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849505152535455»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66#

儒家思想讲求“仁者爱人”,仁者指的是有大智大勇的君子,爱人指的是待人友好。
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具备仁的有德之人自然会礼待他人,唯有被人尊重爱护的人才能在其影响下成为仁者。仁与爱的关系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有了仁,人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正人君子;有了爱,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正是因为仁与爱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仁爱的行为是人人可为的,没有高下贵贱的分别。
TOP
767#

仁是品性,爱是情感,但仁和爱是不可分割的,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佛家讲无欲无求,情绪情感过多会伤神伤身,所以佛家讲求博爱,普度众生。那么仁爱便也是真正的大爱了吧。做到爱很容易,情感自然流露,但做到仁爱恐怕就很难了。《论语•学而》中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便是仁爱。日常生活中,可能做不到真正的仁爱,但我们可以尽力向仁爱靠拢。小小的一个善举,对朋友的关心,对小动物的爱护,这一个个的小爱,汇聚起来便是大爱了吧。
TOP
76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为孔子所尊崇,是谓“仁者爱人”。被称为“仁”的人,都是能够爱别人的人。而能够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并报予极大的同情感,便是恻隐之心。这恻隐之心,来源于人们心底对于世间他物的爱。
TOP
769#

正是由于心中爱着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所以才会因目睹了他人的悲苦,而自心底不由自主地生发出难言的辛酸。所以说,懂得同情他人的人,一定是爱着他人的人。而能够懂得自心底去关爱他人的人,便是所谓的仁人。故而说,恻隐者知仁。
TOP
770#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溯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宛如一盏盏灿若明霞的莲灯,给我们后来者以前进的方向。
释迦于未证道之时的割肉喂鹰,孔丘过于泰山侧时对泣妇的感慨,柳河东对于蒋氏的悲悯……
我看到这一盏盏的莲灯从远方流来,连绵不绝。人们内心深处对他人的爱,一脉相传,从未断绝。那是一盏盏的莲灯,汇聚成了“仁”流动的光河。
最后编辑陈肖骊泺 最后编辑于 2016-12-25 16:44:06
TOP
771#

最后编辑陈肖骊泺 最后编辑于 2016-12-25 16:50:42
TOP
772#

谭嗣同愿为变法而流血,孙中山愿为天下而革命,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苦读……杀身成仁!仁爱的莲灯不断地放入河中,从未减少。
我辈自当奋起,跟随着前贤的指引,向理想的远方漫溯。
TOP
773#

古代要把光明的德性阐明给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自己的国家。要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他自己的家庭。要整治自己的家庭,首先要修养他自己本身。要修养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要获得知识,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探究了,才能彻底地了解事物。彻底地了解了事物,然后意念才能诚实。意念诚实了,然后心才能端正。心端正了,然后才能够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好了,然后家庭才能整治。家庭整治了,然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一直到普通的百姓,都要以自身修养为根本。自身修养这个根本已乱,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我,这是世上没有的事
TOP
774#

     韩愈曾将“仁”定义为“博爱”,说明仁就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今天提倡“仁”的精神,可以养成华夏民族能互助、有良知、重道德的优良民族品格。这也是孔子“仁”思想在现代的发展与传承。
TOP
775#

“仁者爱人”,仁是爱的基础。有了仁慈仁义之心,就会爱每一个人,这是一种出于道德的博爱,而不是出于情绪的喜爱,前者才是有利于社会的。
TOP
776#

学会赏识 题旨:爱他人如同爱自己,欣赏他人就是赞美自己。学会仁与爱。感触颇深。 赏识如同盛夏的花朵,越开越灿;优如秋收果粒,越发香美;又似冬日暖阳,温温脉脉。要学会赞美身边人,懂得欣赏他人。高贵是一种修养,是从道德到思想令人敬仰;儒家思想的现世性在于强化个人修养、人格完善的重要,仁与爱的普世性;诚信缺失,是仁义的沦丧。
TOP
777#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TOP
778#

我自己的理解是,仁是一种博爱思想,近似于母爱的无条件性.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也是仁.仁和道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正是一种模糊性思维的表现.或许这就是我们对古人的思想很难做出精细化解释的原因.每种思想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孔夫子时代虽然人文思想比较活跃但是自然科学相对滞后,人的思想的逻辑性、调理性自然回受到制约和束缚.
TOP
779#

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来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旧时完全非人性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否定。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应当为其指南。孔子拥护宗法等级制度,但他的确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TOP
780#

仁与爱有联系也有区别,仁作为人的一种本性以爱为表现形式,可是并非所有的爱都发自于仁。这就分为了道德之爱和非道德之爱,前者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后者是一种情绪。作为前者那种道德之爱而言,它和仁是一种根和叶的关系,怀着一颗仁心才能把爱发扬光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不能只有口上说说我有仁心,更应该表现出来,要做到爱人,对他人有关怀和恻隐之心,这才是“真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