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孝悌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儒家弟子提出道德要求的时候.孔子首先要求弟子们做到的就是孝悌。这是因为.孝悌思想不仅是建构父父子子的家庭关系的需要。也是建构君君臣臣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孔子的弟子有子就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别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这个基础之上的,属于一种自然思维方式。而墨家兼爱思想不以血缘亲近来对爱进行分等,认为所有人都为天所兼有、兼食。取消了家族、都城、国家之间的边界。描述了理想的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彻底地社会化的思想。
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单向度的爱.是仅仅针对君子而提出的 道德要求。儒家依据人的经济地位对人群进行划分,分为大人与小人两类人。只有大人中的君子才可能养成仁爱的道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阁墨家的兼爱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爱.是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而提出来的。墨子固然也把君子树立为人的理想.却并不像儒家那样鄙夷小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天下之人,都为天所食,在道德要求方面。君子和小人没有什么两样。君子兼爱他国,就不会举全国之力去 攻打他国;小人兼爱他家,就不会去残赋他家。君子兼爱天下之人。就不会实行暴政;而小人兼爱君子,则不会犯上作乱
由此看来,别爱思想和兼爱思想处于辩证的关系中.两者既在某些方面形成对立,又在更高层次上相统一。仁爱思想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必然发展到兼爱天下。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做到“入则孝”.然后逐步做到“泛爱众”.这个“泛爱”已经非常接近墨子的“兼爱”了,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分出先后主次之后。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墨子的兼爱思想并非完全缺乏亲亲之爱.而是从兼爱出发,最后回到亲亲之爱。即先利人之亲,然后人必利吾亲。
我觉得,别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强调从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出发。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实行。兼爱思想不论血缘关系的亲近,从所有人的生而平等出发.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则与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相去太远,不免成为一时难以企及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仁爱思想显得颇为世俗,而兼爱思想则显得非常崇高。爱的理想越是崇高,爱的道路也就越发宽广和远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墨子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章太炎先生就曾经指出:“虽然,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则非孔、老敢窥视也。”因此。别爱思想和兼爱思想不仅互相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兼爱思想是对仁爱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