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536373839404142»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571#

在儒学的理论结构中,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的根本,此之谓“本”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的源泉,此之谓“源”。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里,仁乃是知的先行条件。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仁与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他们两个就如树和枝的关系,仁是树,爱是枝,在仁义的基础上让爱的枝茁壮成长,因此不能割裂他们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心存仁义,不用等到他在具体实施中展现,从他的平日行为中就可以表现他的品质。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这个传统在当代社会普及开来,蔓延开来。

TOP
572#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几千年来一直经久不衰被人们颂扬。我也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带有仁的品质,通过对父母对家人对朋友的关心体现出来。都说“仁者爱人”,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在很多时候她们看起来几乎没有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相伴随对方而存在。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朱熹《论语或问》卷四),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人类是情感丰富的动物,透过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出来,高兴、悲伤、愤怒、失望、幸福、隐忍······每种情绪都是感情的反映或发泄。但是除去那些负面的情绪,对别人的爱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从小习惯了父母给予呵护与爱的我们,在不经意间猛然醒悟他们的老去。现在,该换我们好好爱他们了!这种爱是无私的,仁者爱人。要想成为一个拥有仁的品质的人,首先要学会如何去爱别人,爱那些一直陪伴我们,在我们最失意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爱护我们的人。我们应该谢谢他们的爱,是他们的爱教会我们如何爱人又怎样去珍惜人生。因为仁因为爱,我们懂得了父母、朋友的重要。在仁与爱里,我们一直在不断成长······

TOP
573#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我们常常单调的把爱看做一种情感的流露,殊不知,它是和仁相依想存的状态。人之本性,应该要发自内心,用深藏心底最真实的爱找出仁的本质,何乐而不为呢?
TOP
574#

仁者爱人,仁最起码的准则是爱人

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

爱自己,“人必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我们只有珍爱自己,珍重自己,自立自强,活出自己的尊严,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敬重。所以爱自己,不为名利臣服于他人,追名逐利而迷失自己,活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爱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至少到现在,我们所拥有的绝大多数都是父母所给予我们的。对父母我们应心存感恩,学会及时回报,不再重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尽心竭力帮助他人。

这是我理解的仁与爱

[em07]
TOP
575#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在中国,仁爱是儒家文化主流的一个核心观念。仁爱是一切的大本大源,在这个意义上,孔学就是仁学。儒学的“仁”不仅有不同的用法,而且还有观念上的层级性。即存在感悟,形而下者,形而上者。

TOP
576#

雅安地震了,但是大多数人好像对这种灾难已经近乎麻木了,没有在灾区的人只是听到消息的那一刻震惊了,事后又有几人真正的默哀过。地震时不少的公众人物纷纷出来为雅安祈福祝愿,但是却有人在网上发了很多的图片来评论,有人对次甚至幸灾乐祸,还有人甚至因为这次地震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而对遭受灾难的人们冷语相向或者抱怨连连……对此我感觉很不理解,我认为即使我们不为这次灾难而感到悲伤,也不能有如上行为。这是对灾区人民最起码的尊重,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人要拥有的最基本的仁爱。

仁与爱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先心中有爱才能让自己的本性向仁的方向发展!

TOP
577#

不错,很有道理,不过个人觉得,读读《弟子规》还是很有感悟的呦!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谨〉原文:

  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信〉原文:

  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原文:

  凡是人 皆须爱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原文:

  同是人 类不齐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学文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TOP
578#

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子语类》卷六)

译: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

古人说出了这种大道理,但在古代的君主专制社会从未有过这样做的统治者。到了如今社会,中国人的精神日益疲乏,情感日益无奈,内心日益扭曲,人民该怨谁呢?怨现代化社会吗?怨自己的出身吗?中国人如今的愤怒不是仇富,而是仇不公,各方面的不公。既得利益者不是“仁民、爱物”,而是为富不仁,采用垄断和各种卑鄙手段来阻断社会正常的垂直流动,阻断一个又一个向上靠自己努力奋斗的梦想。最终,普通民众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功利,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不怪他们,因为这是他们实现向上爬的有效选择。当整个社会都处于病态时,个人仁厚的爱心和诚实的努力都变成了别人向上爬的垫脚石,而且别人爬上去后只会对垫脚石鄙视地一笑,说句傻逼

[em01][em07]
TOP
579#

仁与爱,自古以来就是很多文人谈话间经久不衰的话题,而在我国古代,很多的帝王治国之道就是仁爱,仁民,爱民,国家是由百姓组成的,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是国的根本,而对民仁爱,是治国的根本。
TOP
580#

仁是根,爱是苗。一颗种子要想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首先必须先生根发芽,才能长成树苗,接着才能长成大树。所以人们才说仁爱,把仁放在爱前面。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仁就是人的心,而爱就是要付出的行动。你的善良先要在心里形成,才能付出行动。仁爱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离开了谁,就什么都做不了。

TOP
581#

在儒学的理论基本构建中,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即是万物的更笨,此之谓“本”亦即本体的源泉,此之谓“源”。这就是说,所有形而下学(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的建构,都源于仁爱。
TOP
582#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儒家影响极为深远的国家,对此更是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去爱人,首先内心要有“仁”之意,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对身边的人是有一种爱的。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孕的优待,便是其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份仁爱,即便是公交公司要求了让座,大家也不会去主动践行的。“仁爱”表现出来了才更有意义。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TOP
583#

按照仁与爱,宗教可分为三大类型: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宗教和自然主义的宗教。按照这种划分,基督教可归为第一种,儒教则属于第二种。 从形式上看,二者毫无共通之处,但从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上看,两者却有许多相似之点。仁与爱是儒教与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分析,作者试图揭示这两种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意义,即寻找两种文化对人生目标和终极价值的深层关怀。
TOP
584#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在论语中我们学到了“仁爱”,其实仁与爱应该是分开来讲的,一个人他拥有仁之后,他才能有爱,人是一种品质,爱是一种情感,所以我们要先学会作一个仁义的人,我们才有爱与被爱的权利!
TOP
585#

是孔子  说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就是说对人要有爱心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em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