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960616263646566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916#

回复 4楼何飞蝶的帖子

仁爱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愿景,它不仅在中国古代具有社会价值,在现当代的中国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人人都具有仁爱之心,并且努力去实践仁,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一个充满仁爱和谐的社会。仁爱以其勇敢,温柔,宽容和智慧的特性赢得了古今中外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敬。当我们去阅读仁爱的一些相关作品时,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巨大力量,它能够指引我们去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由此仁爱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文化所不能具有的。
TOP
917#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爱要以仁为根基,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的爱是没有任何仁的,以至于这种爱没有任何的保证,只是以情绪为导向,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亲情都是一样的,在任何一种情感出现之前都是仁为基础,如,欣赏另一个人的品性才会去爱上一个人,才会愿意和别人做朋友,会从亲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当亲人有缺点时,又会指出其错误,加以借鉴改正。所以仁与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TOP
918#

“仁”从字的结构上来说就是两个人,其本身就是关系概念。儒家仁爱伦理涉及的关系主要是家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包括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但同时也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物欲”“爱物”等飙到就是这个意思。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的自觉上,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就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爱人”的具体内容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尊重、同情、体贴、关心、帮助他 人,以爱己之心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对于在位者来说, “爱人”就是“爱民”
儒家仁爱虽然主张爱人类,但在实施爱的程序上是“等差之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爱的实施分为三大阶段,即亲亲、仁民、爱物。朱熹解释说:“仁如水之源,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则第三坎也。”(《朱子语类·卷二十》)
TOP
919#

仁者爱人,仁爱作为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观念,其基本含义在于由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所有人乃至物的有亲疏远近的爱,体现为内得于己、外显于行的仁德,其核心是人要充满爱心。在传统价值观看来,仁爱是所有人都应该做到的,而为官从政者因其身份特殊尤其要做到这一点。传统的仁者爱人观念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中确实包含精华,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合理的观念,尤其值得在社会生活深受市场法则和资本逻辑浸染的今天加以批判性地弘扬和发展。
TOP
920#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的核心是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及为他人着想。在"仁"的理念中,一个人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和博爱之德,关注社会公义、道德伦理和人类尊严等问题。

"爱"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各种形式和层面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爱"强调人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和行为。在"爱"的理念中,一个人应该具备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因此,"仁"和"爱"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仁"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深化,而"爱"则是"仁"的一种源动力和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仁"和"爱"的理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TOP
921#

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佛家的本质一样,都涉及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修本,二是如何发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法。儒家的本是仁,用是爱。
什么是仁?仁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是天子所予我者。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仁”往往会因为本性是否被蒙蔽了,蒙蔽了多少,到什么程度,是否有觉悟而有所区别,我们的最终目的则是保持我们的仁之初心,恢复其本性。
仁之用,是爱。爱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大众,爱国家,爱天下,爱自然,爱万物。儒家讲,民胞物与,最自然的爱是亲情之爱;最伟大的爱是万物之爱,天下为公,无有私情,亦无私欲私利之追求。
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实践还是爱人。如何爱一个人,无论他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大众。实际上,爱他人和爱自己是一样的,但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如儒家之先修身,再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爱自己,就是修身,把自己修成一个理想人格、理想生活方式的人。古代讲君子、圣人,以此为榜样;今日,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以及生活圆满的人。爱自己,不是追求一瞬间的快感,不是炫耀外在的浮华,而是构建一个平衡、安定、精进、充满活力、增进智慧,以追求内心幸福为目标的生活模式、生活架构。按照这个模板和架构,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检讨、改进自己的生活内容;探索和融入更加广阔无边的新世界。爱他人,不是盲目崇拜和讨好,不是满足他的欲望、虚荣、利益,不是失去自己完全以对方为中心而活,而是希望他和自己一样,都成为有理想人格和理想生活的人。爱自己、爱他人,自己与他人,都要接受持续的教育,终身学习、修习。尤其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生活,不能缺失精神生活,一旦我们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理性认知的能力,一旦我们不能让内心时时保持澄清明镜,那么很容易陷入世俗的痛苦中,比如多欲带来的身体疾病,泛情带来的人际交往烦恼。这皆是由于,本被遮蔽了,末则无法可依、无据可循,陷入七情六欲的轮回因果与痛苦之中。最后,圆满的生活与人生,是由身体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共同构成的,其中,精神生活起主导和支配作用,是体;身体生活、社会生活处于从属地位,是用。一个人,要想成为像孔子一样有仁爱思想的人,终身实践仁爱思想的人,学与习分不开,学的是仁,习的是爱,两者构成生命的内在循环,引我们走向幸福美满。
TOP
92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仁和爱是我们最需要的呼吸空气和灵魂的滋养。仁慈的心和无私的爱,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纽带的桥梁,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共同渴望的力量。从古至今,仁和爱始终闪耀着温暖与光芒,引导我们成为更美好的人。
什么是仁?仁者,自有一颗宽容的心,愿意分享,愿意倾听,无论对待陌生人或亲人都能出现。仁者心中蕴含着尊重和关怀,体现着对他人痛苦和困境的理解。当我们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愿意接纳并帮助他人时,我们便迈出了成为仁者的第一步。爱是什么?爱是世间最强大的能量,它有着奇妙的力量,能融化铁石般冰冷的心灵。爱是一种播种希望的力量,能让人们感受到温暖、欢乐和满足。它是一种奉献,一份付出,也是对他人抱以深情的回馈。爱可以来自我们的家庭和社区,也可以延伸至整个人类大家庭。仁者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正如佛家所言:“行善积德,福慧自然增长。”一个人若拥有仁心,每一份仁爱行动都将成为燃起别人希望的火花。这样的力量,就像涟漪一般扩散开来,激发更多人去关心他人,去呵护世界。
仁与爱不只是空洞的理论,它们需要在现实中得到实践和传播。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心去感受他人的需求并有所行动,无论是通过微小的善意行为,还是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们都能让仁与爱的力量在社会中传递,并且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每一个人。仁爱,源自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每个人都生活一个庞大的社群中,我们彼此相连,共同承担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困境和需要时,仁爱就是一道闪耀的光芒,点亮着冰冷的黑暗。它存在于每个细微的行动中,无论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还是为他人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仁爱都能化解困难,传递着温情与希望。仁爱具有普适性,不分年龄、性别或社会地位。从儿时的父母之爱,到长辈的谆谆教诲;从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到陌生人之间的善举,仁爱无处不在。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仁者爱人,则众人亲睐之;义者利人,则众人拥戴之”。当我们用仁爱去心他人,便能以实际行动向他们证明,我们是一个温暖、宽容、充满爱心的社会大家庭。仁爱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来自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善意。它并不是出于道义、义务或功利地付出,而是一种纯粹的自愿。仁爱的表达需要真诚和耐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察他人的需求,并以行动去满足。一句关切的问候,常常能让对方感到温暖和被重视;一次主动的帮助,往往能为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与勇气。当我们将这种真诚与善意传递给他人时,我们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仁爱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也能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当我们建立一个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稳定。仁爱可以促进平等、尊重与善意,让人们彼此理解与包容。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回报社会,关怀弱势群体,创造公正与公平的环境。当仁爱成为社会内在的基因时,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美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播仁与爱的种子。当我们对陌生人微笑、给予帮助时,我们就把仁与爱变成了一种习惯。当我们热衷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时,我们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仁与爱的力量。
最后,仁与爱是一种美妙的心境和生活态度。它们能使我们摆脱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纷扰,用柔软与温暖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当我们具备了仁与爱的品质,我们将超越个体之间的界限,成为更坚强、更有同理心的人类。而这种情感的聚合,将使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仁与爱成为我们灵魂的指南针,唤醒内心的力量,在每个细微的角落投下美好的光芒。只有通过仁与爱的相互联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不断缩小,全人类将共同走向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
TOP
923#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需“仁”,“仁”代表父母与子女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爱。人口数量的增加在无形中加大了年轻一辈的竞争压力,也使很多家长陷入对子女未来的焦虑中,为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参加国内国外的比赛等。近期小学生在医院边输液边写作业的情况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的人认为孩子课业紧张,应以学业为主;有点人认为孩子这种行为有违常理,且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害。事实上父母在孩子患病情况下仍坚持让孩子做作业,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打算,但也忽略了孩子长期心理和身心健康,这难免忽略了“仁”,忽略了儿童的整体发展。国家提出“双减”政策也是为了保持教育中的仁爱,使各省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TOP
924#

  提到仁,我总是会想到仁者爱人,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认同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因为一己私欲而牺牲他人利益,而是会在满足他人利益时再满足自己的欲望。假仁假义,弄虚作假的人不会懂得在对他人施行仁爱之后的获得感,而真真正正讲仁爱,做到仁爱的人总是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仁爱的道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礼·礼运》也讲“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人在学习了仁的思想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将仁作为处事准则,仁者大爱无疆。孔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和能力而放弃教他的弟子,正因为他对弟子仁爱,他的言语才被收集成为《论语》一书。张桂梅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贫穷而让大山里的女孩子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她的仁爱之心令无数网友感动落泪。也总有人会在身陷囹圄时,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以仁爱之心解他人之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坚守心中的正义,敢于向虚伪和奸恶反抗,敢于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其实,仁的思想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的行为也可能是仁爱之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小溪也能汇成大海,我们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弱小和需要帮助的人,造福人民。
TOP
925#

  提到仁,我总是会想到仁者爱人,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认同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因为一己私欲而牺牲他人利益,而是会在满足他人利益时再满足自己的欲望。假仁假义,弄虚作假的人不会懂得在对他人施行仁爱之后的获得感,而真真正正讲仁爱,做到仁爱的人总是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仁爱的道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礼·礼运》也讲“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人在学习了仁的思想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将仁作为处事准则,仁者大爱无疆。孔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和能力而放弃教他的弟子,正因为他对弟子仁爱,他的言语才被收集成为《论语》一书。张桂梅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贫穷而让大山里的女孩子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她的仁爱之心令无数网友感动落泪。也总有人会在身陷囹圄时,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以仁爱之心解他人之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坚守心中的正义,敢于向虚伪和奸恶反抗,敢于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其实,仁的思想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的行为也可能是仁爱之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小溪也能汇成大海,我们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弱小和需要帮助的人,造福人民。
TOP
926#

仁爱是本源性的。孔子以“爱”解释仁,并指出爱的对象是人。“人”在这里是一个普遍概念,“爱人”所体现的,是君子对所有人都应抱有“爱”的情怀。但“爱”不仅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它随着仁德的展开而披露出多方面的蕴含。以“爱人”释仁,体现了“爱”之情怀的普遍性。对这一普遍性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孔子“泛爱众”的主张。“众”指大众、众人,由此,广泛地爱大众与“爱人”就是同一含义:仁者爱人,就是广泛地爱大众、爱众人。但孔子不是只讲“泛爱众”,他还要求“亲仁”,“泛爱众而亲仁”也。“仁”是儒家学派核心观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仁”分为“安仁”与“利仁”两类,“安仁”实际上也就是“乐仁”,恰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所言:“仁者乐道,智者利道。”孔子以“仁”为“安”“乐”,说明他已经从人性论高度论证“仁”存在的正当性。仁根植于人之本性,仁内在于生命本然,仁不只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行为准则。
TOP
927#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仁与爱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道德观念中的作用。文章指出,仁是一种品性,代表着人内在的道德本质和慈悲心。而爱则是一种感情,是基于仁的发展和表达。
文章强调了仁与爱的相统一性,认为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联系,仁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东西,难以把握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如果爱不以仁为根基,就容易沦为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变成索取式的爱。
我认为这篇文章深刻地剖析了仁与爱的本质和关系,提醒我们在追求爱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仁的存在。仁作为一种品性,是我们根源性的善良和悲悯之情,它是我们反思自身行为和关怀他人的基础。而爱则是我们通过情感表达和行为实践来体现仁的力量。仁与爱的统一,使我们能够以慈悲和关爱之心对待他人,并以仁义礼智为指导,建设和谐的社会。
总而言之,仁与爱是构建健康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仁慈品质,并通过爱去表达和实践,以促进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与发展。这样的理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TOP
928#

回复 8楼王宇的帖子

       儒家“仁爱”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有等级的爱,有远近亲疏之分的爱,而兼爱更多是在理性互利之下实行无差别的爱。
       孟子发展的“仁爱”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之说。说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义务论,他是不需要任何动因的,仅因内心想要为仁所以为仁。并且儒家的“仁爱”是对于自己父母的爱要深于对于他人父母和陌生人的,是合乎伦理纲常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更合乎于人性和人之常情的。而墨子主张对所有人实施同等无差别的爱,对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朋好友和其他陌生人采取同等的爱,推崇“兼相爱,交相利”,“言爱即有交义”的主张,墨家这种“爱利并重”,故凡事必以利为权衡,但这种理想化的“兼爱”思想其实对于今天社会信用以及阶级矛盾是具有调和作用的。
       在我看来,为仁爱寻求一份在当世的兼爱之道是这两者共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对当今社会具有良多益处。
TOP
929#

“仁”和“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的含义深刻且相互关联。
“仁”通常被理解为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五常之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照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则是一种更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还包括对事物的热爱和喜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常常与“仁”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照顾。
总的来说,“仁”和“爱”都是以对他人的尊重和照顾为核心,强调内在的道德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TOP
930#

首先,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被理解为对他人的关切、关爱和尊重。它远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一种具体的实践,体现在个体与社会关系中。儒家经典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仁的实践原则,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采取同样关爱和尊重的态度,体现了亲近他人、不伤害他人的情感关怀。
与仁相辅相成的是爱,它是仁的具体表现。爱在儒家思想中并非指个人感情的泛滥,而是一种对他人的付出和奉献。孟子曾说:“爱人者,与之患难;知人者,知其乐苦。”这表明真正的爱不仅体现在顺境时的关心,更体现在逆境时的支持和悉心呵护。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感,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实现了仁的价值。
仁爱之道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体道德修养,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儒家强调以仁爱之心构建人际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只有通过仁爱之道,个体才能实现全面的人格发展,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