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541#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TOP
542#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TOP
543#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儒家传统道德修养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对儒家修养观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价值的内容进行继承和发扬,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教育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之基础,并激励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
TOP
54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蔡玉洁

学号:11311016

时间:2012512

电话:18988441372

第一卷

仁与爱

仁与爱

一个人的慈善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是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是认得社会属性,是仁的道德属性,仁就是良知。

一个好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部分,就是他微小、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发自仁慈与爱的善行。爱是包容,要带着仁慈与爱去做表达。

爱是包容、尊重、理解、体谅、关心。是无条件的付出和彼此的奉献,在生活中,爱无处不在,我们是因为爱而存在的,在爱与仁慈的孕育下成长的。如果没有爱,我们无法感到阳光的温暖,无法感受到身边人的爱护,这个师姐是充满仁慈与爱的,爱让我们成长,我们要带着仁慈与爱去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仁与爱是互相统一的,如果要将仁与爱分割,则仁就成了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把人与爱分开了,爱不以仁为根本,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爱,爱是不分时间地点的,爱是不分任何人的,任何人都可以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一个人去爱,它是心里面最真实的表达。爱不一定要说出来,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表达出来。

在仁与爱的社会里,我们应该积极进取,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仁和爱是不同的,它们是独立存在的仁是心地善良的,仁慈的,而爱是心灵对某项事物或人的爱慕。人除了生存,还要生活,一方面,我们追逐着繁华,追求着富有,为的就是要营造一种物质家园,另一方面,我们要寻找思想的寄托,寻找灵魂的栖息地,为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精神家园。

仁是天地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当你接受自己的不幸,并从中学会微笑,你就是坚强的。  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又去帮助他人克服恐惧,你就是勇敢的。   当你看到花朵儿,能够从中感受祝福而心存感激,你就是快乐的。   当你身陷痛苦之中,却并不因此无视他人的痛苦,你就是仁慈的,有爱的。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就要帮助别人,他人的仁慈和恩惠,要记在心里,你的举手之劳也许可以对别人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昧,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人,要对他人有仁慈之心,不能有害人之心。在现实社会需要的是这种援助之手,一颗仁慈的心和爱护别人的人。所以,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一样会帮助你的。

TOP
545#

   谈到仁与爱,就不得不提孔子“仁爱”思想提出的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末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这就意味着当时的社会的整体结构,如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法规制度遭到全面的破坏,社会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随着“礼坏乐崩”的形势,各种各样的观念也受到激烈的冲击,新的价值观念亟待调整解决。在这样形势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为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冲突,孔子的“仁爱”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TOP
546#

当我们问到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TOP
547#


人们说 仁爱仁爱,原来就是这个原因。
仁与既是必不可分的~~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有仁无爱,便脱离了仁最初的爱人的本质,那仁便无从解释,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家都不能理解。
而如爱脱离的仁,便不是广泛的博爱,而是滥情,是情绪的分离,也许博爱一词,之所以会有贬义的意思,就是由于缺乏了仁的根基吧!

TOP
548#

在儒家主流中,仁植根于人性,人是人本主义的根源;而神学原则的核心是上帝,神爱则植根于神性。这导致了对自然法的不同理解,而对自然法的不同理解,又部分导致了不同的政治体系,西方形成了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而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则走上了以德治国的政治道路。基督教中的自然法来自于希腊哲学,因为在希腊哲学中,神的法高于人的法律,人的法因为神的法才成为可能。自然法是与理性相一致的,而理性是指导行为的准则,服从上帝的法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也就是不为人们自己的情感所误导,儒教传统是以“道”的概念来表现其自然法的思想的。在孔子的思想中,道是宇宙大道,或天地之则。天道是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法则,但天道并不远人。儒教政治的主流学说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会是什么法律体系,而是美德的培养;国家治理不是靠制度,而是靠德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TOP
549#

爱,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好好去爱,去生活。青春如此短暂,不要叹老。偶尔可以停下来休息,但是别蹲下来张望。走了一条路的时候,记得别回头看。时不时问问自己,自己在干嘛?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晨光。
TOP
550#

爱己及人,生命如市,人来人去,为我们添了些许背景和点缀,让我们少了几多寂寞和孤独。有的人来去如风,在你的心坎上难留一丝痕印,但他们为你擦亮了生命的颜色,亦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长期固守,传递给你爱与温暖,他们是你生命的底色,需要你弥加珍惜。有些人不知何时离开,任你再伤感,一转身,一辈子。
TOP
551#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爱人”。无论是友人,亲族还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诚信,本分,尊老,爱幼,这些中华美德的结晶就是“仁爱”。“仁爱”,也是“仁义”,从而“仁义”就是正义。先对人仁爱,便成仁义,成了仁义,便成正义,再之后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话简明却意深,总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基础。
TOP
552#

自古仁爱就是在一起的,有仁才有爱,有了爱,才能谈仁,仁爱的人总能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让人产生敬畏,首先爱己,而后由己及人、仁爱是一种大爱、博爱的境界、真正的能做到仁爱的人必定有一颗善良的,宽广的心。但现代社会能做到仁爱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仁爱的讲座或教育!!!

TOP
553#

仁爱是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人人平等”、“有一颗热忱的心”但是,仁爱的“爱”是有程度限制的,因为这种爱因为范围的广泛,所以只能是一种“泛泛的爱”最简单的对仁爱的定义就是“对其他人有一种热忱的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的人”。仁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既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这爱给予不认识的人。甚至是在平时反目的敌人遇难的时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爱是能让人心胸广大的,既然心中有了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百炼精钢都能化为绕指柔,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然,这种爱并不是滥施滥爱。此爱乃为仁者之爱!
TOP
554#

仁者寿”,是孔子论养生的总纲。什么样的人是“仁者”?就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心点是指人与人互相亲爱。“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这样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永远是活泼的;仁爱的人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聪明的人不断探求知识,思维是活动的;仁爱的人有涵养,看事情是冷静的。探索知识求得乐趣;宁静有涵养,不容易生气,寿命自然会长的。这也是养生之道。仁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仁爱包含了三个大的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个体系内的爱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论语》中的“仁”对于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儒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论语》中的“仁”内涵丰富,究其根本乃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论语》提出“仁者爱人”,仁即是爱。“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又超越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仁”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是适合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当然,仁与爱也是有区别的。

TOP
55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13

姓名:字世伟

时间:201252  

电话号码:18787155040

卷一

仁与爱

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董仲舒进一步强调仁只能存在于爱人而不是爱自己之中:“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仁者,爱人之名也。”
  在基督教里,尽管“爱”有多种形式,但是都必须是一种发自内心、出自灵魂和主动给予的爱。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对“爱”有一段经典描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失礼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动怒,不计较人的过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
  (二)“爱”和“仁”都是人突破自身局限、形成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
  在儒家看来,既然“仁”是人类一切美德中最高的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那么要想做一个完善的人,就要拥有“仁”。基督教的观点与此相同,正如保罗所说的那样:“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能说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那么我也只是个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具有各样的知识,而且具有全备的信,所以能够移山填海,但若没有爱,我就什么都不是。我若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予穷人,又舍己而置身于火焰之中,若没有爱,仍然与我毫无益处”。
  然而所有宗教所体现的道德关系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神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其中神与人的关系是核心,是决定性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神与人的关系的社会表现,是从属性的。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基督教和儒教存在着相当的相似性、相通性,然而一旦深入到神与人的关系层面,巨大的差异就体现出来。

    二、儒学与基督教道德哲学核心理念的差异性  
  (一)“爱”与“仁”的本体论依据不同
  基督教的“爱”来自上帝,儒学的“仁”则来自人的本性。根据基督教教义,“爱”出自上帝的赐予。人自身之所以无法产生爱的能力,是因为每个人生而有罪,这罪不是一时一地的邪恶行为,而是贯穿人的全部生存状态,所以人必须靠上帝的恩典才能爱。
  儒学的“仁”是人生而具有的。《孟子•告子上》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既然仁义都是人生而具有的,那么行仁义的依据也不在外,而在自身。孟子认为仁义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不行仁义则不能算是人,只能算是禽兽,因此为了证明自己是人,就必须要行仁义。
  (二)基督教的“爱”有着比儒学的“仁”更为广泛的内涵
  “仁”是人的社会属性,说得更具体一点,是人的道德属性。“仁”就是良知、良能。其在儒学伦理观中有着严格的界限。对父母是亲爱,对人民是仁爱,对万物是爱惜,三种爱指向不同的对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