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041424344454647»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46#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对人的关爱我觉得这是仁的核心。冯友兰先生说:“仁以同情心为本,故爱人为仁也。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及合理的流露,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也。”这种爱非以占有为目的,由上及下的一种怜悯关爱。“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在春秋之时,一匹马的价钱是比奴仆的价格要高的,所以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孔子对下层人民的关注与怜爱。在柏拉图身为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理想国》中就没有对下层人民的这种关爱,在他的视角里下层人民就只要做好自己工作,给足税收就可以了,而统治者给予他们的权利就是有一个安定的国家。由此可见,西方的源流思想是缺乏仁爱的种子,所以他们有墨子般的兼爱、博爱,而没有孔子般的仁爱,怜爱。所以他们由于缺乏了由上及下的爱而导致了阶级间严重地对立,所以就有了所谓的斗争理论。但是在中国古代则不然,主仆间非坚不可分的对立。如“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孔子对待自己的仆人,如朋友般在其即将离去时多送米粟,此可见情之重,爱之深。
TOP
647#

仁是沉淀于内心的,爱是表露于外在的。内在的仁学底蕴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闪耀出爱的光芒!如果我们没有受到过仁学的熏陶,我们内心充满丑陋与脏恶,我们不会表现出应有的爱,更不会向别人施舍我们的爱。仁爱就是把我们骨子里的仁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来,去感化影响身边的人!
      我向往儒家的仁学,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等经典名句,它可以让社会生活里的个人变得宽容、大度,进而让社会里的小集体变的融洽,最终促成我们向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实现。没有了犯罪与动乱,我们就可以更加集中精力的求发展,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TOP
648#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仁”之本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是指有所成就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达'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而为人们所承认,因而”仁者“就是指有所作为而又能立人达人的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与”爱“联系起来的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爱人“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简明概括。但孔子言”爱人“注重有利于他人,他说:”爱人能勿操劳乎?忠焉能勿悔乎?“”爱人“中的爱不仅仅是”爱“而已,并且亦恶坏人,因为你若要对他人有利,就必要铲除对他人有害的恶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立乎其身。“”仁“非姑息之爱,”仁“乃欲成己成人;而姑息之爱,则会害己害人。所以仁者爱人中的爱并不是单纯的爱,它固然包含感情上的爱及物质生活上的扶助,但更注重道德上的引导与他人道德上的提高。
       虽说儒墨两家都遵循”仁“的原则去实施爱,但墨家兼爱无差等似乎有违于”仁“的本意。因”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在,但其流行发生,也需是渐渐的,即需有个发端处,然后慢慢扩散开来。就如木之生长,必先有芽,然后再有枝干,再有枝叶的生长,无芽便无枝叶。但要有芽,下面必须先有个根,有根方有生,无根便死。儒家倡导”仁爱“时,便先从”亲亲“入手,因对父母兄弟的爱是生于人心生意发端处,这符合从血统观念出发的人之常情,也符合孔子一孝悌为本的观念,所以仁爱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实行。墨家”兼爱“无差等,将自己的父母兄弟于他人一般看待,便没有了发端处,就像木无根无以抽芽,无以生生不息一样,墨子的兼爱似乎也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如果我们能使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新的意义下重新倡导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则可以使人类突破”小我“,驱除狭隘与自私,从而实现如墨家所倡导的”兼爱“。这样,或许将有助于缓和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副产品——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由此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诚信建设,进而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同心力!
TOP
649#

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可以看出“仁”比爱广博,“仁”可谓“泛爱”。文中说,“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在我看来,仁是一种自我修养,一种宽广的胸怀。但爱是情到深处的表现,是仁的聚集,是仁的释放。修身养德,自然先怀有仁之心,再对真善美的事物表达爱之意,便会得到提升。
TOP
650#

仁爱是孔子的思想,孟子是在仁爱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所谓仁爱
所谓仁爱就是不断地完善自身修养,使自己趋于圆满,然后去尊重去爱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仁生爱,以爱育仁,生生不息
TOP
651#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二。”从字形看,仁是一种二人之间的行为,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呢?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他人,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做到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可以去计较呢?
人,穿行在世间百态之中,如何让自己得到内心的坦然,让自己不被忧伤、忧思、忧惧困扰,让自己内心得到一份澄澈与明媚,这一切来自内心的仁厚。让心灵开阔和疏朗起来吧!
TOP
652#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TOP
653#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TOP
654#

子曰:“仁者,人也”,可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既然“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本身便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其本身具有绝对和普遍的意义,否则就不是人。“爱人”是有差等的爱,由里至外分为四个层次之爱。
一,“爱人”始于“爱亲”,即始于“孝悌”,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孝”是事实、是规范,是用,是末;“仁”是本、是体。二,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要求人们在在爱亲之外,去爱君,忠君。三,是要“爱众”,即要爱国君身边的士大夫。四,子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仁民爱物”,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民”,“爱民”就是要实行仁政、德政.孔子在把“仁”进一步具体化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的一条根本途径,他的学生曾参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以说精到的领会了孔子的本意。那么“忠恕之道”更明确的是说什么呢?所谓“忠恕之道”无非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与孔子的这一问一答,说明了孔子所言的“忠恕之道”具
有普适性与普世性。而其普适性与普世性的价值,在于它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于人。“忠恕”即是将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
基本的原则是普世价值建立的本体基础。总的来看,虽然孔子对于“仁爱”的阐发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着重停留在“亲亲”的层面。孔子主张“事亲为大”“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当爱他人与爱亲人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忠以取孝
他认为亲亲之情是至高无上的,血缘亲情是普遍仁爱的根本基础“亲亲”在孔子的“仁爱”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TOP
655#

儒家“仁爱”思想,其内涵大致为“亲亲”、“仁民”、“爱物”三个方面,但是,由于“仁爱”思想是儒学的主线与精髓,所以,“仁爱”在整个包容万象的儒学体系中,在不同的层面上,它都有着不同的表达。虽然“仁”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达各异,但是,它们却依旧围绕仁”的三个内涵展开。以“亲亲”为“仁”之意涵,“仁”在家庭层面表现为提倡“孝悌”,重手足之情,重亲情。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强调友善,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民”为“仁”之意涵,“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表现为对“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这里,“仁”是价值目标,“礼”是工具手段。以“爱物”为“仁”之意涵,“仁”在人自然的关系层面上,表现为“天人合一”观念的追求及实践。
TOP
656#

       在我国传统孝文化倡导的爱,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经》指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是一种基于天然血缘关系的亲情之爱。
       儒家还将这种爱打破其家族局限,推广于尊社会之老,社会之长兄姐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长辈,而且要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扩大到疼爱别人的子女。孔子要天子“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再姓。”他要求诸侯“和其人民。”孔子更明确指出:“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教以孝,所以孝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从上面的引述可以看出,每个人应有博爱之心。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具有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血缘亲族的人伦关系为道德出发点,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而特别注意社会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调节与和谐,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尊德尚礼的社会公德思想。
        关心、爱护他人,既是儒家孝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公德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做到爱人若爱己。并非易事,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摒弃自己某些不正当的欲求,善化利已为利他,只有真正具备了仁爱之心,方能爱人之爱,恶人之恶,从而达到克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某一些人。不仅不克己,反而把经济领域的求利原则不恰当地引入道德领域,奉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卜帝为大家”的处事原则,造成道德混乱。这些人的做法固然不足取,却反证了加强爱人教育的紧迫性。
最后编辑武科大.张印 最后编辑于 2015-05-19 01:24:35
TOP
657#

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所倡导的。由仁慈之心上升到爱,这是一种升华,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带有功利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思想里缺少仁爱的观念。就拿路边的乞讨者来说,我们暂且不讨论他乞讨的真实性,抑或是大家所说的骗子。当我们见到的一瞬间有这样的考虑,我认为这是缺少仁慈的,至少不够纯粹。仁爱的路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你我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TOP
658#

仁、义、礼、智、信、德、恕、学、政、道、孝、敬、思、勇、友等等,处处闪现着真理的光辉。而慈善所涉及的爱人、义利、民本、和谐等儒家思想源脉也在《论语》中围绕“仁爱”思想予以展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高尚境界。如说“仁即爱人”是“仁”的动力或表现“仁”的过程,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从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的角度确定“爱”的内容,约束自己以行“仁”。
TOP
659#

仁是爱的基础,爱是仁的发用,仁是性,爱是情,一个人因为本性是仁,所以表现出来爱人,仁与爱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有仁才有爱,爱能表现仁。
TOP
660#

   我认为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与体现。因为你有一颗仁爱之心看到路边孤苦的老人,边远山区渴求知识的孩童的眼神才会产生恻隐之情。因为你有一颗仁爱之心看到被猎枪打到在地的麋鹿心会隐隐作痛。因为你有一颗仁爱之心所以面对世上所有不公会愤懑。也正因为这种仁爱之情才使得社会越来越和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