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说的是仁的本质就是克制自己,遵从礼法。在我看来,仁与爱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层:克己上。孔子推崇人人有爱,而这种爱是有等差的爱,儒家的差等之爱同传统“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的生活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爱有等差”的基本前提是以血亲之爱为基础的,对父母兄弟之爱就不同于对路人对旁人之爱,此乃人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血亲之爱都没有,就谈不上对他人对社会之爱,这是“爱有等差”的事实层面,也是其积极意义的一面.常情,无可厚非,因此也是应当受到尊重和肯定的爱.这种血亲之爱是人类与生俱来带有本能性之爱.另一方面,“爱有等差”又是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之爱,使社会在这一系列等差之爱下得以维系.这样,在孔子这里,“爱有等差”就成了本然与应然的统一。因此,尊卑贵贱、亲疏远近在人与人之间泾渭分明,“爱有等差”就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等级制度则使得尊卑贵贱、亲疏远近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据此而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推己及人,而做到这种爱,需要仁,而仁需要克己。因为仁所以爱人,因为爱人所以考虑他人利益,所以要克制自己,老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到最基础的爱和仁的表现,对今天仍具有很大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