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051525354555657»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96#

古往今来,一提到仁字。很多人几乎都不假思索地、条件反射地立刻想到“爱人”二字,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仁的本质。而且,很多人也几乎从来就没思考过,从孔子、孟子、及子思口里说出的“爱人”究竟是什么含义。比如,谁爱?爱什么人?怎么爱?等等,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是懒得考查和思考的。
仁的基本内涵,在《论语》的第一篇“学而”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虽然不是孔子说的,但能被编入《论语》中就已经充分说明,这是被儒家承认的。
TOP
797#

朱熹说:“仁者,爱之理。”仁是本质,爱是表现,仁是体,爱是用,“仁者爱之理,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朱子语类》)仁爱是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东西。仁爱不仅是道德理论,更是道德实践。中国历史上的仁爱实践事例举不胜举,如庚亮不卖凶马、范仲淹济困助学、葛云飞带孝赴国难、关天培虎门留英名等等。如此丰富的仁爱事例可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和示范,融入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之中,在继承民族传统道德的同时,在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两方面加强仁爱实践。
TOP
798#

  孔子云“泛爱众而亲仁”,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如果一种爱不是以仁为基础,那这种爱就只是一种情绪,而非一种品性。
  孔孟的仁爱思想对于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多积极的指导。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学会爱他人、爱自然。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内心有仁有爱,我们才会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们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TOP
799#

儒家“仁义礼智信”为无常,仁者爱人。仁者,仁义也,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我们要学会与他人、社会友好融洽的相处,如果人人都能“仁”,学会“爱人”,人际关系会更加的融洽,,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的友善和温暖。
TOP
8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国学大师易中天在讨论仁时, 也常将仁爱相提并论。但我认为仁爱两者有区别,而且如把区别弄清楚后, 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道德准则,尤其是行医者。因为爱的行为更倾向预防,因此爱常常表现为对一个不知错,不知未来而采取保护,教育的行为。这当中尤其是父子, 母子, 师生,夫妻和朋友之间。 爱还可表现对事物有盼望, 有信心。爱常常是有回报的。但仁则是对已经知错, 已经受害, 已经饱受困难者给予帮助。这尤其表现在弱势群体, 受害者, 病人和穷人身上,因为他们知道自身的困境,并希望得到宽恕和救援。 行仁常常不期望回报。
TOP
801#

仁既是对主体自我存在价值的确认,也是主体间对存在价值的相互尊重和肯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意味着人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能够实现道德的完满,呈现为完美的存在。主体间对存在价值的肯定,则意味着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和对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即指个人作为他人实现目的之手段,为他人提供需求利益上的满足,也指当个人作为满足他人需求的手段时,他才会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人之为人的本质及崇高性。
TOP
802#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我们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爱不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爱只是一种功利的情绪。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将仁和爱结合起来,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是至关重要的。
TOP
803#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804#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80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这句话基本阐释了仁和爱的关系,在儒家学说中,特别是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中,就牵扯到“仁与爱”的关系。当一个人心中充满仁义,懂得什么是仁,懂得怎样去理解帮助体谅别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人才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所以说仁是爱的核心。另一方面,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他必定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怀有同情之心,特别是对社会上的弱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仁心。总而言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怀着“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社会上的矛盾冲突才会有所减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TOP
806#

以前一直把“仁”与“爱”混为一谈,现在才知道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爱是情,仁是性,不能把爱等同于仁。但是,仁与爱又是相统一的,二者不能割裂。我们既要做到以“仁”为品性,又要做到对这个世界充满爱。
TOP
80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TOP
808#


仁与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遗产。然而仁爱并不只是领导者的职务而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具有一颗仁爱的心,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一味的贪图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看起来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
TOP
809#

如果我们真的想生活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环境,除了在乎自己,也一定要在乎别人;要以诚心爱他人,关心他人,要有礼节去待他人,尊重他人,让世界真正充满“仁爱”,努力实现“为仁由已” 这一点,最为儒家所重视。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他们提出的办法也很切实。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就是说,能以眼前的事为例一步步去做,就是最好的实现仁道的方法。比如推已及人:你自己想要的,人同此心,大家都想要,都应该得到,你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所以你也不应该把它加在别人身上。
TOP
810#

“ 仁”与“爱”分别是东方中国儒教的核心思想和西方以“赎清自身罪,以迎接末日审判的来临”为中心的基督教教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仁”和“爱”有着相似之处:人本主义宗教的儒教和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都关注人类超越自己生命的局限而达到永恒的问题。仁爱和神爱都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行为取向,它们都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两种伦理原则。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儒教的“仁”以认为基础,更加注重人性;基督教以“自我牺牲”获得人心的爱,“人之爱”成为人们信仰基督教的信号;另外,“仁”可以在人生领域实现,“爱”必须超越人类共同体才能得以实现。
         将东西方两种宗教不同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有趣的现象:作为宗教的基本观点,孔子在儒教中的地位同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相同,这种有趣的发现会使我们增加对两者更深入的认知。相对于西方“爱”的思想领域范围,东方“仁”的思想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儒教把自然、自然物都看成与人同样重要的对象,将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家庭。而西方的“爱”没有为自然和自然物留下任何空间,神学家认为,自然、自然界是上帝为人创造的,只有人能信仰上帝,能随意支配自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