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950515253545556»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81#

正所谓仁者爱人,仁是爱的根本,爱也是仁的体现,二者关系密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爱人这一话题上,儒家所言的爱人和墨家所倡导的兼爱则有着根本的差别。孔子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所说的爱人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这种爱是有差等的爱,即爱应从父母兄弟到天下大众,有着普遍意义,但仍体现着别爱,没有突破那种宗法血缘关系,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局限性,而墨家所言的爱人则是兼爱,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这种爱是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人,虽然是一种无差别的博爱,但是却难以实现,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仁下所体现的爱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当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四面八方的真诚的救援以及诚心的祈福,为灾难中的受苦人民送来温暖,这些爱人的体现背后都是仁的体现,对社会和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
TOP
78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认为,所谓“仁”,所谓“爱人”,最主要的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人来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欲求去理解别人的愿望和欲求;当我们自己有什么要求和欲望的时候,总要想着我们周围的人以至于所以的人也都有这样的欲望和要求,因此,在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欲望的时候,就应该也想着使别人满足同样的欲望和要求;同样,如果我不喜欢不愿意别人所加与我的一切,就绝不要以这类事情去强加给别人,由此可见,爱人之道在于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援助,是遵道、实现仁爱的行为,也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社会只有在关爱了弱势者,满足他们的平等愿望,使他们受到公正的对待,社会才可能和谐。从而为社会和谐提供一种现实性保证。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人处世的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人类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安定。
TOP
783#

仁者爱人。一个人与人为善。那么他是一个仁的人,而仁是通过与人为善,来表现出来的。
而且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如果是演出来的。那只是一个外表仁的人。并不是真的仁者。
我们没有办法去学如何成为一个仁者。我们只能去享受爱人的过程。当你真正享受了。你就是仁者了。
TOP
784#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有些时候仁会默默的兼容着爱,爱也会无形的表露着仁。虽然爱和仁并不是都同时体现着,但如果没有了仁,爱将淡然无味。没有了爱,仁将会销声匿迹。仁和爱是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说,没有了仁爱,人将只是个空壳。
TOP
785#

儒家说“仁”是“恕”,墨家说“爱”要“兼”,我对这两家的思想理解不够深入,却对这两点感兴趣。“恕”,便要人心胸宽广,能推人及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便要人有一颗博爱之心,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提供给需要它们的人,而不管这人和自己是敌是友。我认为,一个真正仁爱的人,应该至少具备这两种品质,即宽恕和博爱。有了这样的品质才能不为社会的某些不公所蒙障,能以恕的心去接受这样的不公,而不把这些不公再加到其他人身上,并且以博爱来回报社会,帮助自己能力所能帮助的人事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仁爱的人,有大量这样的人的社会才是真正仁爱的社会。
TOP
78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首先爱己,而后由己及人。这让人想起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自己做到仁那么天下都将成为你的。我认为可以粗略说为:仁者无敌!爱则是仁的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对于人的小爱;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对于天下的大爱。这些大爱、小爱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当事人心怀——仁!
TOP
787#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有了仁,可以显示出爱也可以保留显示爱,若显示了爱,则心中早已有了仁,一旦发动了仁,就表现为情,仁是万情之根本,爱是仁的一种体现。
TOP
788#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在儒学的理论建构中,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形而下的众多相对存在者的根本,此之谓“本”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形而上的唯一绝对存在者的源泉此之谓“源”。
TOP
789#

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以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承担使命的时候,临大节而不亏,而在生活常态中保持我们的欢愉。这样的态度,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到。
TOP
790#


(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1]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慕。~情。~戴。~抚。~怜。~恋。~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挚~。仁~。厚~。热~。
TOP
791#

“以仁为本,以爱为用”,“仁”和“爱”本来就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对于我们自身来说,首先要做到修炼自己,让“仁”充满自己内心,然后再去“爱”自己,爱父母,爱子女,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792#

血缘亲情爱,就是以“孝悌”为本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务本》)正是体现了孝悌为仁的根本所在。而孝悌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孔子十分重视这种血缘亲情的爱,对宰我的“三年之丧”的辩解提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病也!”对宰我放弃对父母的三年之丧称之为“不仁”。由此可见,孔子心中的亲情之爱就是最基础的仁。
TOP
793#

仁的核心概念是爱人。仁者为什么爱人呢?儒家的答案是,这是出于人的本性。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或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原因。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四端。人们只要充分发挥四端,就能变成道德上完善的人,甚至可以成为圣人。我个人很赞同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虽然这个观点是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无法进行逻辑论证。因为我认为性善论观点更加重视人的能动性,能够激励人们做善事。只有更多人行善,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取得更大的进步。
TOP
794#

仁爱,谓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仁与爱相辅相成,仁者爱人。深刻认识仁,然后爱己爱他人,爱方方面面。
TOP
795#

仁者爱人,要乐于助人,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和大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营造和谐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