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940414243444546»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31#

         “ 仁”与“爱”分别是东方中国儒教的核心思想和西方以“赎清自身罪,以迎接末日审判的来临”为中心的基督教教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仁”和“爱”有着相似之处:人本主义宗教的儒教和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都关注人类超越自己生命的局限而达到永恒的问题。仁爱和神爱都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行为取向,它们都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两种伦理原则。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儒教的“仁”以认为基础,更加注重人性;基督教以“自我牺牲”获得人心的爱,“人之爱”成为人们信仰基督教的信号;另外,“仁”可以在人生领域实现,“爱”必须超越人类共同体才能得以实现。
         将东西方两种宗教不同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有趣的现象:作为宗教的基本观点,孔子在儒教中的地位同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相同,这种有趣的发现会使我们增加对两者更深入的认知。相对于西方“爱”的思想领域范围,东方“仁”的思想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儒教把自然、自然物都看成与人同样重要的对象,将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家庭。而西方的“爱”没有为自然和自然物留下任何空间,神学家认为,自然、自然界是上帝为人创造的,只有人能信仰上帝,能随意支配自然。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13:04
TOP
632#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TOP
633#

仁和爱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爱的基础,爱是仁的表现
TOP
634#

就比如对特殊一类人来说吧,犯了罪将要执行死刑的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他“仁”,比如注射用死刑,尽量减少他的痛苦,但是对他的爱我想这个可不必勉强,甚至对于陌生人很难做到“爱”这一点。
TOP
635#

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分别影响着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两大文化最基本的概念即儒教的仁和基督教的爱,本文从两者的代表人物、含义、功能等角度比较其异同,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不同宗教的比较研究不仅仅在于搜集有关礼仪与信念的资料,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发现那些能够赋予外部事实以意义并使其联为一体的基本观念。仁爱和神爱恰恰分别是儒教和基督教中的基本观念。一、孔子与耶稣耶稣在基督教中所处的地位与孔子在儒教中所处的地位相似。
TOP
636#

仁为体,爱为用。喜怒哀乐未发处是仁,发于恻隐处为爱。以仁为根本的爱才是广博宽容的大爱,这样的爱不是局限于小范围的小利小惠,而是胸怀天下苍生的大气磅礴。中华民族的士大夫的精神,深深体现出“仁”的大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继的“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这些全是发自仁心的爱。真正的爱是给予,是引路,爱满自溢。
最后编辑廖瑞丽 最后编辑于 2014-11-13 18:09:36
TOP
637#

人们常说“仁爱”,二者是相统一的。有仁的爱是道德之爱,无仁的爱是索取式的爱。每个人都需要仁爱,也想要得到仁爱,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仁赠予对方。只有懂得奉献,才能得以回报!
TOP
638#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靠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639#

“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故,“仁”中有“爱”,“仁”与“爱”既相互包含,又各有不同,“仁”是发乎道德的,而“爱”是一种感情的流露,如: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夫妻之爱。是一种人的天性,生而有之,天性使然。所以,人人有爱,有表达爱的特定方式,然而,“仁”却是可以受人控制,是否“仁”,大部分取决于个人意愿。
TOP
640#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TOP
641#

自古仁和爱便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才会有仁爱这个富有深刻含义的词。仁是品德,而爱是情感,虽在两个不同的含义领域中,却可以互相影响,才会指引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TOP
64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非常明确地阐释了人的本质就是爱人。这可以推及至为政者和士人,作为仁人的至上标准。“泛爱众,而亲仁”作为对弟子的基本要求,排在“学友余力则学文”之前,足见仁与爱的重要性。
TOP
643#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非常明确地阐释了人的本质就是爱人。这可以推及至为政者和士人,作为仁人的至上标准。“泛爱众,而亲仁”作为对弟子的基本要求,排在“学友余力则学文”之前,足见仁与爱的重要性。朱熹说: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可见仁与爱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TOP
644#

仁与爱的关系大概就是,心怀仁,发乎爱了吧。
TOP
645#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