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57585960616263»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886#

战国时期孟子将“仁”概括为“仁者爱人”,孔子有言“泛爱众,而亲仁”,孟子的“爱人”包括这种泛爱的仁德之心,但是“爱”仍是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不是无差别的仁爱之心,而是以家庭伦理为出发点,再推至周围的人。《论语》中有“孝弟也者,为人之本欤。”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可见,爱人之心的逻辑出发点是家庭伦理道德,一个人先要做到上事父母、兄长,再推及他人,以至于对待没有血缘的人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孟子还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仁爱之心推至天地万物之中,不仅爱人,而且对草木生灵也如此,其中也包含着仁爱的逻辑关系。孟子进而为仁政思想提供理论依,“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即是仁心的开显,因而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反求诸己,以仁德修养为要,这样才能够以德服人,得到人民的爱戴。
TOP
887#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要想去爱人,首先内心要有“仁”之意,而“仁”即为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推人方能去爱人。。有仁爱之心,便能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做一个仁爱之人,心怀仁爱,孔子还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仁者总是自主地依仁道而行,而行仁道可利人利己。所以仁和爱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不可分割的。
TOP
88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对于仁与爱,这二者我一直有很大的疑惑。说仁是性,爱是情,仁要以爱来展现,那对于个人来说呢,仁和爱是否可以同时存在于内呢。若不通过爱外现,那它还存在吗?
       当然我自己是把仁理解为人性的一个属性,这个属性它客观存在,但是他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但是它是有途径展示的,也就是爱。我更加倾向于爱是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仁蕴涵的内容。没有准确的认识仁,那么通过爱的展现引导我们向仁靠近,这就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人文修养也是得到了升华。
TOP
889#

我大概了解了仁与爱的关系了,仁是一定包含爱的,这就像一颗种子不管它如何生长,或在什么环境生长,它一定会长成一颗树苗,而它之所以能成为树苗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就是它的种子使然的,同时仁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通过观察仁来确定,因为仁是未发的状态,就像是黑格尔所说的存有的概念,只有当爱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确定仁的存在和仁的具体特征,反过来不是所有的爱都体现为仁,就像我们不能够通过观察花朵来确定树木的种子的性质。而恻隐之心恰恰就是仁的树苗。
TOP
890#

在我看来,“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事物应持的态度。
打个比方:在战争中,对俘虏,对无辜的平民,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但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而对于一些昆虫还有蚂蚁等,我无法去爱,可是,我会接受它们的存在,不希望让它们灭绝,这就也是“仁人之心”
“仁”存在于普遍事物中,而“爱”就狭窄多了。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一个信佛的人,性格深受影响,他可能终身怀有慈悲之心,但他未必会爱一件事物长长久久。
TOP
891#

仁者爱人,但爱不等于仁。仁与爱的关系,是体用、本末、里表关系。孟子说:“仁,人心也。”仁是人的本心本性,即道心天性,天命之性。情不是性,爱不是仁。儒家严于性情、仁爱之辨。朱熹再传弟子饶鲁(号双峰)也说:“爱未是仁,爱之理方是仁。”仁,在道德的框架是真实存在的,是有道德的表现。如果道这个根本没有悟出,找不到起点和根本,德这个跟随无从把握,确定不了目标,找不到方向;只好勉强用人与生俱来的亲近融合的仁来达成做人、行事的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仁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仁”和“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统一的整体。
TOP
892#

仁是爱的根基,儒家将人之爱总结为仁,认为因为仁的存在所以使得人具有不求回报的爱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人与禽兽区分开来,也就是人的核心就是仁。但仁不是单独存在的,需要靠爱来显现。爱是体用,是工夫,是显现仁之性的方法,缺乏了爱,仁就是空泛的,没有现实意义的,总结来说,仁为人之爱奠定了形上基础,而爱是仁的现实表象,二者密不可分,不可片面割裂。
TOP
893#

孔子的仁爱关系,是从家庭出发,从有血缘关系的人出发,向外扩展的。而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
TOP
894#

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本的爱。仁是爱的基础,仁与爱是相统一的。仁与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的爱四处传播,真正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也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心不乏则身不累。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会像阳光般灿烂。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
TOP
895#

在孔子的理念当中,仁已经不是简单的六德之一,仁的含义极广,是所有智慧与思想的核心,也是所有伦理纲常的具体表现。孔子常用爱去阐释“仁”,爱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实现的途径。朱子认为,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爱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在宋明理学的解释中,可以看到,人是爱的根基,是爱的终极追求,只有在爱中才能看到仁,仁靠着爱作为途径从而得以显现。因此,“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无法割裂。
TOP
896#

仁是内心的品质,爱是行动的表现,罗翔老师说,我们一定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爱抽象的人,人很容易陷入一种道德的伪善中,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仁心的人,但只有将这种爱具体到身边的人身上,体现出来,才算是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之人。
TOP
89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与爱是一体的。有了仁这一本性才会产生爱这一种感情。仁更像是一种内在,爱更像是仁的外在表现。仁义礼智信就是爱的表现,也是仁发出后的反应。仁是大家都有的,爱同样也是。但是如何去爱,我仍认为是一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世界上最纯粹的爱,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亲情之爱,是纯粹的。要相信世界上是存在爱的,人与人之间存粹的爱也是存在的。仁是一种品性,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正直的标准,而且是最基础的标准。我一直觉得爱是很难得很珍贵的。有的人不懂爱,失去了才悔之晚矣。有的人不缺爱这种感情的回馈,但是他也会很珍惜。现实的感情很复杂,只是希望,不要为自己所做的决定后悔。
TOP
898#

“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仁”是最根本的内在道德要求,“爱”是外在行为上的表现。我们生活中的“爱”有很多种,但是从“仁”中生发出来的爱才是我们应当推崇的,也即奉献的爱、付出的爱,而非索取的爱。换句话说,爱是需要用行动来表达的,比如对父母的爱体现在孝道上,多陪他们聊聊天、谈谈心,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朋友的爱体现在互相理解、互帮互助上。离开了“爱”的行动,“仁”的存在也就成为空谈。
TOP
899#

“仁”和“爱”是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的。我们常说“仁者爱人”,仁是爱的根本,并通过爱来表现。只有我们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真诚的对待周围的一切,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仁”。
TOP
900#

儒家所提倡的仁包括了很多含义,仁爱的本质是爱护,可发展为尊敬长辈,关爱友人,这些在当今的社会中依然需要人们认真践行。这要求我们站在彼此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仁爱精神上升到为人民服务,奉献中去。假如只有口头口号,那么仁爱就丧失了最原本的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