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142434445464748»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61#



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意涵:即“亲亲”、“仁

民”、“爱物”。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

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

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

对社会进步,

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

事实上

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

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TOP
662#

“泛爱众,而亲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义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高尚境界,从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的角度确定”爱“的内容,约束自己以”仁“
TOP
663#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TOP
664#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我认为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经提出“仁政”,意思就是统治者要宽以待人,要爱他的臣子与子民。只有这样,大臣会拥护你,子民们会爱戴你,你的统治才会更加长远;也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安定,富裕。佛家也说要“仁慈”,要对世间万物怀有仁慈的心。我想“仁”虽就一个字,但真正做好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仁有爱的人。
TOP
665#

        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第一义,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和最底线的要求。《大戴礼记•主言》中,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荀子•子道》中,子贡说:“仁者,爱人。”《淮南子•泰族训》说:“所谓仁者,爱人也。”于是,爱人是为仁、达仁的第一要务。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看似简单易懂、直接明了,实际上用意却非常深刻。对于人类的每一分子来说,爱是一种发动于内心、反映于自我意识的性情,质朴而原始,人人都有,谁都不缺少,而且人人都可以随时亲历和验证,无须解释和说明。并且,仁乃人与人之间之真情厚意,仁也是人际社会性的内在规定因素,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仁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论语》一书中,“爱”字凡九见,其中七次被使用的含义是喜爱、爱护,如《论语•颜渊》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阳货》的“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其余两次被使用的含义是爱惜、可惜,如《论语•八佾》云:“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而作为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爱人”在《论语》一书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爱人”,可能最先直接起源于对人之生命的同情、怜悯和关怀,而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尊重与爱惜人的血肉身躯的呐喊和呼吁。孔子曾告诫那些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的统治权贵:“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怜爱生命,呵护人类,是维持一切政治统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爱人”的总体含义则应该是爱护别人,爱护包括自己在内的一般意义上的群体之人。这一含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已经跳出个体自我中心的本位理念,主动把非己的他者纳入自己的视野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爱人是仁的落实,是本体之仁的精神原则通过道德主体在伦常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所以,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本质要求,它既体现着仁对于人自身的关心与呵护,也深刻反映了仁对人性尊严和人道理想的捍卫。
        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一直被孔门儒学所提倡与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爱为本,对待自己、对待别人都应该从人心最原始、最真实的爱出发,人相亲爱,才能创造和谐、安详的生活秩序与精神状态,进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人活世上,总得做事,做事则不得不与他人打交道。所以,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常常为之而痛苦和烦恼,于是,儒家所推荐给人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行为法则是“爱人”,它所能够提供的是一套仁化、圣化的道德哲学。爱人,被孔子推向人生生活的所有环节,进而也演绎成为整个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准则。
        然而,《论语》一书中,孔子的“爱人”又包含着非常鲜活的感性内容,而并非一种普遍、抽象的理性化了的博爱。“爱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亲人。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离我们并非遥远而不着边际,也非超越而不可经验,而始终可以反映和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在自己的家庭里,父母、兄弟是最初所能够接触到的他者,人在出世之后,在有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之后,必须首先面临和处理的就是自己与父母、自己与兄弟的关系。所以,孝敬父母、尊爱兄弟,应该被看作每一个人走出自我而与他人相处、由纯粹独立的个体自身而成为群居性社会存在的第一道门槛,是行仁的最原始表现。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兄弟,同样也会怎样对待家庭之外的他人。在待人、接物与处事的态度上,氏族、社会、国家、民族、天下,无非是家庭的放大、延伸与辐射。
        所以,亲爱或亲情之爱,是孔子“爱人”观念的首要方面。《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如果处于社会上层的君王诸侯都能够以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那么,求仁、行仁之风尚必然会在底层民众之中盛行。始终保持一份亲爱之情,已经成为王者为政治民的前提条件。“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论语•微子》),“施”当作“弛”解,指放松、忘记、抛弃,孔子所要提醒的是君子不应该疏忽与自己血缘亲族之间的来往,努力与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情感联系。
        在原始儒家那里,爱人的态度最能够体现在人们对待自己的父母与亲属方面。孔子是非常重视“亲”的。《论语•子张》中,曾子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人的情感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只有在失去父母的时候,人的情感才能够呈现出它的极度状态。孔子批评那些因为一时发火、愤怒而忽略父母的存在的人,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人无论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下都应该顾及父母的感受,应该努力揣摩和体会父母的心思。而一个连自己的父母死了都不会流一滴眼泪的人,一定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而早已经不再是人了。大凡绝情、无情之人,都是非常可怕的动物。所以,唯有亲丧,才能够令人用情最为专注、最为充分。由此说明,亲情之爱最能够反映人心内在的仁性。
        而把孝敬父母、尊爱兄弟的态度推之于外,比孝敬父母、尊爱兄弟更为远大的行仁目标则是“泛爱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要求人们在家里应该孝敬父母与尊长,而走出家门、闯荡江湖则应该与他人友好相处,谨慎从事,诚实可靠,对每一个人都必须付出自己的爱心。用侍奉父母的心情侍奉别人的父母,把敬爱兄长的态度带到广大的人群中去。真正的仁者、圣者是不会把自己的爱心只奉献给局部的人群团体的,或血缘亲属,或地缘乡里,而应该获得更为开阔的社会视野,拥有更为宽广的天下情怀。《论语•颜渊》中,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天下归仁,人同此心,四海之内,谁不亲爱?由此,儒家的爱人实现了由血亲之爱,到他者之爱,最终直至泛爱整个人类、天地万物的逐级推演。
TOP
666#

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是愿意给予一切是一种感情的投入。仁相对来说对应的范围更为广阔,对普天众生怀有仁爱之心。做到有仁比做到有爱要困难的多。而仁也正是儒家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
TOP
667#

仁爱是相辅相成的,剥离了仁来谈爱是空洞的,分离了爱来谈仁也是如此。只有仁爱两字凑一块才能体现出起真正的道德取向。
TOP
668#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儒家影响极为深远的国家,对此更是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去爱人,首先内心要有“仁”之意,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对身边的人是有一种爱的。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孕的优待,便是其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份仁爱,即便是公交公司要求了让座,大家也不会去主动践行的。“仁爱”表现出来了才更有意义。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在生活中,做个仁爱之人。
TOP
669#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从小便听说过的一句话。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的善良是天生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没有什么人生来就是恶的,每个人一开始都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所说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孔子把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孔孟皆提倡以人为本。孟子多体现仁政治国。这是圣人们的仁爱思想。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做仁义之事是不求回报的,当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做一个仁爱的人,当恕之推己及人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仁爱之心,既有博爱之心,心怀仁爱,便能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仁者无敌,做一个仁爱之人,心怀仁爱,便能快乐坦荡地处于这人世间。
TOP
670#

仁爱兼备的人才会受世人所崇敬,这样一个人才会以他之内心温暖和帮扶周围的人,而我们社会也需要树立更多这样的社会榜样,加大宣传力度,在这个极度缺乏社会信任感的时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团结的社会,造福于人民大众。
TOP
671#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所说仁爱,首先要求当政者讲仁爱,有道的圣人应是:“我无所施为,则民众自然归化,我好静,则民众自然端正,我不造事,则民众自然富足,我无欲,民众就会自然淳朴”。这看似是一种消极的仁爱,但却是中国最古典的自由主义思想,现在人被人称道,同时老子也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城市有信。因此,老子眼中,仁爱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政治上的仁爱,一个是常人间的仁爱。
TOP
672#

[引]“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式微,统治者也不再强调“仁”了。但是,代之起来的主流主义、思想,却多了阶级,出现了“阶级人权论”,爱似乎也是只能在阶级内部进行,对其他阶级,则是专政。又有所谓“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等等。进入新世纪,阶级很难找到对象,就开始划分阶层、新阶层。我们的文化,是否需要增添更多的平等、博爱思想,增添更多对永恒真理的敬虔,少一些等级、差别观念。
TOP
67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                                                                                      曾读过这样一组画面,一群中学生,其中不乏优秀的,在经过一家饭庄时,饭庄外的墙下蹲着一个老乞丐,从面容看,像是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使人很容易想,他无儿无女,没有任何亲人,对待这样的孤寡老人,让人不禁心生侧隐,然而这样的一位老人,却被一群中学生。他们嘻笑着走过老人面前,然而没有一个人慷慨原给老人一点儿温暖,这样的一组画面的确让人心寒,或许,不禁要为国家的未来担心,如何“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呢?整天仁义道德的中学生竟是如此,一个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国家的传统都会抛弃,那怎样用人义道德,让世界

满爱呢?仁义之心,人皆有之,就看是在内心深处,还是在表面。



    说到爱,自己有太多想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而起,因为自己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被爱包围,此时,才真正体会到“爱有多深,说不尽”了。但还是愿意社会片断,来表达自己对爱的尊重。与君过共享一个让我感动的真实的爱的故事;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游览,他们乘缆车上悬崖观光,当缆车快到山顶时,事故发生了,缆车飞速而下,很快临近地面,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父母用双手拖起了孩子,孩子的命是保住了,而父母却永远离开了。生命仪关之时,父母为什么能那么一致地将孩子拖起?因为爱,无私父母爱。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可有该如何做呢?或许以同样的爱和孝敬来回报是最足够的吧
TOP
674#

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形而下的众多相对存在者)的根本,此之谓“本”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形而上的唯一绝对存在者)的源泉,此之谓“源”。这就是说,所有形而下学(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的建构,都渊源于仁爱。在孟子“仁→义→礼→智”的思想建构中,仁爱就是这样的本源: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TOP
675#

仁与爱是不分家的,你仁义对他的人,就一定会对他十仁有爱的。所以仁与爱是对相应的人而言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