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748495051525354»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51#

在孔子眼中,仁也有很多种含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为爱人,仁者要有爱人之心,有博爱的胸怀,这涉及到古代的人文精神,将仁看做一种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学者张岂之先生说过,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
TOP
752#

孔子继承了先秦早期经典中“仁”的概念,即“仁”是爱以及对爱的实践,如爱人助人,对父母行孝等:“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其次,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有关天命的观念,从而将“仁”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宇宙原则的倾向:“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与,命也”,“五十而知天命”;最后,孔子虽然承认有某种超越的、能决定人世命运的“天命”,他同时认为仁又根植于内在的人性:“仁者,人也”,“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仁”的内涵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仁是天理;二是心理层次上,仁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仁是人性;三在伦理层次上,仁是爱、仁慈等美德,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推动力。孔子之“仁”的内容十分广泛,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仁者爱人。这是仁的核心与原则;而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仁的根本和途径;三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的手段和目的。何为“仁”?简言之,孔子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最基本的内涵,要亲近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首先要孝亲,从爱父母、爱兄弟、爱家庭做起,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是由孝亲扩展至社会上的一般人,展开成“泛爱众”,用爱心去对待别人,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用爱心去对待别人,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
TOP
753#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大同社会》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怀有仁爱之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爱的世界里面,我们不但要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别人,爱别的族类;不但要爱人类本身,还需要我们爱自然,古人称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种大爱的精神,就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道德规范。
TOP
754#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要做一个爱人之人,也要做一个有仁之人,贯通仁与爱,学会关心关爱他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TOP
755#

说到仁,我们大家都不陌生,首先想到的是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实行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要求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而且也要爱别人,我们知道,爱自己容易,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权利,可是最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要考虑的就不仅是自己,更要为别人考虑,在今天,我们提倡尊重别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这一理念来自于古代,中国是文明之邦,文明之处,古人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抛弃这一理念,天天批判仁政,鼓吹的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与人斗其乐无穷”。那么我们怎么能真正的做到尊重别人?怎么做到爱护别人?,每个人都是天地间最独立最特别的存在,我们都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才能开出最美好的花来,作为一个学习文学的人,每天看到社会新闻报道某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些问题时,我是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痛心,社会怎么了,我们怎么了。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反思,不能一味的去追求金钱,追逐利益,在考虑自己的时候,请给他人一个更加美好的空间,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去爱别人,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更要爱别人,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756#

仁是爱的基础。窃以为爱必须以仁为前提,古人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也很有独到见解。而现在的很多人却信誓旦旦的说着爱,以爱的名义去束缚别人,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虽然从表面上或者在外人看来,那就是爱你啊,可是只有你自己能真切的感受到,你是否在为这份爱迁就勉强着。当你发觉爱正在消磨你的志向就请果断放弃。希望大家都站在彼此的立场考虑,不要将非仁之爱施于别人。
TOP
757#

这里所说的“仁”就涉及到了性善论的问题,孟子曾举例子: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所有的人都会想要去救他。我认为人的内心其实是善恶并存的,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无一丝好处的坏人,善的好处自不必说,而正是有那么一点“邪恶”、一点叛逆的精神,才有更多的可能。
TOP
758#

朱熹的《论语或问》指出,“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仁是爱的根源,爱是仁的发用。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爱父母、爱师长、爱亲人、爱朋友,这些在众人看来,是在平常不过了,并且这些爱所展现出来的是多么地亲切,多么地习以为常,可是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爱他们吗?仅仅是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师长教导了我们?亲人和朋友帮助了我们?并不仅仅是这样的,这只是爱的一种物质化或者说是爱的外在化,其实还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爱以仁为根源。如果我们对父母、师长以及他人的爱是建立在功利之上的,那么我们的这种爱只是一种情感,是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这种爱也是一种仁慈的缺乏。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不可言说的,它不会像情那样受其他因素所影响;爱是仁的发用,爱是仁的一种展现,爱是一种恻隐之心的仁爱,仁与爱是统一的。如果只有爱,没有仁,便是索取式的爱,只有仁与爱达到了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仁与爱也不仅仅是爱自己、爱他人,也要保持着对世间万物有一种仁爱之心。
TOP
759#

   格斗游戏《街头霸王5》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小部分玩家已经进行了体验,这里为大家带来“热狗”分享的中文故事模式各人物体验解说,还未体验游戏的玩家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nbsp,猎户座恐龙强袭; 隆 - 力量所在地

街头霸王5 豪华版
评分:6.1
类别:动作游戏  大小:6.5G  语言:简体中文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0人下载
热门推荐的文章:

  
   走进“天使之家”,温馨福乐家园
TOP
760#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至今为止探讨儒家文化总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就像文章当中说的“仁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恻隐之心人人都会有,但是“爱”并不一定是人人都有。因为“爱”太复杂。下面说一下笔者个人的看法。
  文章当中提到的“爱”,可能是“博爱”的“爱”,这种爱是伟大的,也是辛劳的,因为太无私,范围太广。而人的本性又是自私的,仁德精力,能力和时间又都是有限的。况且,如有那么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博爱,爱所有的人,那么他真的还有爱吗?这个时候并不否认,他的所谓的“爱”是基于仁的。但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爱是始终有等级差别的。
  另外,还有离我们最近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男女之间的爱,和父母之间的爱,大部分可能都不是基于仁慈的,它往往就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愫,情绪持久下去便自然形成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没有道德不道德的说法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爱,都有可能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要,爱你,是因为需要你。有消极和积极的意义,积极在于,被爱的人,不需要争取,消极在于,未被爱的人,争取不来。
最后,对于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那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了。那仅仅是达到目的使用的一种手段或者说辞。
TOP
761#

仁爱是最博大的爱,也是最难学会的爱。
希望我们对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充满善意。
TOP
762#

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一直被孔门儒学所提倡与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爱为本,对待自己、对待别人都应该从人心最原始、最真实的爱出发,人相亲爱,才能创造和谐、安详的生活秩序与精神状态,进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人活世上,总得做事,做事则不得不与他人打交道。所以,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常常为之而痛苦和烦恼,于是,儒家所推荐给人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行为法则是“爱人”,它所能够提供的是一套仁化、圣化的道德哲学。爱人,被孔子推向人生生活的所有环节,进而也演绎成为整个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准则。
TOP
763#

爱与仁的相互融合大约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吧,在一个人未做好事的时候他的心中实际上是由爱与仁的种子的只是需要一个时机将它激发出来而已,朱子讲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有了这棵仁爱之树的人,就是一个完整了的人。
TOP
764#

不久前朋友圈被《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刷了屏,文章很简单,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得白血病的女儿深深的不舍,可文章背后带血的营销被扒了出来就显得这个文章格外的让人觉得心酸。我记得上午朋友圈被该文刷屏,而下午就被一些所谓的“内幕”刷屏,再接下来就是一些公众号发表各自的立场。从早到晚,仿佛惊天动地一样,世界纷纷扰扰什么是真实?
然而真的是仁与爱的关系难分难舍吧,不得不承认,文章写得很催泪,看哭的肯定不止我一个。而当内幕被揭露,还是抑制不住的失落。怎么摆正仁与爱的关系?是当前公众号应该考虑的很严肃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深知的道德捆绑等事情,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才对。
TOP
765#

古人以“仁”代表东方和春天,一个人具有仁义之心,象征着他充满了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生机。仁在《论语》中,含有克己复礼、有爱心的内涵。在孔子看来“仁”的本义原指人的特性,这种特性含有道德的倾向,定各种德性的总和。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得简单明了,只用了两个字:“爱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