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354555657585960»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841#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是爱在作为一个行为之前,先在人处有了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仁在发挥它的道德基础作用时是人具有了爱的能力,使爱有了实现的可能。然而,仁不应只是在道德行为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因为仁虽然指导了道德行为,但是一个人的品质根基中既然已经有了仁这一准则,那么他的其他行为也会有仁的参与,所以他的道德行为之外也会体现出仁。这并不是说他的一切行为中都掺杂了道德,而是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有“爱人”“敬人”的原则。
TOP
842#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善意催发爱,这爱可以是大爱,也可以是小爱。大家之爱,己欲立而先人,己欲达先达人;小家之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能区分两爱之优劣,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而孟子又指出,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要求规范,源于本心,只是人们常常不能认清本心,因此就需要常常反躬自问,自省内心。一直对仁抱有十分敬畏的心理,不同于爱,人是对万物的和平爱怜的心理状态,他是最高的道德自由,不问来源,不追过往,只因万物为万物,因而心有仁义。
TOP
843#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仁是根本,而爱是这个根本表现出来的形式,所以我们不能把仁与爱等同。这里的爱说的是道德的爱,奉献的爱是真正的善。爱只有在仁的基础上表现出来才能真的的去奉献自己。仁只有表现为爱,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仁。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所谓的感觉上的爱而以自己为仁,更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是出于无私的奉献,出于仁慈之心。仁是大树的根,恻隐是萌芽,而爱是苗,我们只有用心的栽培“仁”才能长出真正的爱之苗,而若是罢了“仁之根”或者“爱之苗”,只会一场空。
TOP
844#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啃老族,他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常常高举仁的道德旗帜,可却未思考对自己的父母是否怀有仁心,只见索取,未见回报。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这句话点出了仁和爱的偏重。但我觉得,爱是感情有些狭隘了,爱也是仁的一种。
TOP
845#

阳明曾描述三代时候的社会风气:“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同,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也就是说,尧舜盛世之时,天下一家,人人皆相视为父母兄弟,在社会分工问题上,也都依据才能之搞下与专长,绝无半点私心掺杂于其间。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心地淳朴,除了心学以外无他者可学,故能心血纯明,认识到“万物一体”的道理。这种状态下的整个社会如同一人之身一般,四肢五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TOP
846#

我国古代的众多的学者都强调“仁”,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也使得我们经常会学习到“仁”。但是,我们仅仅只是在字面上来理解“仁”,认为这是一种“仁爱”。虽然我们承认这是一种“爱”,然而我们却往往只强调“仁”,而忘记了“爱”。“爱”是“仁”的发生状态。由于受文化的影响,我们没有西方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善于说出“爱‘,或者不知道如何去”爱“。对于自己的父母或者爱人,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爱“。我们要学会表达”爱“,如果不知道如何”爱“,”仁“就不能被真正的理解。
TOP
847#

        关于“仁与爱”,上面讲到了三点:第一,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第二,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第三,仁是品性,爱是感情。按照这样的梳理,指出了仁与爱其实是圆融一体的,仁是体,爱是用,正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仁是从本体上的、本源上的来说的,落实到人身上便是人之性;而爱是从用、已发的层面上说的,落实到人的身上便是人之情感。我也认为仁与爱是一体两面的,它们都是“道”之彰显,只是一个在人之根本之处,一个在人的行为中显发出来,但两者都是人之所不能缺少的,缺少了仁,那人就缺少了人之存在的最灵秀的地方,不能很好地感通天地之间。若缺少了爱,则人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说明内心无仁。人立于天地之间,内心涵养美好品质,自然能在生活中有所彰显,所以我们要重视内心的涵养。
TOP
848#

爱己到爱人 仁者必自尊自爱,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的,爱己不同于自私。充满 仁爱之心的人,爱由己至人,是为爱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仁德之人爱敬其亲,儒家讲求亲亲而仁民,爱人从爱亲人开始,然后推广开来,这是仁爱 之心的表现, 亦是对礼的遵循。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不爱亲人先去爱护他人, 不符合德礼 , 不可能为常人所理解,也不能称之为仁爱。 备受推崇的圣王贤者皆为以仁者之心爱民之人。孔子提倡泛爱众;孟子提倡王道,他提 出“ 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建议侯王爱民、宽民,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思想。又如那些心系天下的圣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百姓,以民生疾苦为先,以百姓心 为心。孔孟之经典义理等,可以警醒当今文人志士等仍要以仁爱之心,宽以待民,心怀天下人, 不以一人一家之乐为乐,以天下之乐为乐。 仁爱之心推及万物可以算得上最高境界。心存仁爱,与万物为一体,人皆具仁爱之心, 天地万物实为一也,爱人为爱己,爱万物亦为爱己。
TOP
849#

仁者爱人,但爱不等于仁。仁与爱的关系,是体用、本末、里表关系。子曰:“爱人。”。又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仁”比爱广博,“仁”可谓“泛爱”。帖子中说,“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在我看来,仁是一种自我修养,一种宽广的胸怀。但爱是情到深处的表现,是仁的聚集,是仁的释放。修身养德,自然先怀有仁之心,再对真善美的事物表达爱之意,便会得到提升。
TOP
850#

我之前只是知道”仁者爱人”,但是并没有仔细地思考”仁”与”爱”的关系,”爱”有很多种,爱情,友爱,亲人之爱……这些都是狭义的爱,广义上来说,应该是一种博爱,哪怕是陌生人,我们也要有慈爱之心,有道德之爱,才能真正做到仁。
TOP
85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与爱是里与表的关系。仁是自性的散发,有已发状态即是爱,未发状态即也是善。
仁是爱的根,如果没有了爱那仁就变成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品格,那就会飘忽不定,而且还会变成索取式的爱,使爱变了味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自省,自己的爱是否有仁心为基础?
TOP
852#

仁与爱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讲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对世界保持恭敬之心,待人宽和,为人诚信,有慈惠之心。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儒家的仁爱包括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种爱相互联系,并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
TOP
853#

孔子和早期儒家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爱,孔子虽主张“泛爱众”但是和墨子的“兼爱”有很大区别。在孔子看来,爱有差等是人之常情,人们不可能对于所有人都付诸相等同的爱,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可见“泛爱众”的前提是孝,所以爱的推广是有条件的,并不会像墨子所主张的那样无条件的“兼爱”。
TOP
854#

仁爱不是单方面的操守,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人,除了生存,还要生活。一方面,我们追逐着繁华,追求着富有,为的就是要营造一种物质家园。另一方面,我们寻找思想的寄托,寻觅灵魂的栖息地,为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精神家园。而仁爱之心是丰富我们内心的基本品德。
每个人只有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我们才能摘到友情的果实,才能尝到亲情的佳酿!让我们铭记,无论他是否与你志同道合甚或曾经与你水火不容,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放下心中的怨气,以最真诚的笑脸和一颗仁爱的心,去帮助他。因为付出永远都要比索取快
TOP
855#

穿越时间光海,走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师徒,无论什么时候读它,读哪一章,都有许多新的体悟,总能感受到其中闪耀的思想光辉。《学而》一篇中,涉及为人品行,治国之道等方面,每每读来,都倍受启发。像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智慧书》中说的:“谈话的艺术是衡量一个人真实品性的尺度。”仁由本性而来,巧言令色的人,仁爱之心就很少了吧。可以说《论语》是越读越精,永无止境的,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