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46474849505152»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21#

“仁者,爱人”是孔子的基本思想,仁爱一词,紧紧地将“仁”与“爱”捆绑在一起,但是“仁”与“爱”是不同的,我看到一篇新浪博客中举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对男女不幸同时落入江中,女者不会游泳,故而大感救命,男者有信心游上岸,并且他准备上前救女者。这时如果旁人救女者则是行仁,因为不忍她淹死;旁人若救男者则是爱,因为预防他被淹死的可能性。所以那篇博客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爱是预防,仁是补救”,在这种意义上,我有另一种思考是:爱是一种内在情感,人人都可能先天的拥有,但也是被蒙蔽的,当真正得到启发拥有爱后,爱就是一种情感的共通感,爱就是跟别人一起享受喜悦,一同分担痛苦;而仁是一种外在行动,当你看到别人痛苦时你不是仅仅去分担,你是想要解救别人,让别人不再痛苦,代价甚至是你全部承担那份痛苦。所以,我觉得就某一方面而言,“爱”是意识,“仁”是实践。
TOP
722#

爱是私仁,仁是众爱。爱中总有你自己不可与分享的东西;而仁最要紧的就是分享于人,总欲让人知道,让更多人知道仁,让更多人认同仁,为仁,为仁者,传播仁。爱不可众人享,内外之别,内爱外仁。
TOP
723#

在我看来“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它们的组合,“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礼记·儒行》里曾说道“温良者,仁之本也。”“温良”在我的理解看来为善良,和义宽容等词的组成。而爱,则是一种自我感情的存在,因喜欢而生爱的情愫,爱又可以分为许多种形式,是一种大概念的存在,宽仁慈爱;亲爱,仁的存在便是给爱加上一个形容词,《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便是这个意思。
TOP
72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爱。就我入门阶段的理解,仁是人际关系中的礼貌,尊重,包容是几乎不带有感情的而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就是我认为爱是走心的,而仁是不走心的。爱太简单又太深刻,我想我永远都不能说出我理解了爱这种话,它总是比我所了解的深刻一些,复杂一些,简单一些,明了一些。
TOP
725#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TOP
726#

仁与爱相辅相成,文本中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没有仁作为根基的爱是一种索取式的爱,这种爱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奉献式的爱。我却觉得心中有爱,才能做到仁。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能更平和的对待世界,而当与周围和谐相处之后,心中的爱才能升华为一种大爱,即奉献式的爱。爱是一种感情,相比仁,它更原始地存在在每个生命里,舐犊情深,爱是一种本能,仁却更多的像一种品质。一个人只有享受了被爱的滋味才能学会如何去爱他人及这个世界,缺失了爱的孩子不会去爱别人,他们对世界怀有恶意,自然也就做不到仁。而仁者往往更能给予他人及世界关怀,正因为这种奉献式的爱才让社会更美好,让晦暗的心灵也能变得明朗。
TOP
727#

仁爱之上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爱是否要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呢?仁慈的爱就像是父爱和母爱,以及对不幸者的恻隐和怜悯,是长者对年幼者的爱,是强者对弱者的爱,于是形成了一种调和,使得长幼尊卑之间能够一团和气,促进社会和谐,这种爱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爱,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这种爱的最大缺点也是由于它的长幼尊卑,这种爱不是一种对等的爱,它是基于人的仁慈,出于人的同情,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是世俗的爱。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是性爱吗?是感激吗?这种爱是本能的爱,自私的爱,不是高尚的爱,在我看来,最高尚、崇高、神圣的爱应该是宗教的爱,上帝的爱,他摆脱宗族血缘,甚至摆脱人类族群,爱众生,爱万物,爱人如己。
TOP
728#

仁者爱人——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爱是仁者的一种行为。爱是发端于仁的,仁的可贵在于真心,伪善者并不能称之为仁,大概最大的原因便在别有所图,纵然其一生行善无数,但是心意不在此,便难成仁者。
TOP
729#

仁者爱人——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爱是仁者的一种行为。爱是发端于仁的,仁的可贵在于真心,伪善者并不能称之为仁,大概最大的原因便在别有所图,纵然其一生行善无数,但是心意不在此,便难成仁者。
TOP
730#

《论语》中围绕“仁爱”思想予以展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非常明确地阐明“仁”的本质就是“爱人”。这可以推及至为政者和君子、士人,作为“仁人”的至上标准,并成为儒学中慈善的本质指导思想贯行几千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高出生命的价值取向,推崇“仁”道,实现“仁”人的自我完善,其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泛爱众,而亲仁。”作为对弟子的基本要求排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前,作为治学修身的前提,鼓励年轻人牢固树立博爱仁厚思想。“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强调人的内心只有充满仁德才是美好的,不能选择与安处于仁德的修养,怎么能取得高尚的智慧呢?只有内心向仁、安于行仁的人才算得上“仁”者,同时也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发扬促进“仁”。
TOP
731#

仁爱,谓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语出《淮南子·修务训》:“ 尧 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我 西王母 使者,使 蓬莱 ,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 明 唐顺之 《廷试策》:“盖虽天心仁爱,欲以助陛下宵旰之忧,而隆 嘉靖 之治,意者民之危苦无聊,所以感伤和气者,亦容有之乎!
TOP
732#

仁是一种爱,是一种发自心底的,非强迫的,对于万事万物发自心底的热爱。只有当我们经历得越多,才越能明白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可爱,每一个努力向上,努力生活的生命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正所谓有的人觉得自己长大了,就变得满身锋芒,觉得冷漠代表成熟。但其实成熟应该是温柔,对万事万物都温柔。
TOP
733#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就是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孔子还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仁者总是自主地依仁道而行,而行仁道可利人利己。
TOP
734#

仁其实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而爱是由于内心深处的美好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受到触动就会去爱人,之所以会去爱人是因为内心有美好的仁。仁在一个人内心不管有没有特定的环境都是一直存在的,而爱则是在特定环境中仁的外在表现。古语说得好,“患难见真情'。人在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谁也不会知道谁的内心美好,谁是仁德的,谁会救你于水火,而当遇到困难了,人就会知道谁是真正仁德的人,谁是值得你和他成为朋友的人。由小见大,在中国的社会中,有时候会听到人诋毁我们的国人不爱国,没有凝聚力,我只能说仁不是平时可以看到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看到。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同抗灾,如果说中国人不爱国,那么中国是怎么做到短时间内抗灾队伍赶到现场,不顾余震危险抢救遇难同胞?不要肤浅地批评别人不爱国,中国人的内心是有仁的,只是有的人没看到罢了,遇到特定的环境爱会因为仁表现出来。
TOP
735#

每个人都会老,谁也敌不过岁月的车轮在身上多碾两趟。而评价一个女人美不美是在她三十岁以后,已经有了一些历练。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没有不漂亮的,都一样的青春活泼,紧致的皮肤,明澈的眼神。三十岁以后就不同了,人开始慢慢变老,无论怎么保养都回不到二十多岁的样子。但唯有一样不同,气质不同。有些人往往有一种自然散发的美,那可不是多扑几层粉
就能达到的。她们内在的涵养,冲淡平和的心境,温柔大方的举止,流露在一颦一笑中,美得让人惊叹。美和漂亮可不是一个概念,想做到漂亮并不难,可美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种美从哪里得来?我认为对仁与爱的内在理解与升华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