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960616263646566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931#

“仁”与“爱”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仁”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促进社会和谐,是一种理性的有逻辑的方法论,属于社会层面。而“爱”则是一种特定的情感,是感性的,没有固定的逻辑,如所谓的爱不需理由,这更多的是属于个人层面的体验。

进一步来看,仁爱在两种层级上显现出来:首先是“恻隐”或者“不忍”情感的显现,这是“仁之端”,即仁爱的发端,被视为其“源”;然后是“仁”这个根本的确立,被视为其“本”。这就构成了一纵一横的双重渊源关系:从恻隐感出发,经过羞恶感、恭敬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情感升华,最终达到仁爱的精神;再由此精神出发,衍生出正义原则、礼制规范、良知智慧等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另一方面,对于仁爱的范围的确立与对公私问题的认识也是密切相关的。人们追问,儒家的仁爱究竟是一种局限于血缘亲情内部的爱,还是可以突破血缘限度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对于这一问题,拒绝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
TOP
932#

孔子把“仁道”看作“天道”,“仁”作为人生来就有点禀赋,而“仁爱”是人对“仁”生成的自我意识。由“仁”生成“仁爱”,个体生命从此不再是无意识的,而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之所以会对万物心生怜悯,就是因为通过人的生命体验领悟到了“仁爱”的本性。
TOP
933#

仁与爱并不是两个等同的东西。仁像是根,爱像是苗。但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不能被分开,仁是表现为爱的仁,爱是根源于仁的爱。孔子说“仁者爱人”,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具有仁的特性的人会有“爱人”这一具体行为。可以说爱人的外在行为彰显了内在仁的品质。
TOP
934#

仁爱思想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一方面,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那还怎么运用礼呢?“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仁既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行为,那就必须有统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来加以约束。
TOP
935#

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仁是一种对人的爱,爱是一种表现仁的行为。《论语·卫灵公》说:“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说:“爱人者,仁也。”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爱是人的天命。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仁心,实践自己的爱行,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仁与爱是有原则的。仁不是无差别的爱,爱不是无节制的纵容。《论语·卫灵公》说:“爱人而无礼,则劳之。” 《论语·子路》说:“爱之能勿劳乎?” 孔子认为,仁要有礼,爱要有度。我们要用礼来规范自己的爱,用度来限制自己的欲。我们要爱人如己,但不要爱人如物,更不要爱人如神。
仁与爱是有层次的。仁不是平等的爱,爱不是相同的待遇。《论语·里仁》说:“爱人,人亦爱之。” 《论语·颜渊》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孔子认为,仁要有亲疏,爱要有轻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给予不同的爱。我们要爱亲如亲,爱友如友,爱民如民,爱物如物。我们要爱己而不自私,爱人而不失义,爱天下而不忘本。
仁与爱是有方法的。仁不是随意的爱,爱不是盲目的行。《论语·颜渊》说:“爱人者,利人。” 《论语·子路》说:“爱人者,教人。” 孔子认为,仁要有智,爱要有用。我们要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爱,用利益来衡量自己的行。我们要爱人以诚,爱人以敬,爱人以惠,爱人以教。我们要爱人而不害人,爱人而不误人,爱人而不贪人,爱人而不弃人。
TOP
936#

有一颗仁心不一定有“爱众”的实践,做到“泛爱众”却不一定真正符合“仁”的标准,正所谓“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也许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儒家精神的核心吧
TOP
937#

孔子以人“生而有爱”为发端,从亲到疏,由近及远,再经过“忠恕”的理性思考后,进而把爱延伸到全社会全天下。
这个最初的“爱”是感性的,人的天性所赋予的,不带有任何功利的,自然而然由心而萌发的爱。它不必一定是基于血缘的,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也可以产生这种自然而然的爱。“仁”则是理性的,心中有了社会天下的概念之后,心怀天下的“大爱”。孔子间接的说过仁:“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TOP
938#

回复 17楼杨金丽的帖子

儒家的本是仁,仁每个人心中都有,区别在于本性是否被蒙蔽,蒙蔽的程度,是否有顿悟,恢复内在的本性。而爱,儒家讲,民胞物与,最自然的爱是亲情之爱,最伟大的爱是万物之爱。
我们平时学的是仁,习的是爱,两者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习孔子,做一个有仁爱思想的人,终身实践仁爱思想。
TOP
939#

仁与爱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以仁为基础的爱,是一种奉献式的道德之爱,洗去了功利的、冗杂的原因,是真正纯粹的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仁爱的典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种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的态度,是对他人的仁爱。在生活中,仁爱是对亲人的关爱,是对朋友的支持,是对伴侣的理解。这些都是以“仁”作为基础的、不求回报的爱。所以我们应该继续以仁为根本,施行这种无私的爱。
TOP
940#

仁与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是一种博爱的情感;而爱则更强调家庭和亲情之间的情感。在儒家思想中,仁与爱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通过践行仁与爱,我们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TOP
941#

仁主要是道德底线,爱主要是精神追求。仁的根本是对等平等,同情同理,而爱的根本则是欲望追求,具有循环性排他性。因此,仁可以理解为大爱博爱,而爱则可以理解为狭小之仁。典型的就如日本文化,日本人并不缺乏爱,但却普遍缺乏仁,也就是缺乏对等平等和同情同理,西方人也是如此,骨子里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他们也普遍缺乏仁。可以说,任何宗教,特别是一神教,都缺乏对等平等和同情同理的仁,即使西方文化中的博爱,跟中国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相比,就是虚伪的代名词。仁是道德底线,仁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仁是人类文明的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爱,但不可以没有仁。没有爱,会缺失很多,没有仁,很可能会失去一切。我们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错的,因此,错误是底线,正确是方向,人们哪怕只是原地转圈,也比掉入深渊要好。
TOP
942#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仁者“爱人”,朱熹把“仁”解释为“爱之理,心之德也”,因而“仁”首先是和爱相关、自内而外的一种心灵情感。但孔子讲仁爱,“仁”并非一视同仁,“爱”也并非爱无差等,这一点和墨家的“兼爱”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的仁是有亲疏之别的。《论语·学而篇》里,有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即孝敬父母,“弟”即“悌”,也就是尊爱兄长,因而“仁之本”是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继而是尊爱兄长。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或许是对于儒家这种亲疏有别的“仁爱”之心最为准确的描述了。
TOP
943#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仁者“爱人”,朱熹把“仁”解释为“爱之理,心之德也”,因而“仁”首先是和爱相关、自内而外的一种心灵情感。但孔子讲仁爱,“仁”并非一视同仁,“爱”也并非爱无差等,这一点和墨家的“兼爱”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的仁是有亲疏之别的。《论语·学而篇》里,有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即孝敬父母,“弟”即“悌”,也就是尊爱兄长,因而“仁之本”是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继而是尊爱兄长。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或许是对于儒家这种亲疏有别的“仁爱”之心最为准确的描述了。
TOP
944#

“仁爱”,即“仁者爱人”,可进一步阐述为爱亲、爱众。首先是爱亲,爱亲是仁爱思想的基石,“仁爱”的第一个要义就是要爱自己的家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生之前,人类在母腹中就吸食着母亲的血液和营养才会慢慢长大,并且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依赖着自己的父母,享有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这表明仁的根本在于孝,爱心源于孝心。孝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先做到对自己父母孝顺,才能够将这份“仁爱”推及到社会众人。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践行如一的信念,“孝”这一思想涵养了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孝”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其次是爱众,仁爱思想并不拘泥于爱亲,爱众也是仁爱思想所强调和传达的价值理念,更加体现出个人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将“爱人”的对象范围扩大化,让周围的人,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都感受到这份“仁爱”,这更深刻体现了孔子不同于他人,超越了传统的小爱。
TOP
94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爱的世界里面,我们不但要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别人,爱别的族类;不但要爱人类本身,还需要我们爱自然,古人称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种大爱的精神,就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道德规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