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871#

仁与爱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不是以“仁”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仁爱”一词,就是先有仁后有爱。而没有仁的爱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担。欲要仁爱,首要的对象就是自己的亲人,要孝顺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其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我们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心;最后就是要自尊自爱,爱护自己,在其位谋其职,要对得起自己,才能够履行好仁爱的职责。
最后编辑云南财经大学王雨晴 最后编辑于 2020-11-22 17:32:36
TOP
872#

爱是宇宙中永恒的能量。“即以与人己愈有。”给予别人的爱越多,你得到的爱就越多。你就越处于健康状态。爱别人、爱一切生命,你的全身细胞就长久处于和谐的振动中,就少生病。所以,爱,是生存之道。其理甚深,其理甚浅。
TOP
873#

“仁”就是一以贯之的“忠恕精神”,“是相互性的义与相互性的爱”。“仁的精神”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责任”,一个层面是“尊爱”,“责任”也即是每一个的本分,每个人在不同角色和位置的职责与义务,即“忠的意义”。“尊爱”是每一个对于上下位置的理解、包容、尊重、敬爱,即“恕的精神”。具足这两方面内容才可以说具有“仁的精神”,仅仅做到了“义务”只是做到了部分“仁”,能够在在不同角色和位置上实现自己的“忠”,实现自己的“责任”或“本分”,同时还能够做到对于下属或者其他人的“尊爱”,对他们的包容、理解、尊重、爱护才是真正的可贵的“仁的精神”。“仁的精神”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精神,仁学不是后来所歪曲理解的封建等级文化,而是一种人格平等精神。“仁的精神”是“仁”的第一部内容,“仁的规范”是“仁”的第二部分内容,即“相互性”。“仁”强调的是“相互性的爱与义”,而不是“单向的责任”(即义或者忠),也不是“单向的尊爱”(即恕),而是相互性的“忠恕”,是“相互性的爱与义”。
TOP
87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先有“仁”才能有“爱”,“仁”是对万物的共情和悲悯的能力,而“爱”是具体表现出来的情感。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爱的仁是缥缈虚无的,没有仁的爱是自私的爱,也就是本质上只爱自己,只有爱没有仁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为他永远也不知道将自己的心与另一个人或事物联结是什么感受,思对方所思,感对方所感,而只能以自己为中心一味索取,无法逃离人生而孤独的宿命。仁就像一颗种在心中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芽,但是当它发芽的时候,就是爱了。
TOP
875#

“仁者爱人”爱是情感,仁是爱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爱都是脱离了仁的。不论是现在的亲情还是爱情或者其他的感情,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人用爱为借口和枷锁来索取,脱离了仁的基础。就拿爱情来说,许多的爱并不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因此会出现拜金女,吃软饭等等现象。他们曲解了爱情,托离了仁的爱不在那么的单纯,变得空洞。
TOP
876#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爱是人的一种情感,而仁则是君子的品行,所以不能把爱等同于仁,不能把情感需求等同于道德价值追求。而孔子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表明爱与仁是有关联的。脱离了爱的根基,仁的表现便会更加抽象而难以捉摸,想要做到仁的品性道德追求也更加虚无缥缈;而脱离了仁的爱,却又变成了一种本能性的情感,变得索取而自私。以广泛爱人的方式来追求仁的境界无疑是可取的,以崇高的仁为标准来规范与实践自身的范爱,就好比以仁为准绳,以范爱为墨斗,自然可在道德品性追求出一条直线。
TOP
877#

《论语》曾说:“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其意为“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文中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在我看来,仁是理性的,而爱是感性的。圣人便主张让爱以仁为根本,为基础。在仁未发时,爱是原始性的情绪,仁像根,爱像苗。无根的滋养,苗便无法生长。我在仁与爱的话题中感触颇深,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以仁为基础的爱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仁的爱就如同浮萍一般,像文中所说,最终便会沦为索取式的爱。仁爱是理智的,有节制的爱,泛滥式的爱会导致伦理错乱。爱是宽泛的,是由于内心的本能,我们可以对世间万物抒发自己的爱,但是真正做到仁爱却是很难的。在公交车上,仁爱会促使我们为老人让座,仁爱是天下的大爱,是爱的理性化。圣人具有仁爱之心,故能够心怀天下,体贴民意。在对中华经典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忘记仁爱,仁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必修课。
TOP
878#

       仁与爱即善。没有同情弱者之心不可能是善人,顶多是常人,差一步就是恶人。怜悯情,有善心,行善举,才是善人,只有同情弱者之心,才能乐行善举,乐施好善,行善积德。孔子就很同情弱者,他把关注点放到了社会底层之人,提出惠民主张:“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他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作是圣人,他把属于自己的粮食“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他同情儒者,爱惜生命,钓鱼只用一个钓鱼钩,射鸟不射鸟巢,即“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没有同情心,就脱离了人的本性,就是低级趣味。老人、小孩、残疾人、穷苦人,底层人等,都属于弱势群体,他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重点人群。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只有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学问和修养才能到家。前人是谁?或许是尧舜禹夏商周之类吧。所以善良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当今讲究人性化管理,刑罚中的罪人也是弱者,也要尊重他的人格,对他的境况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即“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TOP
879#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仁与爱的关系是根与苗,二者不可等同,但又密不可分。心中有仁才会表现出爱来,一个人若不认同仁义道德,又怎会爱人呢。
TOP
880#

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孔子一辈子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人生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他尊礼,守礼,行礼,是对自我的一种修养。第一,仁与爱。作为治学修身的前提,鼓励年轻人牢固树立博爱仁厚思想,不断完善自我的修为。第二,认清自己的两面性。对于教育而言,尊重师长,尊重父母是两条教育的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就算是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也不要随便强加于他人,趋善避恶,爱恶分明,约束自己,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格修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杨老师耐心的讲解很多关于人生和教育的道理,分享多年的教学经验,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夯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是深具远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精神。他还细心的指出教育中关于学生人格平等的问题,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
TOP
881#

当我们谈及仁与爱,我们需要对二者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朱熹先生所言极是,这阐明了仁是源泉,而爱是其实践途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仁强调爱之所以伟大,在于爱是奉献,而非索取。于我而言,在这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母亲从孕育孩子的那一刻起,便已然勇敢地决定好要为这份珍贵的血缘纽带付出所有。她们怀胎十月,期间会因为身体上的痛苦彻夜难眠,会因为担忧腹中胎儿状况食不下咽,还会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而感到自责......当我们回首成长经历,我们的母亲是那抹日夜忙碌操劳的背影,是那片包容错误带来温暖的港湾,是那束给予力量守护我们前行的追光。母亲的爱引领我们昂扬饱满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启示我们以“仁”作为目标,竭力避免陷入贪婪与索取的泥泞中,向这一道德品质的标准不断靠近。
这不禁让我想起,当下人们不断提及的感恩教育,其实与“仁”有很紧密的联系。感恩教育,旨在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明白自己能拥有眼前的一切,并能够同世间其他美好的事物共存,是十分值得感激的事。我们当用自己的行动加以回报这些付出努力与爱的陌生人。仔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不易察觉、却满是温情的爱与呵护的行动,指向同一精神内核——“仁”。譬如说,我们愿意为需要帮助的人募款,愿意到社会非营利性的机构做志愿者,愿意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这些都是我们用自己微弱但有力的方式给予他们帮助,是我们化理解为行动的过程。
“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这句话同样令我感触良多。我想起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正如人的善良与生俱来一般,人之“仁”品质亦是如此,故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当社会整体向“仁”思想宣扬时,会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可、共鸣并响应号召。“爱是感情,仁是品行。”不错,我们生来具备向善、为仁之基础,它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仁,这一品质,既能涤荡我们的感情,促使我们反思过往种种,在回溯中总结经验,才能为未知的远方做好准备。
每当我想起几年前自己拖着沉重的行李,手足无措地站在公交车站台的那一幕时,我的脑海中会翻涌起许多关于善行的美好回忆。路过的几位陌生人向我走来,告知我以何种路线抵达目的地,还主动提出同我一起等车,为我搬运行李。当时深受感动的我,在心中不断告诫自己:要把这份美好的力量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相信被这样的温暖包围,并及时脱离困境。后来,我成了别人生命中的“陌生人”,为别人指路、搬运物件;也成了他们信件中亲切的“姐姐”,激励他们认真学习、走出大山......
仁与爱,从来不甚复杂。就让我们顺从个人的天性,让“仁”指导我们前行,做心中的正义之事,把自己的温暖毫不吝惜地传递给更多的人,成就臻于完满的自我。
TOP
882#

仁是爱的根本,没有仁为内涵的爱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是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同样也是一种情绪。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本能,是奉献自己的而道德伦理之爱,很少会有父母爱子女是为了从子女身上得到利益,更多的是不计回报的付出。亲情之外的友情和爱情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能力,我们拥有爱别人让别人感到温暖让自己幸福感提升的能力,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仁的品德在发挥作用。
但同样,爱是我们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比如随着流量明星、小花旦、小鲜肉的层出不穷,追星一族越来越庞大,妈妈粉、姐姐粉、女友粉、男友粉等,各路粉丝总会打出“爱”的旗号,但这种爱是儒家所说的仁之爱吗?以仁为内核的爱是品行的一种,而赤裸裸的爱只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更多的是从所爱的对象那里索取自己所需的。
粉丝骂战的情形如今早已见怪不怪,以爱之名去绑架、消费、攻击他人,带给自己偶像的是负面影响能称之为理性的爱吗?这种被夸大的“爱”更多的可能是自己在爱豆身上得到的某种安慰、激励或者仅仅是感官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索取式的爱,吸收式的情感表达,没有仁以为源头很容易就陷入了朝三暮四的境地,因为出自于情感的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爱是仁的外衣,不与爱结合的仁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在天上的气球。
仁也需要一个载体去承载它,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只是大谈仁的时候就陷入了虚无与空洞,只有和爱融合的仁才是落到实处,易于被我们感知和捕捉到的。孔子云:“泛爱而亲仁”我们要爱众人还要亲近仁德的人,成为仁爱兼具的儒者。
TOP
883#

朱子提出“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阐明了爱和仁的关系,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借鉴,尤其是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可以给我们一个明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毫无疑义的,为人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许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反而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引起孩子的反抗,这就是为人父母虽有爱,却忘记了仁,正如朱子所说的,没有仁作为爱之体,这样的爱就存在着功利的色彩,父母之爱若是没有仁为基础,只是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愿望,把孩子作为自己弥补遗憾的工具,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因此为人父母,不止要有爱,也要有仁,才能真正成为慈父慈母。另一方面,学习修身之道,若是只知道将圣人强调的仁奉为圭臬,内心却不懂得真正爱人,爱父母,爱朋友,那么不是成为一个书呆子,就是成为伪君子,都不是真正的修身立身之道。因此,理解朱子所讲的仁与爱的关系,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意义。
TOP
884#

仁是一种道德形式的爱,仁慈的品质一直存在。通过道德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TOP
885#

        仁爱之心不同于爱人之心,仁爱是最原初真诚的爱,符合仁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仁是爱生发的基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由仁慈之心引发爱人之行为,是出于本能促发的爱、无私的爱。仁慈之心无形,仁爱的行为使之从无形变为有形,仁慈之心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仁是仁,爱是爱,仁爱具有自身的属性,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可割断,仁作为品性需要爱的行为来巩固,爱作为情感需要以仁为
依托,脱离仁的爱不能算作无私奉献的爱。
        用仁慈之心去引领自己爱的行为,发挥仁与爱的作用,不仅符合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样符合每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