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586#

是孔子  说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就是说对人要有爱心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em01][em04]
TOP
587#

是孔子  说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就是说对人要有爱心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em01][em04]
TOP
588#

我们所认识的“仁”,它是更多的包含了妇人之仁在里面,但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的本义更多的被其它所代替,其本身却慢慢延伸出更加深意的意思,并且渐渐的与佛教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博爱”的“仁”之义
TOP
589#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有些时候仁会默默的兼容着爱,爱也会无形的表露着仁。虽然爱和仁并不是都同时体现着,但如果没有了仁,爱将淡然无味。没有了爱,仁将会销声匿迹。仁和爱是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说,没有了仁爱,人将只是个空壳。
TOP
590#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就是说仁是天地生养万象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仁,以作为自己的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就是说博爱就叫仁,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
TOP
591#

“仁”表现为一种仁慈,一份忍让,一种迁就!“爱”表现为一份关心,一种体贴,一份挂念!当你对一个人表现出仁时,表明那也是一种爱,当你爱一个人时,你一定会做到仁!因此仁与爱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彼此相生相通。然而“仁”与“爱”的结合就是“仁爱”,真真的仁爱之心不是狭隘的,片面的,而是针对世间万物所拥有的。只有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推及到他人身上的爱,我们不应吝啬,要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
TOP
592#

仁与爱就像源泉与河流的关系,源泉是根本,河流是源泉的发展。没有仁就没有爱,也就是说心里有了仁才能在真正有爱,要不然没仁的爱也是假爱。生活中我们必须有仁慈之心,这样生活中才能处处充满爱,世界才无时无刻焕发着爱的花朵。仁是品性是发自内心的,爱则是一种感情。
TOP
593#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
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TOP
594#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TOP
595#

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能促进世界和平;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能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TOP
596#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TOP
59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底线,与不损人构成仁爱的基础。
TOP
598#

仁爱,仁爱,顾名思义,仁与爱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品质,而爱是仁的一种体现,平时我们所说的仁爱一般在一个人身上有仁就有爱,说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可是要做到仁爱也是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不过只要我们努力还是可以做到仁爱的。
TOP
599#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和爱,我觉得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角度或者方法不同而已。每一个人都要有仁爱之心,这是作为人必须的。
TOP
600#

仁是沉淀于内心的,爱是表露于外在的。内在的仁学底蕴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闪耀出爱的光芒!如果我们没有受到过仁学的熏陶,我们内心充满丑陋与脏恶,我们不会表现出应有的爱,更不会向别人施舍我们的爱。仁爱就是把我们骨子里的仁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来,去感化影响身边的人! 我向往儒家的仁学,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等经典名句,它可以让社会生活里的个人变得宽容、大度,进而让社会里的小集体变的融洽,最终促成我们向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实现。没有了犯罪与动乱,我们就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地求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