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526#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培养仁的品质。君主施行仁政才是民心所向,而具有“仁”的品质的人,是所向无敌的,别人无法抵挡。而仁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认为要用教化而不是刑罚来教育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TOP
527#

“仁”有两种体现:“内仁”和“外仁”。“内仁”主要是指对自身或者一个集体内部的仁。但由于人的社会性,使得人还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即与外部的关系,如: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同行的关系等等。“仁内”,是追求“内圣”的境界;“仁外”,是为了达到“外王”的效果。“内圣”才能“外王”。同时“仁”有“大仁”“小仁”之别。有时对小部分是“仁”,对大多数、对全局就不一定是“仁”,所以“小仁”要服从于“大仁”。比如现在国家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小部分人暂时会失去一点点利益,这是为了将来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小部分人的不稳定,是为了使大多数人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今后能够生存得好一些,过得更安稳一些。
TOP
528#

“仁”有两种体现:“内仁”和“外仁”。“内仁”主要是指对自身或者一个集体内部的仁。但由于人的社会性,使得人还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即与外部的关系,如: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同行的关系等等。“仁内”,是追求“内圣”的境界;“仁外”,是为了达到“外王”的效果。“内圣”才能“外王”。同时“仁”有“大仁”“小仁”之别。有时对小部分是“仁”,对大多数、对全局就不一定是“仁”,所以“小仁”要服从于“大仁”。比如现在国家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小部分人暂时会失去一点点利益,这是为了将来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小部分人的不稳定,是为了使大多数人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今后能够生存得好一些,过得更安稳一些。
TOP
529#

学院/FONT>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 文秘

学号:11311021

姓名:岩沙上

时间:201256星期日

电话号码:13759139960

第一卷

仁与爱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代不是。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所以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护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从本体之处来说,指仁义礼智处于发状态。而宋朝的程景和程钶说“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朱熹只讲说仁,便会忽略了道德的功夫……又向来离开了“爱”字,凭空去揣摩“仁”,“仁”就不会有真实显现之处,所以,这种说法模糊,奇怪,弊端白出。

性和情虽然有时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不同,但是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处延和内涵都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事物持续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污辱,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虽然我们人的肉体或早或晚的会离去,因为生物的进化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只要我们心中具备仁与爱,只要我们坚定持之以恒仁爱间的和谐发展,就算生命再脆弱,我们所作所为也是应该的。

虽然有些时候,爱与仁会发生些冲突,但是我们应该做好克制它们。人的一生最为关键的也就那么一二步,对错一生,但是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需要永恒,常常会变的,时过迁境,可能就变的。司马相如爱过ersonName ProductID="卓之" w:st="on">卓之ersonName>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于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爱人一旦错过,生活不可能重新来过,让时光倒流,给我们一次再次重新选择和把握珍惜的机会。一次错过,或许就可以改变一生;一次珍惜,或许也可以成就一生;一次放弃,或许可以决定一生,珍惜和把握生活,真的往往也就在一线间。是珍惜或放弃的一念之差,珍惜了,或者成为佳话,从此拥有,幸福今生;放弃了,稍以犹豫,或许永远与幸福无缘,从此错过,遗憾终生,这就是爱。

就像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听说老虎会咬人又觉得可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能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故意的去伤害它,容忍它的存在,繁殖,这就是仁。

所以说仁是根,爱就是苗。

TOP
530#

仁与爱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互为存在的依据。儒家提倡的“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我理解的仁的范围比爱的要广,仁里面就包含了爱。仁爱之心本就存在于人的思想潜能中,没有经过激发是不知道自己具备这种能力的,它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然后慢慢的成长,开枝散叶。说明了仁爱之心是可以慢慢的传播开来为人所接受的,我们需要深刻的去了解它的根本和它的意义,不能表面上片面的理解。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的大爱精神,不分你的还是我的,我们都一样不分差别的去看待对待,端正我们的态度,真正的把仁作为我们的信仰,也许就会少一些像毒胶囊一样的事情发生了。
TOP
531#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主要的而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仁”,而今天所倡导的“大爱”也成为主流。 仁与爱似乎是两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却不模糊,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仁与爱的关系显而易见,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表现,它们就像鱼和水一样是难舍难分的,鱼没有了水会缺氧而死,而爱没有了仁就无法实现;同时,仁失去了爱也不能存在.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仁是品性,爱是感情。我们不能把仁与爱割裂开来,全面的认识二者的关系,学习仁爱的精神,做一个仁爱的人,并把这种精神传扬下去,让社会成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TOP
532#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主要的而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仁”,而今天所倡导的“大爱”也成为主流。 仁与爱似乎是两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却不模糊,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仁与爱的关系显而易见,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表现,它们就像鱼和水一样是难舍难分的,鱼没有了水会缺氧而死,而爱没有了仁就无法实现;同时,仁失去了爱也不能存在.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仁是品性,爱是感情。我们不能把仁与爱割裂开来,全面的认识二者的关系,学习仁爱的精神,做一个仁爱的人,并把这种精神传扬下去,让社会成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TOP
533#

仁与爱

1、“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那在我看来,仁代表的是一种仁慈,对世间存在的万物都抱有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当然也体现的是一种个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2、“爱”: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包含博爱与平等的思想。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墨子思想中的爱传达的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与状态。

3、就“仁”与“爱”之间而言,都可以传达出人的一种态度和人生状态,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在二者提出的针对的对象而言,仁是指人与人之间,这种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明显的等级区分的,但是爱的提出,它有明显的身份等级观念,是君臣、父子、兄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仁与爱给我们传达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学习和参考的。

TOP
534#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 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TOP
535#

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爱人如己是人类最高理想,行为符合这种理想即符合诚信原则。
TOP
536#

仁与爱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仁爱,通过上述的叙述我们应当有所了解了,仁与爱是相互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仁爱的人,而要成为仁人或者拥有爱的人,我们就必须从关心他人开始,真诚地为他人服务;不论这一服务有多么不起眼,只要这样去做,我们就是开始了做一个仁人和一个有爱心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践行仁与爱的能力,我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我们的意愿与热情而已。因此,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做一个有仁爱的人,我们应用我们的爱心去打动别人,去温暖他人,让大家都能享受到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仁与爱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正确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努力成为一个仁人和一个有爱心的人。

TOP
537#

这章主要说明了仁爱之间的关系,仁是内隐之根,爱是外显之象,仁是爱的内在品质,爱是仁的外部延伸。儒家主张性善说,认为每个人都有仁的特征趋向,虽然后来又荀子的性恶说和告子的人无善恶论等反驳的观点,但作为引导人性和道德的社会原则,我们还得把人性本善作为前提假设,将仁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才能有理有据地劝导人们向善爱人。而爱的判断是以仁为依据的,有仁之爱是一种理性的,明确的,真正为了他人而不求回报的爱,而无仁之爱则是一种盲目的,混乱的,以追求利益享乐为目的的损人不利己的爱。这或许可以反过来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以此来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若是出于私利,寄希望他人的名声、地位、财富能给自己带来光环和享受的话,那是不是可以说他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不配以善为幌子存在下去;但如果有人是出于真心实意的付出,就如徐志摩般为了爱情放弃一切,那他是不是可以被看做是受众人追捧的善的代表。对于此,我们得辩证地来看,不能笼统地概论,因为人非圣贤,不可能完全做到毫无私利。还有,仁爱善恶的辨别也是一个大问题,现代人不可能完全且纯粹地以仁爱来“赤裸裸”地面对世人,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戴上或厚或薄的面具,所以我们的感受是待人的伪善和不真诚,甚至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丑陋面具,但我们又不能不顾世人的眼光摘下面具,那么众人便会下意识地对你群起而歼之。我们不得不背负着利益的躯壳,沉重地表现着貌似轻松的“仁爱”。撞到儿童若无其事地逃跑,更有甚者,肇事后很淡定,上去捅两刀在走;看到老人跌倒,不敢上前搀扶;邻里之间形同陌路,好似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多少婚姻悲剧,多少流浪孤儿,多少亲人逝去,似乎都已习以为常,仅仅“一笑而过”。人际关系形如空气,仁爱似乎已成为理论式的形同虚设,这些都让我们觉得有心无力去改变什么,说什么都已于事无补,因为言语的表达是虚弱无力的,真心希望从我们做起,真真正正用仁爱之心来引导自己,即使戴着摆脱不了的面具,也可以有心寒暄一句:“你好吗?”或者为别人送上一份礼物,或者在得到帮助后能微笑着表示谢意,这样,面具的诅咒会渐渐消失,漠视冷酷也将被仁爱的光热融合,再坚硬的内心也会被你的善举所敲开。我不认为我们的仁爱已经被禁锢,文化已经取代,我们内心的仁爱并未消失,我们崇拜过的圣人和英雄也并未过气,过时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是这个时代。

TOP
538#

仁是性,爱是情,仁爱是不是就可以说成是性情?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们要想学会去爱他人首先得要有一颗仁慈之心。 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仁是爱的根本、力量之源,往往仁又要通过爱 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仁与爱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TOP
539#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这个概念的内涵有:第一、一种特殊的礼仪,叫做相人藕,后向内转化,变成心中的情。第二、儒家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仁者,情志好生爱人,上下相亲谓之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第三、性情,良知。第四、作为一种境界。仁最核心的思想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到礼。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怎样才算爱人,内心要行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行忠恕也存在问题,就需要外在的标准,就需要回到礼。具体的应该怎样做,就要为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至哉。
TOP
540#

仁与爱

一个人的慈善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是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是认得社会属性,是仁的道德属性,仁就是良知。

一个好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部分,就是他微小、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发自仁慈与爱的善行。爱是包容,要带着仁慈与爱去做表达。

爱是包容、尊重、理解、体谅、关心。是无条件的付出和彼此的奉献,在生活中,爱无处不在,我们是因为爱而存在的,在爱与仁慈的孕育下成长的。如果没有爱,我们无法感到阳光的温暖,无法感受到身边人的爱护,这个师姐是充满仁慈与爱的,爱让我们成长,我们要带着仁慈与爱去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仁与爱是互相统一的,如果要将仁与爱分割,则仁就成了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把人与爱分开了,爱不以仁为根本,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爱,爱是不分时间地点的,爱是不分任何人的,任何人都可以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一个人去爱,它是心里面最真实的表达。爱不一定要说出来,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表达出来。

在仁与爱的社会里,我们应该积极进取,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仁和爱是不同的,它们是独立存在的仁是心地善良的,仁慈的,而爱是心灵对某项事物或人的爱慕。人除了生存,还要生活,一方面,我们追逐着繁华,追求着富有,为的就是要营造一种物质家园,另一方面,我们要寻找思想的寄托,寻找灵魂的栖息地,为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精神家园。

仁是天地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当你接受自己的不幸,并从中学会微笑,你就是坚强的。  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又去帮助他人克服恐惧,你就是勇敢的。   当你看到花朵儿,能够从中感受祝福而心存感激,你就是快乐的。   当你身陷痛苦之中,却并不因此无视他人的痛苦,你就是仁慈的,有爱的。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就要帮助别人,他人的仁慈和恩惠,要记在心里,你的举手之劳也许可以对别人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昧,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人,要对他人有仁慈之心,不能有害人之心。在现实社会需要的是这种援助之手,一颗仁慈的心和爱护别人的人。所以,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一样会帮助你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