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15253545556575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811#

仁与人爱
  在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的含义往往被理解成为爱人。例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也就是说,仁的定义就是爱人。孟子也曾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仁和爱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爱人”贯彻下来,做到尊老爱幼,见到孤弱之人心存怜悯,与朋友交往真诚,对待陌生人亲切友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广之,养而大之,也就到达了古圣先贤所说的“仁”的境界了。
TOP
812#

仁者爱人。仁者之心柔软,于人世间痛苦能感同身受,由此怜悯世人,然后爱人。“博爱之谓仁”,仁者能博爱,这爱不局限于亲友,而是由亲人始而扩展到他人,即其他陌生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唐]韩愈《韩昌黎集?原道》)仁循于道,道为天理人事之理,仁无逆此,乃顺道而为者。《论语》中,有其它弟子问孔子何为仁,孔子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如回答颜子为“克己复礼”,窃以为能合理,能顺道是仁。此仁乃生生,焕发人之生机、生命力,引人之所思所行皆合于理,合于道。能行仁时常是能“足乎己而无待于外”。这很好理解。常常人们在自我有仁,纯善之理充沛内心时,才能对外释放爱与仁。
TOP
813#

仁者爱人,但爱不等于仁。仁与爱的关系,是体用、本末、里表关系。孟子说;“仁,人心也。”仁是人的本心本性,即道心天性,天命之性,人之所以为人者。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六字来训仁。他说:“由汉以来,以爱言仁之弊,正为不察性情之辨,而遂以情为性尔。”意谓自汉代以来,学者以爱训仁,是因为不能辨别性与情之不同,于是径直认情为性。
孔子“仁者爱人”这句话,内涵仁本和人本两大义理。仁是道德主体,道德层面以仁为本;人是世界核心,在政治、社会乃至天地自然层面,以人为本。民族、国家、社会、自然万物乃至鬼神,都应该爱,值得爱,都是仁者之所爱,但爱人是第一位的。
TOP
814#

所谓“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心怀爱意, 有强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他能做到的是“爱人”。能不怕别人打击的人,能自我肯定,人格独立的人,而且能主动无私、不求回报地爱别人的人,就是真正“仁者”。爱人者,人恒爱之。“仁”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TOP
815#

“仁”是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以后我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爱护别人,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好少年。
要推广儒家思想,首先要把儒家思想简单化、大众化,不要搞那么多经院哲学。只要让大家知道,儒家思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发展的硬道理,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指导思想
TOP
816#

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所倡导的。由仁慈之心上升到爱,这是一种升华,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带有功利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思想里缺少仁爱的观念。就拿路边的乞讨者来说,我们暂且不讨论他乞讨的真实性,抑或是大家所说的骗子。当我们见到的一瞬间有这样的考虑,我认为这是缺少仁慈的,至少不够纯粹。仁爱的路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你我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TOP
817#

仁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仁具是有道德,礼乐,信义,智慧的爱。仁是中庸,是和谐,是大爱,是大道。仁是如来的拈花微笑,是老子的专气致柔,是庄子的逍遥之游。仁是水的随方就圆,是智慧的变动不居。仁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距。而爱是我们的心念的深处发出的感情。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
则有了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TOP
818#

仁,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的提倡仁道,仁的品质来自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人是天地生养万物的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都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时间有很多伟大的爱,而仁则是爱的根本,建立带仁慈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而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则只能算是一种情绪,人和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和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讲求仁爱时,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仁!
TOP
819#

仁爱是宽仁慈爱;亲爱。 爱人如己是人类最高理想。
TOP
820#

在儒学中仁爱首先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情感。如孟子说“仁者爱人。"《离娄下》意思是说仁即是爱而已。仁是道德主体,道德层面以仁为本;人是世界核心,在政治、社会乃至天地自然层面,以人为本。民族、国家、社会、自然万物乃至鬼神,都应该爱,值得爱,都是仁者之所爱,但爱人是第一位的。
TOP
82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的仁最初本质是为了维护周朝礼法制度,孔子时期其表现为维护奴隶主的“礼”。随时变迁,孟子时期则表现为维护封建地主的“权”。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大帝听从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仁”逐渐成为中国的精神文化财富。到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儒家的思想真正成为了束缚人们的封建思想,“仁”由最初的“爱”变为了只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别爱”。到“新文化运动”,鲁迅、陈独秀等人反叛封建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是不是受到民主和科学的影响,“仁”就不重要了?答案是肯定的。
TOP
822#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儒家影响极为深远的国家,对此更是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去爱人,首先内心要有“仁”之意,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对身边的人是有一种爱的。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孕的优待,便是其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份仁爱,即便是公交公司要求了让座,大家也不会去主动践行的。“仁爱”表现出来了才更有意义。
TOP
823#


我们传统的“经”,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TOP
82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 3章)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pr boastful or arroga 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 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 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
TOP
825#

“爱”如果不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就只是一种情绪,一种非道德的索取,而是建立在“仁”上的“爱”才是真正的奉献的道德的爱。这种古老的仁爱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着现代价值。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连爱这种情感都好像可以被量化。朋友圈情侣秀恩爱的方式已经变成了“520”的转账;子女逢年过节都很开心又有理由问父母要红包了;公众号也充斥着“爱她就送她最好的口红”……商业社会,消费主义泛滥,爱被量化为金钱,成为我们勒索爱我们的人一种方式。中国传统仁爱观虽然历史悠久,但它所针对的“非道德的索取的爱”,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问题。这更说明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