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仁者,人也”,可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既然“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本身便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其本身具有绝对和普遍的意义,否则就不是人。“爱人”是有差等的爱,由里至外分为四个层次之爱。
一,“爱人”始于“爱亲”,即始于“孝悌”,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孝”是事实、是规范,是用,是末;“仁”是本、是体。二,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要求人们在在爱亲之外,去爱君,忠君。三,是要“爱众”,即要爱国君身边的士大夫。四,子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仁民爱物”,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民”,“爱民”就是要实行仁政、德政.孔子在把“仁”进一步具体化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的一条根本途径,他的学生曾参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以说精到的领会了孔子的本意。那么“忠恕之道”更明确的是说什么呢?所谓“忠恕之道”无非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与孔子的这一问一答,说明了孔子所言的“忠恕之道”具
有普适性与普世性。而其普适性与普世性的价值,在于它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于人。“忠恕”即是将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
基本的原则是普世价值建立的本体基础。总的来看,虽然孔子对于“仁爱”的阐发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着重停留在“亲亲”的层面。孔子主张“事亲为大”“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当爱他人与爱亲人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忠以取孝
他认为亲亲之情是至高无上的,血缘亲情是普遍仁爱的根本基础“亲亲”在孔子的“仁爱”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