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481#

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只有这种有等差的爱才是儒家所承认的爱,才是仁爱。这种有根据的爱,表现于社会生活,就是首先爱父母,兄弟,妻子,然后才是较远的亲属,朋友,再然后才是别人。

现代人常常批判这种有差等的爱,认为人人平等,应该是无差等的兼爱,即一切人平等的爱一切人,实现天下的大爱。但是我认为墨家的这种兼爱只能作为一个理想的追求,而儒家的这种私爱则更加具有现实性意义。试想一下,你对自己亲生父母的爱和对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爱能是等量的吗?如果你家乡发生地震,你是会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还是七大姑八大姨?毫无疑问,你的第一个电话肯定是打给父母,问他们家里还好吗,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在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下的最单纯,也是最接近本心的反应。

有差等的爱的前提与基础也是爱,爱所有人,在爱人的基础上才是有区别的爱。虽然它带有自私的倾向,虽然它不如大爱那样美好完美,但是我觉得它更加现实,更符合人的真性情。

TOP
482#

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
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
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
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
础上进行的。
TOP
48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富毅

学号:10311021

时间:2011年4月18日

电话:15288468807

卷三

                                            

一、仁与爱

     爱是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精神的中心主题,爱规定了基督教只能在神的恩赐中才能达到超越。因此,人之爱不能从人自身中得到解释,而必须由上帝的爱来规定。为了实现超越这一理想,人需要对超越作出精神的回应。仁是人本主义的儒家精神的基本原则。仁把儒家的超越与人性的实现统一了起来,所以,人不仅对自己道德的成长与进步负有责任,而且对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发展负有责任。为了实现超越的理想,人必须一方面修养自己的仁德,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德行推展向世界。在表达各自精神的不同特征的过程中,基督教与儒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基督教使用的是神学的语言,而儒家使用的则是伦理的语言。在基督教精神中,伦理内容是用神学的词汇表述的,是以上帝创造世界、上帝创造人为背景而展开的。道德成长的源泉和原因是上帝。因此,基督教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但是,在儒家精神中,超越的理想却是用伦理的术语表述的,是以道德关系与价值为背景展开的。要实现超越就是要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品德。这样,尽管超越或超越力量(天)在人实现超越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但人类超越的源泉与原因在根本上还是在于人性。因此,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仁与爱的差异和统一
  我们充分意识到了儒家的仁爱与基督教的神爱之间的区别,但我们也坚持认为,作为以神为中心的传统核心的基督教之爱,与作为人本主义传统原则的儒家之仁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它们的类似性而言,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用来描述自己精神的语言的不同,而不是其精神内容的差异,或者换句话说,是由于它们在超越方式上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缘故,而不是它们在精神追求上的差异。儒家的理想与基督教的理想是有区别的。一种是伦理的,而另外一个则是属灵的。但是,二者都关注于人类超越自己生命的局限而达到永恒的问题。尽管儒家追求超越的方式与基督教实现超越的途径很不相同,但二者都强调,只有实现了与终极(天、上帝)的合一,人才能说是达到了超越。儒家爱的动机也与基督教爱邻人的动机不同。但是,关心爱护他人、为他人做好事,视人如己等,都是他们关于人之爱的共同特征。儒家精神与基督教精神之间的相似性还表现在下面这样一个事实上,即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儒家伦理与基督教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之中,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它们不仅改变了各自的特徵,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方。正因为如此,这两类传统的界线在相互交换过程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只有在纯理论抽象中,我们才会坚持说他们之间的绝对区别。
  由于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与基督教的神本主义传统之间明显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所以,我们既不应该把仁与爱的相似性看成是完全的等同,也不应该把二者的差异(这一点我们也已经注意到)看成是一种完全的对立。相似与差异都能在文化的共存中找到根源,都能在宗教的变迁中得到发展,也都能在他们自己的社会、在对立的宗教态度与行为中得到表现。为了探讨仁与爱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我们着重研究了他们的超越概念、他们的伦理理论与实践,以及他们如何把世俗和神圣相联系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始终如一地应用宗教比较研究的一个普遍原则,那就是,在其差异中来考查他们的相似之处,又在其相似性中来研究他们之间的差异。

TOP
484#

仁与爱不是属于同一范畴的。正如2楼所说,人是一种品质,而爱是一种情感,那么仁与爱是否可以统一结合起来呢?

我们都知道,人就是仁慈、人爱,对人施以恩惠。爱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有爱人之爱,有亲人之爱,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爱他人和被他人爱之中。仁既是一种品质,那就有一种需要表现的欲望河北他人接受的能力,而这种欲望和能力起初只是为自己服务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的。但是这种欲望会被他人认同和接受,一旦被他人认同和接受,他就会更加的肯定自己,在满足自己的同时,更希望满足他人,只要是被他人所接受的。此时的仁与爱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互补,因为相互需要着彼此,谁也离避开谁,在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内在的统一。

只应为爱与仁不属于同一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受碍于人们情感的认知,但是,我们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不同的时候内心的感知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为理智的抉择,即仁是通过爱表现出来的。

TOP
485#

人性本善论向我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人生性善良,都有爱怜之心,对待一些事有一颗仁慈之心,凡事给自己一条可退之路。说道这里给大家说一个故事: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老头儿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开看,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言,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乘飞机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事情都是从一个富有同情心、满怀仁爱的侍者的智慧头脑开始:“让我来想想办法……”进入数学的领域,需要的一定是严密的逻辑,合理的推论及精确的求证;来到文学的天地,凭借的却是美好的人性,动人的情节和意外而圆满的结局。但你发现没有:不管是文学还是数学,结局都很神奇——爱加上智慧原来是能够产生奇迹的。
TOP
486#

                                        做厚道之人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为人处世要心存厚道,日常生活中简单朴实即可。

            厚道那是一种涵养,厚道是一种宽容,其可以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人们都喜欢和厚道之人共事,人与人之间的谦让让出的是一种和谐。

          内心厚道而质朴,给人以亲切之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斤斤计较,那到处将会充斥着矛盾与冲突,那样的世界是不和谐的。

        厚道是以德报抱怨,以善良之心待人,也以善良之心待不善之人。其是一种美德与修养。

[em07]
TOP
487#

由死到生的超越

死是生命的终结,站在死的角度上来回顾生。生就是活着,就是有所作为,可以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发挥作用。一个人在快要死的时候会反思以前做的事情,或死而无憾、或愧对于心。于是就会想,如果我的生命还可以继续,我会如何弥补以前犯的错,如何做好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而且,以后遇到同样的事会有事么反应,会不会和以前做的一样,还是会做得比以前更好。

通过这样的反思就会得到一个对未来的经验,那么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所参考,甚至会比在没有反思之前做的更好更完美,这就是一种超越。

当然,由死到生的超越不仅限于此。首先,从物质层面上说,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一个人不可能既生又死,从这上面的说,生死是无法超越的。但从精神层面上说,生和死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影响到精神、气质、思想的传递。一个人死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意念会永远留存,这也是一种由死到生的超越超越。

TOP
488#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与施予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这句话很好的凸显了仁爱的强大!

儒家和墨家在构建其道德哲学思想体系时,都把爱作为逻辑起点。儒家思想中的爱是仁爱,即一种由亲及疏、由近及远辐射开去的爱;墨子思想中的爱是兼爱,即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相互之爱。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孟子在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可见仁爱思想自古就是人们思想世界的极高追求,他对今人的要求也不应有丝毫的降格,只有对其一脉相承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

TOP
489#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与施予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这句话很好的凸显了仁爱的强大!

儒家和墨家在构建其道德哲学思想体系时,都把爱作为逻辑起点。儒家思想中的爱是仁爱,即一种由亲及疏、由近及远辐射开去的爱;墨子思想中的爱是兼爱,即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相互之爱。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孟子在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可见仁爱思想自古就是人们思想世界的极高追求,他对今人的要求也不应有丝毫的降格,只有对其一脉相承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

TOP
490#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爱。我们与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有着某种关系上的情绪,加之“仁”后,升华为感情。我们珍惜并经营着这样的感情,我们放弃并发现着某些情绪,或多或少中,我们用“仁”的条条框框勾勒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感情世界,接受的并按它执行的人便在感情中爱了,那些逆水而行的人,最终随时间的水冲走。

TOP
491#

  其实爱一直是仁的表现,正所谓“以仁为爱体,爱为人用”。爱的感情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的,脱离了“仁”这个根本,爱就只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这种情绪是无法与仁爱相比较的。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所以说,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我们时常会有仁慈之心,这是在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对别人的关怀才是爱,又是仁。一个人只有“仁”是不够的,没有“爱”的外在表现,那“仁”只能是意识领域的理想,是象牙塔。所以,无论仁与爱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必须是不能分割的。


   孔子解释“仁”是“仁者爱人”,这是十分正确的。我突然想到在与别人交往方面的“仁爱”,与别人相处,总会有大大小小的摩擦,单单只有“仁”不可以的,还要用爱去与别人相处。只是有仁,别人还是会觉得相互之间疏离;可是再以爱去相处,别人就会觉得舒服。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情和感受。同时,对于仁与爱相统一,我们只有尽力去做,才能切实体会到“仁爱”的力量。

TOP
492#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先师说:人的内心只有充满仁德才是美好的,不能选择与安处于仁德的修养,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指内心的精神,措置于安处于之意。读音为zhì,通假于,是聪明与智慧的意思。

只有仁者才能真心地喜好人,才能真心地厌恶人。也就是说可以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不昧着良心喜欢让人厌弃的人,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由此可见,仁爱之心要有,同时也是有标准有准则的。

TOP
493#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先师说:人的内心只有充满仁德才是美好的,不能选择与安处于仁德的修养,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指内心的精神,措置于安处于之意。读音为zhì,通假于,是聪明与智慧的意思。

只有仁者才能真心地喜好人,才能真心地厌恶人。也就是说可以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不昧着良心喜欢让人厌弃的人,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由此可见,仁爱之心要有,同时也是有标准有准则的。

TOP
494#

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仁爱是以人的良知为基点的,向外层层扩展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若说仁即爱人的动力或表现的过程,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从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的角度确定的内容,约束自己以行 以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行其道,使完全发乎自身,实现真正爱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有义务为自己服务,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为别人付出。我觉得我们在做事情之前,有必要换位思考,充分站在别人角度上想一想别人是否愿意干这件事。这种境界真的是很难达到的,但如果一个人真的怀有仁爱之心,那么这一切似乎也变得不是那般难。

TOP
495#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仁爱是以人的良知为基点的,向外层层扩展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若说仁即爱人的动力或表现的过程,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从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的角度确定的内容,约束自己以行 以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行其道,使完全发乎自身,实现真正爱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有义务为自己服务,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为别人付出。我觉得我们在做事情之前,有必要换位思考,充分站在别人角度上想一想别人是否愿意干这件事。这种境界真的是很难达到的,但如果一个人真的怀有仁爱之心,那么这一切似乎也变得不是那般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