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253545556575859»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826#

在孔子的儒学中,仁的含义虽然非常复杂,难以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统一界定,但将爱人作为其首要意义,应该是无可非异的。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的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核心,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的规定和要求。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看似简单易懂,实则意义非常深远。对于人类的每一个人来说,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反映于自我意识的感情,自觉而非刻意,人人都有,谁都不缺少,并且人人都可以随时体会到的,无须解释和说明。另外,仁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仁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本质要求,它既体现着仁对于人自身的关心与爱护,也深刻反映了仁对人性尊严和人道理想的捍卫。
TOP
82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与爱互为表里,二者不可割舍。内心有仁在,方回做出有爱的举动;因为收到了爱,付出了爱,内心的仁才会愈加浓厚。正所谓“仁者爱人”,“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TOP
828#

仁为爱之本,爱为仁之用。一个爱字,从繁体字的字形上看,中间包含了一个心字,人有心了,才为谓之以“仁”。所以从字形来看,仁是爱的内在,这种爱不仅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也不只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兄长之爱几乎人人有之,而仁所体现出来的爱还包括大爱,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爱,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之爱,更是“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这种国家统领者对百姓的关爱。仁虽未发,而爱早已行之。仁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是通过教化、经验、学习等修炼而得,爱正是其的外在,因此可谓之以仁为品行,以爱为情。人人勿忘心中之仁,爱便通行于人间。
TOP
82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阅读各家经典后,我认为,笼统来说所谓“仁”,即是“爱”;“仁”是内在的根源,“爱”是外在的体现,即“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仁”与“爱”互为表里,二者不可割舍。内心有“仁”在,才会做出有爱的举动;因为收到了爱,付出了爱,内心的“仁”才会愈加浓厚。那么,何谓“仁人”呢?所谓“仁人”,即是“心中有爱且将爱播撒及身边人”的人。正如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又如韩非子所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对身边的人、物、事,都要带着一种善意的眼光,仁爱不需要表现得多么轰轰烈烈,只要心中有,便会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也许只是给路边的小流浪狗安个家,也许只是耐心地给同学讲解题目,也许只是给清洁道路的环卫工人一句道谢。仁爱应如一朵盛开的花,仁爱之行便如花的气味——香远益清,沁人心脾。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仁”,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仁人”,那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和谐美好呀。所以,和谐社会,须你我共同助力构建。
TOP
830#

仁与爱的关系,仁通过爱来表达出来,爱又传播仁的含义。爱又分为兼爱和偏爱,偏爱倒是很正常的一种情感行为,但凡是有恻隐之心就势必会偏爱,偏爱也就无所谓存在是对与错,是与非,因为前提就没有可比性的。这个也是一个人的特性之一吧。就像对人或者对物一样,由于喜好的因素就会有偏爱的情感出现,就会上心,就会处处用心,而当你觉得那个人或者是物对于你是不重要的,亦或是你无法从其中得到自己的需要的方面,那么你就会无所谓,不挂心,可以听之任之,因为你不会有任何损失,也不会从那人和物的失利或者得利中得到什么。假若你有了偏爱的情绪在上面的话,那么可能麻烦就来了,处处挂心,处处权衡利弊与得失,也就给情绪的头上顶着一片云彩,那云彩的颜色却是不定的,会是五彩六色的,也会是黑乎乎的,一不小心就会降下不可抵挡的大雨,会淋得你狼狈不堪,甚至有时是莫名其妙!偏爱存在于每个人,只是每个人的角度或者方向不同罢了。
     而兼爱则是不同的罢了。有人说兼爱也是博爱!博爱不易做到,自然兼爱也不易做到的,兼爱有人也形容说对方是乞丐你也要无区别的爱着,这也就是兼爱,或者说是博爱!而博爱该是怎样的呢?对着云与月,对着雪与雨都可以有一种怜爱的情感的出现么?这就是博爱么?而对着仇人或者是憎恨的人,你有一种可以释怀不憎恶的情感,这就是兼爱么?这个是很难区分的吧!兼爱或许给人的感觉是兼顾,原本你有一定的倾向,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兼爱其他的人和物,这倒是给我一种心有余力之后的兼顾。但是博爱给我的感觉却是一切平等,你是自发的广泛地爱着一切的事与物,这是儒家的思想抑或是有点像是佛家的众生平等,不怀偏爱之心的那种情愫!
TOP
831#

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所以自内向外产生了一种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也是有尺度的,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可能会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
TOP
832#

仁爱是人道的最好诠释。仁爱的基础是亲亲,所谓的亲亲是指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是一种发端于家庭,进而推向全社会的爱。意思是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他人。这一基础就决定了仁爱不可能是公德,而只能是私德。为什么说这种私德是人道的最好诠释呢?不管你承不承认,总之人总会有这种心理,即总希望与你亲近的人比与你疏远的人过得更好,不会希望一个陌生人过得比你家人还好。人的情感总是从离自己近出辐射向远处的。二者刚好和仁爱是一致的。现代社会,人们要求公正,公正被视为一种公德。但是绝对的公正是不可能的。《老子》第五章中说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将世间万物平等地视为草狗;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对每个百姓一视同仁。在孔子那里,绝对的公正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圣人才有的境界。我认为老子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人生活在这个为人所建造的世界里,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只有游离在人之外,成为第三者,无所凭借,才能有绝对的公正,这也就是天地、圣人的境界。
TOP
833#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仁爱是一种博大又深邃的情感,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是最善良的精神。具体来说,仁爱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物。首先做到自爱,然后再爱他人,最后达到“泛爱众”。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人首先要“爱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接受、悦纳自己,表明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一无二的肯定;其次,汉字中“仁”的写法是“二人成仁”,这是说仁爱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不仅是要关爱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还要爱护众生,拥有一个博爱之心,关怀所有人;最后,仁爱就是“爱物”,也就是爱自然,对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所衍生的万物怀有一颗爱心,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TOP
834#

“仁者爱人”这句话包含了“仁”与“爱”,仁是道德主体,道德层面以仁为本,而人是世界核心,在国家社会中应以人为本。民族、国家、社会、自然万物等等都应该被爱,都值得被爱,是仁者之所爱。我认为仁者心中有大爱,首先是爱人,再爱其他。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两者的关系是相统一的,不能割裂开。
TOP
835#

仁,可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仁者爱人,就表达了仁最根本含义:即爱人,因此,后世也以仁爱并称。这两个字,言简意赅,意蕴颇丰,《中庸》里解释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就是作为人的根本,它使人成其为人。
这何尝不一个很伟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把人与物,植物,动物,都区分开来了。人有爱恨情愁,人有伦理道德,有智慧理性,这些都是人与其他外物的区别,而孔子认为,其中最大的是“亲亲”,也就是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是把血缘之爱、自然之情当作了人性的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正是这种思想的明确表达。当然,孔子并没有停留于这种爱,而是将这种爱扩展开去,也就是所谓“亲亲之杀”,按照亲疏的远近不断推己及人;也就是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普施爱于天下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是一种朦胧的博爱。
TOP
836#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儒学中,孔子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的内容也相应得到延伸,它包括孝、悌、礼、忠、恕、知等。爱,意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故有“仁者爱人”而不能说“爱人者仁”,这说明,一个人只有具有美好的品质,先学会“照顾”、约束好自己,才能去爱人,去关怀人。故仁与爱和而不同,我们必须明白其真正意蕴,才可融入生活实践,待人处事上。
TOP
8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者所以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于天地之心作为生生不息的本性自动地赋予了人,并构成为人物共有的根源,爱之理的范畴正是说明这一点的。而所谓仁体,就是存在于性中之理,这可以说是理具于性的湖湘学基本立场在张栻仁说中的反映。仁体从未发到已发,虽然存在状态有别,但由静体到动用又保持了一致。不过,张栻言仁之体用一源、内外一致并以其为仁之妙,朱熹并不同意,认为论仁应当与义、礼、智合起来看,后者相对羞恶、恭敬、是非,同样是内外一致的,并非仅有仁是如此。
最后编辑邓会珍 最后编辑于 2018-07-07 14:02:09
TOP
838#

我认为,孔子的“仁”带有很强烈的心理学感情色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现实感。就其本身而言,“仁”是人格中“情”的一面,即“爱”,是出自于诚恳的爱心。“仁”在德行上的表现是爱人的能力,因此,在儒家看来,仁爱无疑是所有品质中最为重要的。
TOP
839#

仁者爱人,但爱不等于仁。仁与爱的关系,是体用、本末、里表关系。孟子说:“仁,人心也。”仁是人的本心本性,即道心天性,天命之性,人之所以为人者。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六字来训仁。他说:“由汉以来,以爱言仁之弊,正为不察性情之辨,而遂以情为性尔。”意谓自汉代以来,学者以爱训仁,是因为不能辨别性与情之不同,于是径直认情为性。
TOP
840#

作者在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仁是品性,爱是感情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仁与爱的联系与区别。
   仁是根,爱是苗;无根不成苗,无仁不成爱。爱以仁作为基础,故成就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仁与爱是一体,不可分割的。有仁无爱,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以把握;有爱无仁,则爱就成了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 仁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仁爱包含了三的大的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个体系内的爱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有社共同的哲学基础,即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论语》提出“仁者爱人”,仁即是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