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839404142434445»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16#

“仁”与“爱”皆从发用上言说,只是指向的对象和感情亲疏有别,故有此二说,然从本体上则皆是本于一“心”也,正如朱子所言:“只是一个心,便自具了仁之体用。”
TOP
617#

      “仁爱”,先有“仁”,后有“爱”,前者是根本,指内心;后者是枝干,指表现,两者常常相连,统言“仁爱”。《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正如“恭敬”,在内为“恭”,在外为“敬”,《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史记·陈丞相世家》:“ 项王 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又如“款识”,在内为“识”,在外为“款”,统言“款识”。《史记索隐》:“按:识犹表识也。”
      再如“奸轨”,在内为“轨”,在外为“奸”,统言“奸轨”。《左传·成公十七年》:“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
      还如“气色”,在内为“色”,在外为“气”,统言“气色”。《荀子·劝学》:“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汉书·翼奉传》:“故臧病则气色发於面,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以上几例,俱与“仁爱”同理,乃构词之统言也,拆开析出略有不同。但在身体力行时,两者截然不可分割。
TOP
618#

仁与爱,都是非常大的词,其内涵也是博大精深,而往往对于两者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 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 道德境界。我以为,仁者和仁的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极其高尚的道德标准,形容一个人“仁”,至少是没有多少争议的赞美,仁者,往往不仅在于他做了符合“仁”代表的道德的事,而且不能做任何与“仁”相悖的事。一个人的事迹、德行被称赞“仁”的,如数家珍。而能被人称为“仁者“,纵观历史,却是寥寥无几的。如一个统治者实行了仁政,开创了盛世,从某些方面来看,他做了”仁“的事,但谁也否认不了的是,身为统治者,争权夺利、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所做的许多完全与”仁“背道而驰的事。也许会被称为仁君,但不能被称为仁者。但是,处于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们以全部的”仁“来要求,那就是矛盾的,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的。所以,只要大方向是靠向”仁“的,便是道德的了,若是更加靠近,便是圣贤之姿。
爱,儒学里多的是大爱,仁爱,正是先人们骨子里君子坦荡荡的浩渺之气,以仁为基础的爱,更加的宽广而又力量,孔子的“仁者襟怀”,最高的境界就是对万物的爱。而含蓄的东方文化也教导我们,爱不一定要说出口,用行动用笔墨更能体现其珍贵。然而,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也繁衍出一些“私爱”,更多的是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对于男权的崇拜与女性的占有,“三从四德”、《女戒》等等都是过于畸形的私爱。
相较于”仁“,爱是无需解释无需修饰更加国际化的表达。而有时候,没有仁的约束与指引,爱时而伟大,也会流于自私。仁是恒久,却也机械;爱时而长久,时而转瞬,没有定性,如果说仁叫人理性,那么爱却是天生的感性,无法改变,毕竟情绪与感情表达是不能长久被压抑的,只能被引导。仁与爱的结合,是一种堪称完美的进行式,在不断磨合中永生。
TOP
619#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与爱,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儒学中,仁爱是大本大源的情感。如孟子说:“仁者爱人。”意思就是:仁即是爱而已。孟子提出:“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非仁无为”。这说明:并非舜个人在行仁义,而是热议在使舜行为。就是说假如没有仁爱,就没有舜的行为。仁爱情感先行于任何存在者。因此,孟子认为,不是仁爱附着于人,倒是人寓于仁爱之中。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我们要把二者融为一体来看待,既应该看到仁爱的重要性,更应该去发掘周围的仁爱之心,并把其视为人生展开的前提与基础。

TOP
620#

仁与爱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孔子比基督要早51年,我们怎么能不为民族文化传统自豪!

TOP
621#

“仁爱”一词,“仁”与“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仁”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内涵和外延更是广博。

儒家的仁是整个儒家体系的精神与价值所在,但是它时常以间接的方式显现在其他的美德之中。因此,这些美德都在表现仁的同时又对仁的实现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孔子相信,仁是人们赖以建立自己道德品质的基础,因为仁既是善生活的源泉又是善的力量。但是,孔子也要求人们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不断在六艺的实践中修养自己的美德。成为“大人”, 是孟子的理想。在他看来,要成为杰出的人,人们就必须以仁为“安宅”,以义为“正路”。这样,仁就成为了美德生活的起点和宇宙和谐的基础。所有的美德都有自己的价值,而仁则是他们的概括与总结。例如,履行人之为人的责任,如臣对君、子对父、弟对兄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履行这些义务,仁德的实现才有可能。然而,履行责任是不能独立进行的,不能没有仁的精神的参与。真正的履行责任必须具有仁心,必须以仁为先决条件:“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孟子·告子下》4)。怀仁于心是任何道德行为的必要保证,也是行为之所以具有价值的根据。

当然,要做到怀仁于心,人们也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仁是本源之爱,仁爱情感先于任何存在者,而所有存在者又都是在仁爱情感中生成的。就其实质来讲,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而仁爱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是要懂得仁爱,学会仁爱并传播仁爱。
TOP
622#

仁爱本为一体。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真正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奉献,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TOP
623#

       仁爱是一种内心的力量,有仁爱之心的人,往往淡泊名利,把纷争看得很平淡,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在我看来,仁爱就是性情温和,与人为善,沉稳冷静,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谅解别人。
        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到至今,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人的发用,仁就像是大树,而爱就是树叶,有了树叶,大树才能显得生气勃勃,我们的爱都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这份爱才会长久下去,要是离开了仁这棵大树,那么爱只能存活一时,并不能生生不息下去。
        仁爱不论从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对我们影响颇深。    
        从大的方面来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这也提醒君王应当实行仁政。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秦始皇的残暴压迫使得秦帝国没有长久维持下去,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让汉朝走向盛世。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实行仁政对君王有多重要。
        从小的方面来讲没,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昆明好人王兰兰,感动中国的张平宜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了这句话。王兰兰的爱心食堂为一些孤寡老人提供就餐,随着物价的上涨,食堂很难坚持下去,但经过新闻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为爱心食堂捐出了自己的一份心意,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份爱心感到,从而加入这个行列。张平宜让麻风村的孩子接受教育,她跨越海峡,跨越偏见,毅然选择跨过高耸的大山,去关注麻风村孩子,为他们带去希望。
        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不可分裂的。只有建立在仁之上的爱才能更好地去感染他人。有仁爱之心的人,会为人心的善美而感动,为生存艰辛而流泪,会用仁爱的力量去关注社会,鞭笞丑恶。
TOP
624#

仁与爱都是相辅相成的,爱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用仁义的心爱人,就像用自己的仁义之心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
TOP
625#

       仁为根基,爱则为其表现之物。仁为人的性情,即使未作出什么事,这种性情依然存在。当我们由仁这种性情而做出一些仁爱之事时,这便是爱了。仁与爱两者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当我们具备仁这个美好品德时,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不自觉的做出仁爱之事。我们应积极主动学习仁这个品质,学会去爱人,彼此爱护,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将会更加融洽和谐,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好心情,会更专注于其他重要之事,有利于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TOP
626#

      仁与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开来。如果仁与爱分割开来,那么仁与爱各自的魅力便会大打折扣,而这两者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失去了仁的爱,那么爱便会带有飘忽不定的情绪,变成有目的,索取式的爱,具有功利性,所以,只有在仁基础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TOP
627#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一度身份推崇“仁”,而我也坚信,仁、仁爱是为人处世之根本。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只有一个人心中怀爱,心中有仁,这个人才能成长为一名有志的人才。爱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没有了“仁爱”,就没有人情,没有人情,又何来“处世”一说。
TOP
628#

做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拥有了”仁“心就是善待了自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爱“别人,那就是善待了别人。处于未发状态的”仁“,是在涵养自己的内心,处于已发状态的”爱“就是在善待别人。品性是自己的,爱是针对别人的。以这样的循环过程,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TOP
629#

        “仁”者,爱人,能够推己及人,把对双亲的爱上升为对大众的博爱。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自己要有所建树,就得让别人也有所建树;自己要有所通达,也就得让别人也有所通达,即心存同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就其对象而言,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乃至自然万物,都在此内,都应努力做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等。当然,“佞人”等除外,正所谓“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宪问》)也。
        虽然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早已异于先秦,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方式也今非昔比,但“仁爱”的伦理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个人修身要“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宽以待人,甚至牺牲小我,“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另一方面,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从而“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总之,只有你我共同努力,才能“仁”满人间。
TOP
630#

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是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当仁爱表现在社会,家庭,朋友各个领域中。当代中学生道德的现状,知与行的脱节,责任意识的缺乏,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我们要获得仁爱首先要从爱人开始,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内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