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647484950515253»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36#

《说文》:“仁,亲也”,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之义。《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孟子》:“仁者爱人”。易中天在讲座中自问自答曰:“什么是‘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比较接近于定义的,就是‘爱人’。”易中天还以此为标准评价道:“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然而,作为儒家五常之首的仁,其内涵果真是毫无条件的“爱人”吗?老子真的是是“寡情”吗?青竹的回答是:非也,大谬也。
TOP
737#

仁与爱的关系值得深思。平时我们谈仁,总偏向于谈孔子的基本道德观念,将其与礼乐并论。然而孟子说得好,仁者爱人。我们应该关注仁与爱的关系,毕竟爱是人类非常特别和意义重大的一种情感。毋庸置疑,仁与爱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万事万物的仁慈,缺乏恻隐之心,又如何懂得爱自己的生活,爱其他人?这样的人有爱,但这样的爱很自私,他只能考虑到自己和自己所喜欢的,从来没有顾忌公共的利益。比如生活中很多夫妻或者情侣吵架,或某个人遭遇了失恋,发泄不满是没有问题的。也有是为了自己亲爱的人做一些“很感动”的事,比如半夜在楼下唱歌,打电话。但为什么一定要影响到别人?他们的理由是,因为我很爱对方,所以我这样做是应当的。没有仁的爱就像没有根的苗,笑话而已。
TOP
738#

“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指不止一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的对待每一个人。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仁的最高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让每一个人都在仁政中享受如尧舜之世的安逸幸福的生活。
TOP
739#

  孔子云“泛爱众而亲仁”,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如果一种爱不是以仁为基础,那这种爱就只是一种情绪,而非一种品性。
  孔孟的仁爱思想对于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多积极的指导。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学会爱他人、爱自然。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内心有仁有爱,我们才会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当今的快节奏、利益化的社会中,面对种种诱惑,我们更应学会“发乎仁止乎礼”的处世态度
TOP
74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仁”的基本精神就是爱人。“爱人”被赋予了一种道德义务的涵义,不仅要爱父母、爱兄弟,也要爱他人、爱社会上的所有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人们都需要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社会也才能安定与和谐。反之,离开了“爱人”,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对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是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我对此的思考是,“爱人”究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还是内心有一种道德义务的要求?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观点显然是赞同前者,这里我无法评断二者的对错,只要最后的结果是做到了“爱人”,我认为都是很好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所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爱人”的心。
TOP
741#

《孟子·尽心上》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孟子这里君子与自身、与他人、与万物有一个“亲亲——仁民——爱物”三个由近及远的层级递推。这里充分显示出儒家与墨家的差别,君子亲其亲,亲不同于路人,所以对待亲的方式与对待他人是不同的。无此亲疏之别是墨家,此之谓亲不与民同。墨家没有这种不同的分疏,妻子君亲在他们看来都是“物”才能“兼爱”。仁民是君子要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的意思,民是需要养而教的,君子与民之间俨然有上下之别。“君子德风小人得草”君子在上位,民众在下位,才有政教。而政教一层也是仁的根本意涵之一。因为有此上下之别,所以不能以亲的方式对待,并且民与物显然不同。爱物,代表论语中诗教的维度,人在达到政治上的事父事君之宜后还要识草木鸟兽之名。爱其秉天地之生意,欣欣向荣。所以爱物也非爱物本身。而是爱我与物具在的那个鸢飞鱼跃的感通世界。这三个维度有分别才是儒家与墨家的差别。儒家更强调处义之宜,有区分才需要“推扩”。我们都同意“推扩”背后的逻辑是“仁”。但是这个仁能否直接等同于仁爱的人?
TOP
742#

试想如果“仁者,爱人”就是对仁根本理解,那么孟子为何不说“爱亲,爱民,爱物?”由此可见儒家强调仁爱之爱与墨家强调兼爱、博爱的爱有极大差别。以至于为了彰显这个差别,孟子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亲”“仁”“爱”来强调对待这三个层次的不同方式。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不仅见出儒墨之别,在墨家是没有这三个层次区分的。并且这里也可见出“仁”与“爱”的差别。先秦儒家的“仁”意涵极为丰富,孔子“仁者,爱人”也是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人而谈到仁的时候会强调仁的不同意涵。在对仁的其它定义中难以忽视的恰恰是孟子给我们展开的亲-民-物这三个层次奠定的政治维度,和君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伦理品质。到了宋明理学看似是对“仁爱”思路有个本体论的强化,朱子对仁的定义“心之德,爱之理。”背后有一个“天地一体,万物一理”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形上设定。
TOP
743#

从理的角度看,以亲亲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模式在人与人之间存有一个“理”的共同根源获得了落实和稳固,这固然给“仁”和“爱”建立了一个本体论关联,也给道德义务施加了一个很强的动机。但是先秦儒家不同层级的区分被削弱代价就是君子丧失了“推扩”的艰难与权衡的实践智慧和能力。夫子之道忠恕讲的就是这个能力,这恰恰是儒家的大关节所在。本体论赋予它的始终难以弥合“知行绝裂”的危险,因为它不是人人都有的平等的能力。人人都有的只是它的发端和先于个人存在的人与他人、与物所构成的“关系世界”。如何在这个关系世界中中道的展开一个君子所当为?只有从他最亲近的亲开始,根据“推扩”的能力对不同的关系都有“合宜”的对待才能获得人伦的正确尺度。而这个“推扩”和展开的过程十分艰难,它虽然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需要“察乎天地”的智慧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合宜的安顿。“尧舜其犹病诸”,说爱就爱了,岂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TOP
744#

仁与爱是一种统一的关系。仁为根本,爱为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对他身边的万事万物充满爱才能说他是一个有仁的人。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仁的人,就要从热爱身边的人开始,从热爱每一个人开始。平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745#

朱熹说:“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中华民族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仁是以爱为基本核心,而爱又是仁的一种体现。
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是一种感情。而仁,是对一切事物应持的态度,是一种品性。“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但同时仁与爱是相统一的,如果割裂了仁与爱的关系,那么它们的基本价值会有所变异。通过爱来表现仁,通过仁来表达爱,这样才会体现它们的基本价值内涵。
TOP
746#

孔老夫子没有讲出他的思想最核心之处,却被他的弟子一语道破玄机,无非“仁爱”二字也,而这两者的关系诚如文中所说,仁是根,爱是苗,爱是由仁所生发出来的,如果仁深深地扎根于内心深处,爱就会自然地流露,不虚伪,不造作,那是一种真正的出自灵魂深处的人道主义关怀。反之,如若心中没有仁,那么外在的表现要么是冷漠的要么是矫揉掩饰的爱。
TOP
747#

原来仁与爱之间的关系是这么复杂的:
1、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有些收获又有些难以理解之处。
TOP
748#

保持仁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一个人遇见现实的考量时,做出什么选择就取决于过去的生活在他心里的烙印了。所以仁爱不是一个基础教育就可以达到的目标,而是一个人终生的课题。要做到它,需要了解、接纳人性善良和残忍等不同的面貌。
TOP
749#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TOP
750#

巴克莱 《花香满径》曾说,幸福生活的三个因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爱人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难得的能力,建立在仁之上的爱更是不可多得。放眼现实,亲情中的爱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男女间的爱建立在我爱你也需要你爱我的关系之上,友情中的爱毫不涉及利害关系者寥寥。而孔子的仁是对陌生人、对厌恶者、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一视同仁的仁,它需要更强大的内心,更深厚的涵养,更宽阔的胸襟,更坦然的心境。它是不求回报,不存一丝侥幸的,是单方面的给予。很多人被现实生活的残酷蹂躏的渐渐失去爱人的能力,变得麻木而冷漠。但我还是希望在能爱的年纪更多的温暖他人,尽力地保存一颗赤子之心,即使在大雪中也能燃着那颗火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