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455565758596061»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85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认为仁是爱的根本,爱要以仁为基础。如果爱没有了仁,那么爱就是一种非道德式的爱,是一种由功利原因而有的感情。仁就是爱的根,有了仁,爱才会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TOP
857#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儒家学说是其主流。儒家的基本题旨可以概括为“仁”。基督教自称为“爱”的宗教,其核心思想是“爱”。“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和爱是相互的,是统一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个人认为,孔子的“别爱”说法更加具有人性,作为人,我们自然没有那种“兼爱”的觉悟,生育养育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奉献了无尽的爱,我们自然会最爱我们的父母。这是一种天性。然后就是我们的亲人,以及邻居。


  “兼爱”的说法似乎有点太过于理想化,作为人,我们肯定是有私心的,如何能做到无条件的以同样的爱去爱天下人呢。我的观点就是孔子“别爱”思想比较人性化,而墨家的“兼爱”思想比较理想化。
TOP
85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孔学“仁”的思想中,“孝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 位。孔子在《学而·第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很 重视孝道,对弟子宰我认为父母之丧只要“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阳货·第十七》)的 看法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同上)。而有子更是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孝弟”视为人的立身的根本, 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
TOP
85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儒的“仁”是不平等的、带有上级施舍给下级的意思,例如:封建皇帝迫于压力让给人民一些好处和利益,就是“施仁”;而子民不可能“施仁”给皇帝。这仁就如同皇帝对养的狗平常不好,突然对狗好点就是对狗仁慈了的意思一样,双方是不平等、不相同的、单向的、不完全出于真心的。
而爱心是人人平等之间的、相互之间的爱。是对等的、双向的。爱是不带施舍意味的、是真心的爱。
TOP
86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与爱并不是两个等同的东西。仁像是根,爱像是苗。但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不能被分开,仁是表现为爱的仁,爱是根源于仁的爱。孔子说“仁者爱人”,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具有仁的特性的人会有“爱人”这一具体行为。可以说爱人的外在行为彰显了内在仁的品质。这两者如果相互分离,爱人的行为失去了仁这一强大内核后,就只能流于以向外索取为最终目的的行为,仁这种美好的品性如果没有爱人这种具体的行为作为依托,就只能是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而无法将自己外化出来。
TOP
861#

仁者爱人,但爱不等于仁。仁与爱的关系,是体用、本末、里表关系。孟子说:“仁,人心也。”仁是人的本心本性,即道心天性,天命之性,人之所以为人者。“爱未是仁,爱之理方是仁”,双峰之说此,韪矣。韩退之不知道,开口说‘博爱之谓仁’,便是释氏旖旎缠绵,弄精魂勾当。夫爱,情也;爱之理,乃性也。……朱子曰‘仁者爱之理’,此语自可颠倒互看。缘以显仁之藏,则曰‘爱之理’;若欲于此分性情、仁未仁之别,则当云‘理之爱’”。仁是道德主体,道德层面以仁为本;人是世界核心,在政治、社会乃至天地自然层面,以人为本。民族、国家、社会、自然万物乃至鬼神,都应该爱,值得爱,都是仁者之所爱,但爱人是第一位的。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东海说,爱人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首先是孝顺父母,其次是友爱兄弟。
TOP
862#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说的是仁的本质就是克制自己,遵从礼法。在我看来,仁与爱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层:克己上。孔子推崇人人有爱,而这种爱是有等差的爱,儒家的差等之爱同传统“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的生活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爱有等差”的基本前提是以血亲之爱为基础的,对父母兄弟之爱就不同于对路人对旁人之爱,此乃人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血亲之爱都没有,就谈不上对他人对社会之爱,这是“爱有等差”的事实层面,也是其积极意义的一面.常情,无可厚非,因此也是应当受到尊重和肯定的爱.这种血亲之爱是人类与生俱来带有本能性之爱.另一方面,“爱有等差”又是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之爱,使社会在这一系列等差之爱下得以维系.这样,在孔子这里,“爱有等差”就成了本然与应然的统一。因此,尊卑贵贱、亲疏远近在人与人之间泾渭分明,“爱有等差”就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等级制度则使得尊卑贵贱、亲疏远近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据此而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推己及人,而做到这种爱,需要仁,而仁需要克己。因为仁所以爱人,因为爱人所以考虑他人利益,所以要克制自己,老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到最基础的爱和仁的表现,对今天仍具有很大启迪作用。
TOP
863#

《史记》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对比
  在古人眼里的孔子也是千人千面的,由于本人思想和成就的重要性,司马迁特地作《史记 孔子世家》来记录其人的一生,《论语》同样作为其弟子记录其言行的载体塑造了孔子形象。然而两书中的孔子说到底是有所差别的。
  《史记 孔子世家》从孔子的父辈开始记述其人,把孔子的一生以纪年、纪事、地点的变动为线索展开描写。它以行为描写为主:孔子博学多识,即使面对国君故意刁难的问题也能解答出来;孔子四处奔波讲学,虽然颠沛流离但仍然鼓琴而歌,安之若素;当他在某国当政时,那个国家会受到良好的治理,他的对手们也会忌惮他的才能;在外交上,孔子不仅擅长外交辞令和礼节,还是一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政客形象,他能保护本国的尊严,又不失礼法;孔子虚心好学又真挚诚心,师从师旷学乐能认真仔细,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其投入;孔子还十分爱惜自己的弟子,弟子因动乱被冲散他忧心忡忡,弟子去世他又垂泪涕泣;但是孔子也是人,在屡次受挫之后他年老了,死前留下的话也令人深感心酸,可怜人无完人。
  相比之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相对单一许多,因为并非是对其一生有变化的叙述,孔子的形象仿佛固定在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上了。虽然也通过其言表露了他的真情感和个人偏好,到底给人感觉不如《史记 孔子世家》看上去有“人情味”,这也算是“人无完人”了。
TOP
86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当若一个人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怜悯之心,那这个人一定是个冷血的怪物,但把爱当做达成目的的手段的人却比这种冷血怪物更为可拍。我们中华民族似乎有一个由来已久的毛病,在大声疾呼道德说教的时候,呼吁者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从三国魏晋的名门士族到宋明时期一大批浮于空谈的儒生。讲仁爱,讲道德都成了他们增加自己社会影响力的手段。同样,我们的文化也提出的很多解决方案,从吾日三省吾身的日常生活要求再到朱熹提出的:“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以及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从哲学的层面加以回答。
TOP
865#

       仁与爱是人类内心永不会泯灭的品质。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因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这场疾病作斗争,在这之中我们见证了许多内心怀揣仁爱的人。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奔向第一线,用自己的身体同病魔战斗,不顾辛劳,拼命向前。武汉这座城市选择隔离,很多人普通民众选择乖乖待在家里,虽然迫切希望外出但知道我们仅仅是被困于家中,有的人是在用生命来斗争。还有许多人与不同的方式面对这场战役,面对疫情,社会人员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捐赠、坚守岗位、呼吁、重视,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我相信这些美好的行为是因为人人心中具有仁心,也正是如此这些举动才能如此的具有力量。人们常说:“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在这场战役之中我们看见太多太多的星辰了,这些星辰正是我们所见的人呀,因为他们发光发热,所以我们才足以在黑暗中前行。而他们能够发光,是因为他们有爱的行为举动。而这些都足以可见,他们内心是有仁的,正如朱子所讲的:“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TOP
86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的本是仁,用是爱。仁,每个人心中都有,如道家的道、佛家的智与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本性是否被蒙蔽了,蒙蔽了多少,到什么程度,是否有觉悟,恢复内在的本性。仁之用,是爱。爱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大众,爱国家,爱天下,爱自然,爱万物。儒家讲,民胞物与,最自然的爱是亲情之爱;最伟大的爱是万物之爱,天下为公,无有私情,亦无私欲私利之追求。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实践还是爱人。如何爱一个人,无论他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大众。实际上,爱他人和爱自己是一样的,但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如儒家之先修身,再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
爱自己,就是修身,把自己修成一个理想人格、理想生活方式的人。古代讲君子、圣人,以此为榜样;今日,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以及生活圆满的人。爱自己,不是追求一瞬间的快感,不是炫耀外在的浮华,而是构建一个平衡、安定、精进、充满活力、增进智慧,以追求内心幸福为目标的生活模式、生活架构。按照这个模板和架构,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检讨、改进自己的生活内容;探索和融入更加广阔无边的新世界。
TOP
867#

在方克立编著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就认为:“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内容主要包括忠和恕两个方面。”这种观点的出处即《论语》中记载孔子与门人的交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类似弟子问仁的记载还有很多。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词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但以“爱人”释仁稍嫌不足。原因有二:一为爱人的含义里没有己。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字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这里的人指他人。一个人能够关心和爱护他人这是好事,但是自己内心有没有爱呢?爱人一词里是反映不出来的。但仁的内涵里面恰恰包含了要爱人首先自己得有爱的含义,要爱人首先得有仁心,而爱人一词显然没有这层含义。二是爱不能用善恶来规定,不能体现出仁的本质。爱这个字概括性太强,单用爱这个字是不能反映出爱的善恶的。仁作为孔子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首先是善的,这是最基本的,而爱这个字恰恰不能体现的就是善恶。比如关爱别人是好事,但是过度的关爱岂不适得其反?但又不能说过度的关爱为恶。正由于这方面的原因,用概括性强的爱来规定仁似有不足。
TOP
868#

       仁者爱人,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仁是众德之本,但不能讲仁可以代替一切品德。但仁是一以贯之之道,和所有品德都能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仁之爱,不仅仅是见入井之孩童我们所产生的恻隐之心,我们会立马营救;仁之爱,还包含更大的情怀,其是生命自然流露,我们会关怀人类,关怀动物,关怀地球,关怀宇宙。仁不仅有爱,还具有知、仁、勇三德,仁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其包含着众多的内涵。
TOP
869#

“仁”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之德的基本规范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同时,“仁”也是孔子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春秋时期,“仁”被大量提及,孔子对其进行统摄,他认为“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修德即是成仁的关键。在孔子思想中,“仁”不仅是抽象的,也是与人紧密联系的,“仁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孟子进而概括为“仁者爱人”。儒家思想中“爱人”的逻辑出发点是“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家庭伦理是一切“仁”的品质的来源,由此出发,人才能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时“推己及人”,使得此道德原则得到贯彻。
TOP
870#

“仁”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之德的基本规范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同时,“仁”也是孔子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春秋时期,“仁”被大量提及,孔子对其进行统摄,他认为“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修德即是成仁的关键。在孔子思想中,“仁”不仅是抽象的,也是与人紧密联系的,“仁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孟子进而概括为“仁者爱人”。儒家思想中“爱人”的逻辑出发点是“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家庭伦理是一切“仁”的品质的来源,由此出发,人才能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时“推己及人”,使得此道德原则得到贯彻和体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