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344454647484950»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91#

   仁是爱的根本。如果没有一颗仁心,不能用仁慈的眼光对待世界,又谈何去爱呢?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圣人,没有那么多高尚的品质。”可你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呀!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看似渺小的事情,等它们累积起来,你会发现原来你做的事情那么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仁慈的品格,有一颗懂得去爱的心,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你会发现:世界也会向你微笑。
TOP
692#

看完完帖子之后,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我们在生活中对待弱势群体,对待贫困儿童,都是出于仁慈之心,这样的爱是道德的。
TOP
693#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与爱自古就一直连在一起,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靠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TOP
694#

之前说到,“仁”的第一要务是自爱,也就是爱自己。做到了爱自己,接下来一步就是爱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了。“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的人,叫做违背道德。
如何爱自己的亲人?量力而行为佳。对于父母,年幼时无法承担生活的重担,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忙家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个人长大之后,不能推脱自己的责任,要分担父母的生活压力。当父母进入迟暮之年,要悉心照顾,尽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兄弟姐妹,对兄长,要尊重恭敬,对于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要懂得呵护保护。
TOP
695#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乐。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TOP
696#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对我来说,仁是一种认知,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体悟,知己而后推己及人,爱是一种表现,对万物生灵的关爱,对他人行为的谅解。仁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一件件小时,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是仁爱的一种;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也是仁爱的一种;为困穷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不伤害他的尊严也是仁爱的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仁爱不应该停留在嘴上,而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保持本心,仁爱一路与你同行!
TOP
697#

传统的“五常”里,“仁”居“仁、义、礼、智、信”之首,这说明仁是道德的根本,自然地,仁也是爱的根本,有了仁,才有了爱。仁不能等同于爱,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然而仁与爱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了仁,爱只是一种空荡的情绪;没有了爱,仁也失去了传播爱的媒介。所以,我们在讲儒家中的仁爱之道时,既要讲仁,也要讲爱。
TOP
698#

二人为仁。所以,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然而仁是辩解性的,对坏人的仁与其说是仁,不如说是姑息养奸,所以是非曲直自在人心。仁不可强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强制地给予不是仁德,而是暴刑。
TOP
699#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孔子比基督要早51年,我们怎么能不为民族文化传统自豪!
TOP
700#

“仁”是人的一种特有品行,只有人才会有”仁“的想法,”仁“是大爱的一种表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前者是”仁“的表现,后者是”爱“的表现,爱可以是狭隘的,动物也会有爱,它们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有爱,而仁是只有忧国忧民者才具有的,”仁者“会把陌生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会对国家的命运关心,他们的爱是大爱,是对众生的爱。只有我们都学会”仁“,社会才能更加美好。
TOP
701#

仁与 同情/恻隐/爱护 是本质与表现得关系
仁是内在的属性,是仁人所具备的
但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比如对战争难民的同情只有在战争时才会表现出来,世世代代居住在沙漠中的人不会对海洋森林有热爱
TOP
702#

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TOP
703#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教了,谨记于心
TOP
704#

    说到"仁"与"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还是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事物应持的态度。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这种爱何其短暂!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便是仁。
TOP
705#

回复 3楼娥满的帖子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靠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