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738394041424344»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601#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我们常常单调的把爱看做一种情感的流露,殊不知,它是和仁相依想存的状态。人之本性,应该要发自内心,用深藏心底最真实的爱找出仁的本质,何乐而不为呢?
TOP
602#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TOP
603#

  孟子说仁者爱人,对于仁与爱的关系确实是仁是爱的根本、基础。爱死一种感情,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感情,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也有他爱的一面。但是,仁却是一种品性,一种宽大的品性。其实,我认为仁与爱死相互融合的。寓仁于爱中和寓爱于仁中区别不是很大的。孟子持人性本善论,那么本性善的人是否也是兼具仁和爱呢?毕竟仁慈的人与博爱的人都是性本善之人啊。
TOP
604#

仁的体现就是爱,仁通过爱表达出来,爱自己,爱他人,爱世间万物,都是仁的体现。仁与爱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爱仁就无法表达,没有仁就没有爱的表达,爱与仁如唇和齿,二者相依相生,不可以分开来看。我们要坚持用爱传递仁的方法。
TOP
605#


仁即是爱,仁是爱的根本。爱包涵了对父母之爱,对兄弟之爱,对社会之爱,仁便通过爱表现出。

爱自己,只有珍爱自己,珍重自己,自立自强,活出自己的尊严,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爱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对父母要心存感激。

这便是我对仁与爱的理解。

TOP
606#

“仁”不只是“人”

仁: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在后天环境的感染下,大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性格态度。相信大家看到街上乞讨的老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掏出零钱给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先不讨论这些人的真正目的,其实每次看到这些人的时候,自己都会这样做,只是一块两块的事,没必要追根究底,是真是假又怎样,只要,双方都能感到快乐就行了。尽管多年前马加爵的事件让大家都严正以待,让大家的关系都人为地盖上了一层不信任的面纱,都加强了戒备,但这样的事情毕竟只是少数,只要大家心中都有相同的信念,由“仁”建立起来的“大同社会”指日可待。

TOP
607#

在《论语》中,孔子不下几十处谈及与人本性相关的“仁”字。从字面上讲,一个人是“人”,两个人是“仁”,三个人是“众”。即“仁”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仁”是指“爱”,这种爱不是抽象的,而是对自己的邻近或具体的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爱”。例如在今年的雅安地震中,发生了多少至仁至爱的故事!母亲,父亲被压在石头下,在他们身体撑起的空间里,活下来的,是孩子。又有多少陌生人,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送来了帐篷、衣服、食物和捐款。他们的行为全都体现了“仁与爱”,他们是践行者。
在日本,历来提倡“以和为贵”。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中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但是我认为“和”是三人以上的众人的关系,“仁”与“和”在实质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日本企业中,企业之“和”使企业家看不到自己,导致人际关系处理的复杂性。而人际关系的复杂直接导致了整个企业集团运行的停滞。
不论是为政者,企业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紧紧抓住仁爱的生命之绳,才能创造生命之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莫忘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无论在顺境或者逆境,都不可忘“仁”。仁的表达主要通过爱这条途径,而且并不困难,结交新朋友是一个简单而又普遍的方式,我们通过结交新朋友,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相处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样才能为生命增添许多靓丽的光彩。
TOP
608#

每次但我看见仁这个字,我总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两个人才能成为仁,因为仁是爱,是世间的真善美,只有两个人在一起,对人一视同仁,仁至义尽,那么世间充满仁爱,才会美好,孔子用“仁”字来阐明自己的思想理念,体现的如此清晰,孔子希望众人诚心求“仁”正是指引我们青年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世为人,如何“已立立人,已达达人,直到今天一直后世,孔子的思想仍然像灯塔指引我们。

TOP
609#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关系,人就成为了很空洞的东西,也很难把握住仁,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因此,我们要把仁慈品质无时无刻的伴随着我们。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TOP
610#

在舍勒那里,爱是认识,意欲的基础。而在儒学那里,人却是一切的一切的本源!
TOP
611#

        “仁爱”一词,“仁”与“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仁”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内涵和外延更是广博。
    儒家的仁是整个儒家体系的精神与价值所在,但是它时常以间接的方式显现在其他的美德之中。因此,这些美德都在表现仁的同时又对仁的实现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孔子相信,仁是人们赖以建立自己道德品质的基础,因为仁既是善生活的源泉又是善的力量。但是,孔子也要求人们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6章),不断在六艺的实践中修养自己的美德。成为“大人”, 是孟子的理想。在他看来,要成为杰出的人,人们就必须以仁为“安宅”,以义为“正路”。这样,仁就成为了美德生活的起点和宇宙和谐的基础。所有的美德都有自己的价值,而仁则是他们的概括与总结。例如,履行人之为人的责任,如臣对君、子对父、弟对兄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履行这些义务,仁德的实现才有可能。然而,履行责任是不能独立进行的,不能没有仁的精神的参与。真正的履行责任必须具有仁心,必须以仁为先决条件:“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孟子·告子下》4)。怀仁于心是任何道德行为的必要保证,也是行为之所以具有价值的根据。
    当然,要做到怀仁于心,人们也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仁是本源之爱,仁爱情感先于任何存在者,而所有存在者又都是在仁爱情感中生成的。就其实质来讲,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而仁爱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是要懂得仁爱,学会仁爱并传播仁爱。
TOP
612#

曾国藩与普通人并无二致,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善恶兼具的本性。难得的是,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他小时候心胸并不宽容豁达,睚眦之仇必报;也非老练沉稳之人,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心气浮躁,常与人争强好胜……这些不足,日后都被他在修身养性的功课中以坚韧的毅力一一克服。他笃信理学清心寡欲,可妻子欧阳氏经常患病,于是,他内心便十分羡慕妻妾成群的同僚。一次赴宴见到进士同年的美妾,不禁心猿意马,“目屡斜视”,回家后听见卧病在床的妻子呻吟不已,心绪更是烦躁不已。等到夜深人静之时,曾国藩开始反省,不由得严厉责骂自己“真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他平素有抽水烟的习惯,烟瘾极大,后意识到吸烟的危害,便开始戒烟。可戒烟的痛苦令他万般难受,戒烟中期时有反复,最后咬牙下定决心,经历三次戒烟,才终获成功,后半辈子的30年间,再也不抽。“截断根缘,誓与血战”,曾国藩在成就一番伟业的壮志激励下,始终在理念与欲望相互斗争的困境中挣扎不已。他立有“三戒”,即戒烟、戒妄语、戒房闼不敬;写有“三字箴”,即“清字箴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箴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箴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作有“五箴”,即立志、居敬、立静、谨言、有恒。“一日三省,慎之慎之!”他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右铭。他曾言道:“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唯孔孟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他将自己居所命名为“求阙斋”,取意于求缺于他事,求全于堂上。他给自己规定,每日必须做到12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哪怕戎马倥偬,他都坚持每天写日记,并且写得相当细致。记下白天的一切,也就是不断反省、不断改过、不断求知、不断前进的过程。他的精神核心可用一个“诚”字予以概括,诚心、诚敬、诚恳、诚笃、诚朴、诚实、诚挚,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不做苟且之事。没有谁去要求他、苛责他,可出于修身养性、自我锻铸的内在生命自觉,他为自己订立了一系列必须遵循的规矩,并且严格施行,将这些良好的人生习惯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TOP
613#

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孔子眼中仁是“仁者爱人”,在韩愈眼中把仁定义为“博爱”……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我们崇拜君子,其实仁是君子之行的标准啊。仁就是爱人,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的本性为根基,就是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品格。这就是君子,他们一身正气,受人爱戴推崇,就是因为他们身上的仁爱之气,人们从他们身上感觉到由人而产生的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为他人设想,做到自己的说话做事有利于他人。这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大爱,是恶的对立面,有了它世界才能充满正气充满爱。

TOP
614#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一种爱,是一种博爱,支撑这种博爱的是仁。仁者爱人,只有仁者才会真正的爱人。

TOP
615#

仁与爱一直是儒家比较重视的,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相比较来说,仁更重要一些,但是仁爱总是被人一起提及的,都是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观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