绑架”。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真正形成对自己的道德。爱不是功利的结果,而是道德的分枝,一切爱都应该从道德的根基出发,同我理解的第一点很相似,因此,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爱不需要理由。
TOP
904#

仁者爱人,仁与爱是相生相伴,两者密不可分,仁者必定是有着广博大爱之人,仁者实行仁道那必定会伴随着爱的产生和传播,我们要仁爱,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仁和爱虽然两者关系紧密,仁者大爱,实行仁道,在人间传播着大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仁和爱可以画上一个等号,那是万万不可的。仁催发了爱,爱再反过来滋补着仁,爱是仁者送给世间的礼物是仁道的回馈,而爱也可以反过来滋补仁,给仁者一种正向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实行仁道,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最后更深层次的理解了仁。更好的再次实行更好的仁道于世间。无仁无爱,有仁滋润的爱才是真正的大爱,而不是狭义的仅限某些个体的爱。那种是惠泽万物的爱。
TOP
905#

我认为,仁与爱之间具有交叉重合部分,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仁是一种大爱,一种博爱,而爱,也需要仁这一支撑,试问,如果当今所谓的爱忽视了仁这一要素,这样的爱会不会有畸形呢?
TOP
906#

真正的仁,成为一个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TOP
907#

有人说: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仁爱之心,任何人都应该要学会,要有。
TOP
908#

我们通常对仁的理解是“仁者爱人”。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是五常之一,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为主要内涵的道德情感、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础。“仁”虽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对各种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人”。《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仁者爱人。孔子强调,这种仁爱“必由亲始”。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孔子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儒家也以亲亲敬长解释"仁"的基本含义。"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源之水。亲情之爱孕育了对他人的仁爱之心,"爱人"就是孝悌之心的外展与扩充,即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则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它必须通过显示于外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仁"的内涵还包括"忠恕之道"。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积极一方。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之方"的行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恕”是消极一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可以说,“立人""达人”,都是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忠”;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就是“恕”。曾子在概括孔子之道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实践仁德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最切近的事情一步步做起。
“推己及人"内含着一个道德的标准。离开了道德的准则,以己之好恶推及人,不仅不能利人,还足以害人。因此,“仁者爱人”,特别强调爱人以道、爱之以德。推己及人,也须以道德之心推之。正己然后能推人。那么,如何才能“正己”?孔子提出的具体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具体而言,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起心动念)都符合于礼,克制自身与道德本性相违背的一切私心欲念,造就完善的道德人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TOP
909#

仁爱的事情是人人皆可为的,在怀有仁者之心的人看来,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体现了真正的博爱。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重道远的。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的规范,时时自省,管束自己的身心。如何做到仁爱?广泛的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的发问,关切生活中的细节,仁在其中矣。
TOP
910#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仁爱一直是中国人所有的,并为之骄傲的品性。北大教授辜鸿铭曾在讲授国人之精神中说到:“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温良是一种力量,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其实,温良与仁爱的含义大同小异,都是在说我们拥有那些怜爱平凡人和同情悲苦人的习惯。所以,仁爱是一种共情的力量,是能够使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力量。也许你正感到前途迷茫,处于低谷期,但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个来自陌生人的问候会让你重拾信心:这就是仁爱,一个中国同胞们都拥有的胸怀与力量。
TOP
91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关于仁这个思想,我们最了解的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仁者爱人,我们虽然不用无差别的爱所有人,但是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怀揣着善良对待他人。
TOP
912#

“仁”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奉为君子之道的品质,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仁者,人也,仁的表现即是做一个合格的人,就是行有益于人类社会之事,但是这并不是对仁狭隘之见,古代“爱亲则为仁”、“利国之谓仁”,都是以人为目的。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便回答了关于仁的问题,‘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便是孔子推崇的仁之道也,约束克制自己的心念言行,那么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这才是“仁”的境界。“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们的妄想杂念,所以,需要循序渐进,从行为出发,慢慢的达到“克己”的境界.
对于我们个人,“仁”的内涵体现在“亲亲”“亲人”“爱物”等方面。《论语·学而》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对长辈孝敬关爱,对兄弟姊妹尊重友善,尊老爱幼,是“亲亲”的体现,而“亲人”则是在“亲亲”的基础上广泛的“爱人”,面向所有人的博爱,“泛爱众而亲仁”,“爱物”便是泛爱万物,面向万物的博爱,这是“仁”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他的关于“仁”的思想,例如“爱人”等等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规范人际关系,限制统治阶级的压迫,增进人类的道德修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TOP
913#

“仁”是一种恻隐之心,“仁”也可以是“爱”。
这种爱不仅是对父母,还是对朋友,对周边的人。爱是一种天性,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怀揣,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别人怀揣着善心,保持着一颗爱人之心。只有世界充满爱,人与人之间才可以相互谅解,相互包容,如此以往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谐。
同时爱的对象可以多种多样,我觉得人心是温暖的,有爱的人可以保持着一颗平和之心。所以“仁爱”不仅利于他人,更利于自己的修养。
TOP
914#

“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仁”是最根本的内在道德要求,“爱”是外在行为上的表现。我们生活中的“爱”有很多种,但是从“仁”中生发出来的爱才是我们应当推崇的,也即奉献的爱、付出的爱,而非索取的爱。换句话说,爱是需要用行动来表达的,比如对父母的爱体现在孝道上,多陪他们聊聊天、谈谈心,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朋友的爱体现在互相理解、互帮互助上。离开了“爱”的行动,“仁”的存在也就成为空谈。
TOP
915#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靠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