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445464748495051»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706#

其实,个人觉得仁慈是说的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是一种为人处世,而爱,不管大爱还是小爱都是一个人的感情即一个人的情绪所在。
TOP
707#

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生平希望回复周礼,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晚年曾说“久吾不复梦见周公矣”,而周公为治礼作乐之人。这些都向我们表明孔子希望社会回到周礼的意愿。又颜渊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曾自我表述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因此孔子把自己认为最确切且能为颜渊所接受的说法告诉颜渊。子贡问仁,孔子回答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擅长经商,由此孔子有此说。司马牛问仁,孔子回答他:“仁者其言也訒。”孔子因弟子资质、所处境地给出弟子不同的仁的回答,可见,孔子绝不是教条主义者,他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人。同样的,今天,我们不能绝对的就把孔子的仁固定的理解为“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是“仁者其言也讱”,“讱”是出言缓慢谨慎的意思。“仁”是活生生的,它应是直接的关注、直面着我们的现实的。当今的现实是如何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社会是冷漠的,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在地是否应该扶起的问题的提出,这些现象向我们表明了这个社会的道德在沦丧,人心越发冷漠!这是一个多么严峻而又迫切的令人心颤的事实。不过,我们终归是活在当下的人,问题已经发生,我们就应解决。私以为当今的“仁”应是“仁者爱人”,孟子曾说过“仁者爱人”,古文字“愛”的中间是心字,爱是由心而发的,“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从》,可知,爱为施而不是取,爱是冬日的太阳,总给人以温暖而不求回报。试想,若是人能爱人,而且生活告诉我们,爱是可以传递的,好的心态是能感染人,那么社会的冷漠被阳光所驱散是可以期待的事了。当然,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最初的爱从哪里来的?最初的爱从家庭而来、从血缘亲情而来,人们把自己从家庭得到的无私的爱推化到社会,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个美好的世界。
TOP
708#

“譬之仁,发出来便是恻隐之心,便是显诸仁。仁便是藏之用,仁便藏在侧影之心里面,仁便是那骨子。到得成就得数件事了,一件事上自是一个人”(《朱子语类》,[宋]黎靖德,中华书局,1986,第七十四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节)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及其代表人物,他对“仁”主要从爱人、孝悌、忠恕这些方面要求,孔子在《论语》中用“仁“规范了人们的在生活中各种行为,就像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提到:“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饶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在这里孔子解释什么是“仁”,仁乃是自己要在一个地方站得住,也希望别人同样站的住;自己要各个事情上通达,别人也如此。能够从眼前的事实中一件事踏踏实实的去完成,这就是在实行仁德的方法了。这是孔子是以事论仁的典型代表成为了一切道德的根本标准。
朱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学说,对“仁”见解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其内容上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刻。
    “问:仁者心之德,义礼智亦可为心之德否?曰:皆是心之德,只是仁专此心之德。”(二十)
“恻隐,爱也,仁之端也。仁是体,爱是用。又曰爱之理,爱自仁出也。然亦不可离了爱说仁”(二十)
观此自知朱子仁与爱不能分离来讨论,仁与爱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能弃仁说爱,也不能弃爱说,这都是不全面的。朱子,仁与爱是体与用的关系,这个观点提出,标志着朱子的仁说思想体系基本确立。既然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物之生又是以天地之心为心,则仁之道就是天地生物之心。人心之德,无所不备,体而存之,即成为一切美好正义的源头,也是坚持公道真理的根本。朱子回顾往圣贤之言,感慨万千。显然,在朱子的人学思想中,“仁”的第一个重要含义为善,或者说立意取向要善良,绝不损害他们和社会的利益。这个与孟子的性善论极为相似,也是“仁”的一种善解释爱,要有爱天地生物之心。
朱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仁”:
1、从天地之心来谈,天与人,心与理,皆从仁字上合一,心之仁,即天德之元,即太阳之动。靠人与天所具有的这个“心”来实现“仁”的这种品德;
“如恻隐之端,从此推上,是此心之仁,仁即天德之元,元即太阳之阳动。”
2、从人之四德来说,朱子从孟子之言四端四德推之于天之元、亨、利、真,以见天地万物生机一片,而此心之仁与融为一体。
“得此生意以有生,然后有礼智义信。此先后言之,则仁为先,一大小言之,则仁为大。”(六)
3、从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来说,人心之德,无所不备,体而存之,即成为一切美好正义的源头,也是坚持公道真理的根本。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二十)
4、从仁与智来说,仁者必兼成物,天地之生万物,一切化机,若不见其用智。但智都已藏在里面了。
“仁字须兼义礼智看,又曰:仁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而成终。”
5、从朱子言仁,即兼言智,又兼言义,必以尽得此仁之全体大用为主,义其深广。
    “既不知义,则夫所谓仁者,亦岂能尽得其全体大用之实哉”
     朱子对“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他的“仁爱”与“天理”方面,在“仁爱”这一观念中,他能够以爱言仁,通过对性、情的诠释来体现出“仁”是充满恻隐之心的,是一种真正的“爱”,是用心去爱的东西。在“天理”这方面,朱子把“仁”更进一步抽象化,把它称之为“理”,认为“仁”是由天地之心而化生出来的“理”,是属于道德的事物,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是能控制人欲的根本性事物。
TOP
709#

“仁”为体,“爱”为用,且“仁”、“爱”不可分割,或者说不应该分割,毕竟讲的“仁”、“爱”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体会“爱”去体会温暖,在哲学上,我们溯其本源得“仁”,“仁”是什么呢,从上述的学习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先天的推己及人的本能,但若“仁”只是一种使与他人相关联成为可能的能力,那它就无所谓善恶,也就可至善,也可作恶了,但它并不只是一种被表述为社会性的原因,也是我们所说的“恻隐之心”的背后源头,又或者说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将它阐述为了一种具有理想倾向的道德名词。“仁”与“爱”就在这种理想倾向中联合在一起解释就更能被我们所理解了,“仁”脱离本体论上的单一追溯,与道德修养功夫融为一体,体现和诠释着外在的“爱”,而真正的“爱”又绝不可与“仁”的本能相分离。
TOP
710#

“仁”者爱人,不知道先辈们是如何想到用仁与爱来定义这种性格与感情的。在我的理解里,仁是宽厚、慈祥的老者,爱是活力、激情的青年。两者对立而统一,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宽厚,要做到这两者,非圣不可称之,必定时时自勉。
TOP
711#

仁与爱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依存。在现实生活中,仁与爱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割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真诚和友好的时候,如果不带着“仁”的思想,很容易演变成期待回报的表演式的付出;而若只怀着爱人的情绪,便很难实施“仁”,因为事实上,没有仁作为指导,怎么会做到爱人呢?
TOP
71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爱,是一种大爱,对万事万物的发自内心的爱,是奉献,是付出。“仁”与“爱”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写照,我们的骨子里就有那传统的情思,“仁”要我们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对待世界。“爱”要以“仁”为基础,以仁慈之心去对待世界,如果人人都能以仁爱之心对待世界,对待人民,那么世界上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有那么多的杀戮。对世界怀以宽容之心,世界才会报以和平。
TOP
713#

    仁和爱之间绝对不是孤立无交集的,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应当是处于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颜渊》篇里有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我以为“仁者爱人”是仁与爱在个人身上统一相融的最好的体现,行走人世间,心中怀有仁义之心,同时亦有爱人之情,言辞溢出处,为人处事中,无一不透露出对他人的关爱,这样的仁爱双全之士,必定是为人所尊敬和喜爱的,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的君子人格。
    仁的内涵丰富广博,囊括了爱的概念,所以仁者皆有爱人之心,“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但是爱人者却不一定具有仁的品德,因此细究仁和爱的关系,仁当是爱之根本。朱子有云,“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就是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为发端的爱即为仁爱,它是善良的爱,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不掺杂私欲的爱。因为倘若我们爱人不是出于心中的仁心,而是出于金钱、名誉或者其他功利性的东西,我们的爱就不能称之为纯粹的爱,即使对别人做出一副关爱的样子,也是虚伪的爱、变异的爱,这种爱是为我们所不齿的,所厌恶的。比如在一段关系中,有人为了金钱放低身段去讨好对方,百般向对方献殷勤,看似很爱对方,实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之心,在这些人心中,爱不是目的,钱才是目的,这就是一种借爱之名行恶之实的行为。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爱不能脱离仁心而在,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恶果,唯有发端于仁心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爱。
TOP
714#

对仁爱两种行为的理解,我有着自己的体会,我相信下面几则故事应该让咱们能更加明白仁与爱。

让我们先讲什么是爱吧? 这个问题的确太大,太广,有人讲爱就是仁, 爱就忍耐,爱就是奉献等等。如果查证圣经箴言,就会发现:寻求人爱,就是遮掩人过,(17:9), 有了爱,能遮掩一切过错(10:12)。箴言没有给如何遮掩下定义, 但上下文把父母管教儿女,例如: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22:6);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9:9)等等这些教育,预防行为视为遮掩。 我个人认为最好理会遮掩就好比婴儿出身后, 妈妈主动抱养,主动清冼, 成年后还主动关怀,甚至主动花钱送其读书,所有这些都是盼望婴儿少犯错误,更容易成功。母爱如此, 夫妻之间爱, 师生之间爱, 朋友之间爱更是如此。双方都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对方成功,不犯错误,一生平安。也许父母用杖打儿女, 也许老师严扣考分, 所有这些无论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为了对方免遭未来痛苦, 给对方鼓励和鞭策。这就是爱--“未来不受难”。

仁又是什么呢? 有人把孔子思想的核心看成是“仁”,但什么是“仁”,说法就很不一样。连孔子自己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曰仁“,《论语•雍也》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效为广泛认可的是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对恻隐之心论述,其实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它的基础和核心,则是“不忍之心”。
TOP
715#

孔子有关仁爱的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以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人出生在家庭中,父母承担了我们培养、教育,兄弟姐妹参与了我们的成长,可以说这种“爱”,是从骨子里带来的。我们对他们有情有爱,这也是符合人性的。因此,孝顺父母、赡养父母,敬爱兄长,即使处于“爱”,作为仁爱的基础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二,以社会为节点,维系人际关系的爱。由家庭中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社会中其他人的爱。在处理君臣关系之时,对于上级要做到“忠”,对于平辈的要做到“信”,由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便得以产生。
    其三,以宇宙为终点,调和物我关系。最终,将仁爱提升到了对人类、自然、宇宙普遍的爱的高度。中国哲学中,众多学派都喜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寻自己的理论依据,儒家也不例外。“仁”字,本来就包含了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思想。最终能够达到爱人、爱他人、爱万事万物,成算领略到仁爱的最高境界。
TOP
716#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有良好品行的人,他的爱是宽厚博大的,相反,道德恶劣的人,他的爱必定自私自利,充满欲望,只会祸害别人。爱不应该给人以重负,仁爱才是大爱。
TOP
717#

心理学上讲,爱是一种感性非理性的行为。而仁,就是它理性的根本,有了仁的爱才是有道德的爱,可以让人感到舒适而不会反感,才是脱离一切世俗功利的纯粹的人性之爱。
TOP
718#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非常明确地阐明“仁”的本质就是“爱人”。这可以推及至为政者和君子、士人,作为“仁人”的至上标准,并成为儒学中慈善的本质指导思想贯行几千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高出生命的价值取向,推崇“仁”道,实现“仁”人的自我完善,其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TOP
719#

仁爱是一种大爱 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中 绝不仅仅是亲近或相识的人之间 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上 学会仁慈 爱人 人生境界会更上一层楼  仁爱之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会 相互升华
TOP
720#

在今天来讲,仁与爱的关系似乎并不是依附存在的,但却不能否认仁与爱之间的相互影响。孔子所讲的“仁者爱人”也体现出了仁和爱之间微妙的关系,上文所讲的仁是爱的根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对别人有仁慈之心和恻隐之心,才衍生出了爱的感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