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960616263646566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946#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如果他有仁德的品质,那么他会一直践行,而不是仅仅在某些行为才发生。只要在道德行为才存在,我觉得那不算真正的仁慈。
TOP
947#

何谓仁者?“仁者”,人二也,是天地之心的一种崇高境界,亦是一种心怀天下的格局。仁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和精神追求。他们以仁为核心,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关注人类福祉的崇高境界,这种境界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和道德标准。“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理论基石,孔子认为仁的实现需要礼的维护。如何爱人?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爱人的前提则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亲亲爱人”是为了巩固宗法血缘关系,“泛爱众”也是为了消除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其政治上和时代上的局限,然而对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TOP
948#

仁与爱的关系在论语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孔子对樊迟指点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自身挺立仁体则自觉的便会“举直错诸枉”,举己之直而能错世间不直之诸枉,从而能爱天下之人并推至天下之物,以此赞天地之化育。爱是仁的一个表现方面,当人自觉的承担这个血脉相通,一气相连的天地大身体时,自然会从自爱自立走向爱他立他,张横渠言“爱必兼爱,立必俱立”即是此意。仁作为天道贯通之本体论的概念,其落于人就必然的呈现为对万物之关爱。但人因其视角的有限,不得不先亲亲而后推扩,因此爱是仁的展开。
TOP
949#

“未发谓之性,已发谓之情”人的各种美好的品质并非是只有在做道德行为的那一刻才存在,在此行为展现道德品质之前,已经有先天的美好品质存在于个体只是处于“静”的状态,道德的行为将这种美好的品质呈现出来,成为“已发”的爱。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有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也可以看作先天存在的道德“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将此四端发展出来成为爱,因此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样一种先天的品质是可以丢失的。因此仁是作为爱的根本,爱作为仁的外在表现。
TOP
95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与“爱”是两个核心的道德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涉及的范围广泛,而爱则是仁的具体表现,更多地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温暖情感。
仁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应展现出的爱与尊重。它要求个体不仅仅爱自己的亲人,还要将这种爱延伸至更广泛的社会成员,甚至包括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实践仁的直接方式,通过爱的行为,仁的内涵得以具体化和实现。同时,爱的培养也被视为通达仁的一种手段,通过爱的实践,个体能够理解和体会到仁的深远意义。
仁与爱虽然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社会,培养基于仁爱的社会风尚,不仅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能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TOP
951#

仁与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不那么容易相处的人,情感上可能并不喜欢他们,但按照仁的品行要求,我们还是要公正、公平地对待他们,这就是仁的行为表现。在家庭中,对家人的爱是自然的情感流露,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的品行,比如尊重、理解和包容家人,则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和实践的。
TOP
952#

仁是儒家奉行的道德准则,做到了仁,才能有爱,才能进一步做到儒家的“亲亲”,做到了仁爱,就等于有了其他品质的基础。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以仁旁身。
TOP
953#

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仁爱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只有一个人有了仁爱,他才能正确对待身边的人,也能去爱别人。
TOP
954#

综上可见,儒家仁爱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既基于情感,又弘扬德性;既怀抱理想,又立足现实;既关注理论,又联系实践,涉及到人道关怀、德性修养、爱民政治以及社会教化等多个方面,并通过爱众、亲德、新人以及善邻等仁德施行的实践,彰显出它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风俗中的精神引领作用。仁者“爱人”而“亲仁”,则是对仁爱思想及其所发挥作用的最简洁的表达,真切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体会儒家仁学在不同方面对中华精神文明的塑型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TOP
955#

孔子讲“仁”是“爱人”,“攀迟问仁,子曰爱人。”但这里的“爱”人并不是发自内心充满人情味的爱,而是一种对别人同情,人性上的认同,即所喂恻隐之心。儒家的仁从根子上说,是一种“人论之爱”,是以人论为中心的。“仁”是上对下的一种态度,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对仁的缺陷进行过批判,老庄批判儒家,说它所讲的仁是虚假的,违背了人的天然本性。墨子也批判过儒家主张的,只是强调亲疏贵贱的仁爱,不是真的仁爱。
但是我觉得“爱”和“仁”是不一样的。爱是人内心的一种真切的感情,是发自内心。这种爱可以在亲人,夫妻,朋友之间流露的,是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流露。爱是一种行动,一种实践,这和“仁”是不同的。
TOP
956#

“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像子产那样“惠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定的生活保证。
孔子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孔子主张藏富于民并教化人民,庶而后富,富而后教。他注意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人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泛爱众”的前提是孝,即首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再推己及人。
行仁从孝弟开始,孝弟是仁之伊始、仁之起始,而不是仁的全部或根本。仁是体,孝弟是用。“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在此之上,有“义”。“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这是敬爱兄长之心的扩充。“亲亲”有亲疏近远等级上的差别,“尊贤”在德才禄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等级。“礼”就是以上“仁”(亲亲)和“义”(尊贤)之秩序、等第的具体化、形式化。
TOP
95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主要是道德底线,爱主要是精神追求。仁的根本是对等平等,同情同理,而爱的根本则是欲望追求,具有循环性排他性。因此,仁可以理解为大爱博爱,而爱则可以理解为狭小之仁。典型的就如日本文化,日本人并不缺乏爱,但却普遍缺乏仁,也就是缺乏对等平等和同情同理,西方人也是如此,骨子里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他们也普遍缺乏仁。可以说,任何宗教,特别是一神教,都缺乏对等平等和同情同理的仁,即使西方文化中的博爱,跟中国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相比,就是虚伪的代名词。仁是道德底线,仁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仁是人类文明的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爱,但不可以没有仁。没有爱,会缺失很多,没有仁,很可能会失去一切。我们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错的,因此,错误是底线,正确是方向,人们哪怕只是原地转圈,也比掉入深渊要好。
TOP
958#

什么是仁爱呢?在《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在这一回答中,孔子以“爱”解释仁,并指出爱的对象是人。“人”在这里是一个普遍概念,“爱人”所体现的,是君子对所有人都应抱有“爱”的情怀。但“爱”不仅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它随着仁德的展开而披露出多方面的蕴含。
TOP
959#

关于怎样定义“仁”与“爱”以及二者的区别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要和“民”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仁”的对象应该是天下百姓,所谓“仁者爱人”,心中怀“仁”的人就是心中有百姓并且关怀百姓的人,这种“关怀”是普遍的、无差别的。而“爱”,在孔子看来,是有差别的,人必须先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这就像是一颗石头投入水中,会形成一圈水波,最激烈的一定是中心位置,由中心向外扩展开,激烈程度是逐渐减弱的。爱也是如此,对父母的爱是基础,对父母的爱就像是那个水波的中心,如果没有这个中心,就不会有向外扩展的一圈圈波纹,也就不会有对其他人的爱。在我看来,“爱”可以认为是“仁”的基础,“仁”是一种大爱,是升华了的“爱”,一个人必须先有“爱”,这使他具有爱别人的能力,后来经过陶冶、升华、教育等等步骤,这种“小爱”就被升华了,就成为“仁”。
TOP
960#

仁与爱,是儒家思想中核心的价值观念,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人伦道德的基石。仁,不仅指对他人的慈悲与宽容,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促进社会和谐。它超越了简单的善行,倡导一种全面、深刻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扶助以及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上。
爱,则是仁的具体表现,是情感的流露与行动的指南。它不分亲疏远近,不问贵贱贫富,是一种普遍而深沉的情感。爱让人心生温暖,激发善行,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道,关爱他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仁与爱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精神纽带,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