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243444546474849»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76#

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TOP
677#

没有仁作为基础,爱也只是一种狭隘的情感。没有爱作为方式,仁就显得空洞乏味没有具象。所以仁与爱是不能分而谈之的两个息息相关的概念。爱亲人和朋友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办到。因为这仍是一种利己式的功利的情绪,而不是一种道德上的气度和境界。也许时时刻刻都要办到仁爱待人非常难,但是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胸怀和素质。
TOP
678#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非常明确地阐明“仁”的本质就是“爱人”。这可以推及至为政者和君子、士人,作为“仁人”的至上标准,并成为儒学中慈善的本质指导思想贯行几千年。“泛爱众,而亲仁。”作为对弟子的基本要求排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前,作为治学修身的前提,鼓励年轻人牢固树立博爱仁厚思想。可见,将仁心发挥出来,在现实性上,就是表现为爱人,而“爱人”又是修行仁,行仁一种最佳方式。
TOP
679#

    仁是根,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从仁出发,爱是芽,芽要有根才能生存,不然就是枯死,如此之爱,如何存在?
最后编辑莫知之 最后编辑于 2015-06-21 18:52:07
TOP
680#

        仁是爱的根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脱离了仁的爱,那就是出自人的本能,这样的爱是几乎无法自控的。此时的你若心情好,那可能会爱身边的所有人;但此时你若心情不佳,那你可能会因怒气而不是对身边人的不满,甚至可能迁怒更多的人,无法很好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若有仁,那么“爱”的表达就可以更加完整,无论自己的心情是否晴朗,都可以使行为话语得体,即使心情不好时也可以良好地自控,收放自如,不让自己受到情绪的控制。
TOP
681#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明”。一棵树不会只为好人遮阴,也会为坏人避凉;一朵玫瑰既会为好人送去芬芳,也会为坏人带去美丽;一束光在为点亮好人点亮黑暗的同时,也为坏人照亮黑夜。“
        《艺文类聚·孝引列女传》:“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这是中国二十四孝的戏彩娱亲,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 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老莱子是一个真正的仁爱之人,很多人在父母年华逝去,青春不再时,只能做到仁,尽义务,却不尽心。给父母金钱,物品,但却不肯父母多一点的时间。奢侈的物品无法给父母带来幸福,漫长的寂寞带来的无尽的孤寂。老莱子是孝子的典范,他不仅对父母仁,更是从心中深爱着父母,对父母恭谨,尊敬,可以逗父母开怀,在父母身前永远只做孩子。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统一的,心中有仁,心中有爱,爱就不会飘虚,不会媚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存仁,存爱心,这样的人才是有品质的。
TOP
682#

《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我把这句话总结为三点,分别是“坚强”、“责任”与“仁爱”。在这个模块对于仁爱这一点,我想特别说一下就在前几日于微博看到的一个事件。我国画家任重与同伴至日本参与书画交流会,在奈良地区的一个公园碰到一头发了疯的小鹿,它的犄角缠上了一对泰国夫妇的婴儿车,已经断了的犄角开始大量流血,车里还有这对夫妇幼小的孩子,但是发疯的鹿可能造成的伤害是致命性的,周围群众没有敢上前的,我国画家任重与同伴毅然决然的上去制止住发疯的鹿,将婴儿车与它的犄角分离,同时尽管鹿角价值不少,他们也并没有带走。而后戏剧化的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我国一位同胞在不明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于facebook、ins等社交软件上公开声讨任重等人伤害小鹿并拿走珍贵的鹿角,舆论哗然。任重在下了飞机得知此事后,于微博澄清此事,而后也陆续有围观群众正义发声,这位日本生活的同胞在得知真相后道了歉,但我却觉得这种利用群众的不知情的舆论声讨的”正义“才是真虚伪!任重在接受道歉后只说了十一个个字:中国人,礼仪第一,善爱无疆!于我的观点,我认为仁爱是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来源于道听途说。仁爱从来没有国界,正同好坏没有明确的界限一样。这个事件中牵扯了日本人、泰国人和中国人,我想不管他人对于我们自身的印象是什么样,我们只要行善事,问心无愧,就是仁爱之士!
TOP
683#

幸福的方式有很多,每个人的心中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相同。
贫穷的人心中的幸福是:三餐衣食无忧,平平淡淡的走下去,直到能够过完一生,他会在心中默默感恩。
富有的人心中的幸福是:得到最真实的情感,以最平实的心态与身边的人相处。直到过完一生,感叹应得到更好的爱。
而钟期荣、胡鸿烈夫妇这对香港教育界的传奇也是幸福的,他们用仁爱之心谱就了一曲社会赞歌。
这两位高龄的老人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于1971年出资创办了树仁大学。两人为创立树仁大学,奉上毕生积蓄4亿至5亿元。
他们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这种奉献,就是一种仁爱,就是一种美。
TOP
684#

墨子倡导“兼爱,非攻”,这正是仁与爱的体现。仁者爱人,孔子说的是作为一个仁者,就要做到爱人,爱身边的人,友好的对待每一个人。然而,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却时常不能很好地做到仁爱,当我们面对无助的乞讨者时,是否弯腰捐出爱心,当我们看到老人颤颤巍巍的想要过马路时,是否主动上去搀扶一把?这些都是仁爱的表现,行动起来,将仁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TOP
685#

仁爱仁爱,先仁才能后爱。仁是仁慈,是怜悯,是慈悲,爱则是对万物的怜爱。只有对事物有了慈悲之心,才能去进一步的爱。正如孟子所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行走于这个世界,仁爱之心必不可少。
TOP
686#

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孟子直到近代革命家孙中山,他们无不推崇“仁爱”精神,把“仁”作为社会中最高尚的道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不管朝代如何变换更迭,不管社会如何动荡剧变,以孝悌为核心的仁爱精神都没有变,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世界。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法国巴黎,他们曾这样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正确理解人生存的意义,离不开如何做人的道理,离不开如何处理相互的关系和整个共同体的关系,离不开“仁爱”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呢?首先,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整个社会正急切地呼唤着“仁爱”精神,需要一种关爱的文化,需要对全民进行“爱”的教育。所以,我们在直面历史和现实,放眼全球之际,要吸取经验与教训。特别在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刻,在优良传统与道德遭受到种种挤压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坚守道德的阵地与情操。全社会都要认真下力气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仁爱”的精神,建立关爱文化,进行关爱教育,道济天下,打破“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只为自己活着”的念头与思想,要心中有他人,懂得为别人着想。在别人有困难之时,我们要适时伸出救援之手,仁爱之手,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温暖,感受到你的爱。这样别人就会自觉地接受你的影响,净化自己的灵魂。
TOP
687#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仁者爱人,仁爱之士们大都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而我们中华民族也是在这种大爱大德精神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的。
TOP
688#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仁”,《论语》中关于仁爱的阐述也特别多。“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达,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仁爱的境界是无法向外求的,必须通过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才能达到。
TOP
689#

穿越五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史,时代发展到今天,“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
TOP
690#

“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它不同于也不基于各种名利和功利智商。孔子所论述的"仁"虽然是有等级差别的,但是却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和谐关系。历代士人和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孔子一言以蔽之而概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历代君王崇尚儒家学派,不仅仅是想让读书人止步于学而优则仕,而是想让更多的知识分子有一颗兼济天下的仁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