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496#

                     仁慈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举动

                   替全家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给失意的朋友加油打气、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给迷路的陌生人指明方向…………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就是一种仁慈,就是一种仁与爱的表现,只是我们感受不到,因为仁慈确实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或许你觉得这十分荒谬,因为暴力、战争、血腥和恐怖仍然每天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上演,但生命之所以会得到延续,正是因为我们能仁慈的对待彼此。

        仁慈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和价值,带领我们超越烦恼和争斗,让我们对自己满意,重要性或许更甚于其他生命要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声被听到,喜欢得到温暖友善的对待,喜欢被了解、被呵护。仁慈,让我们的生命得到了救赎。

TOP
497#

    爱应当寄托于仁的基础之上,正如《朱子语类》中所提到的,“仁是根,爱是苗。”

    爱应当依托在仁之上,以仁为出发点的爱才是奉献式的有道德的爱。

    若失去了仁的根基,那么爱就可能变成一种功利性的索取式的爱。

    这就启发我们,“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TOP
498#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选自《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即意为,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这句话便昭示了爱与仁的区别,爱是一种感情,而仁属于品性的范畴。

    虽然二者的关系不能割裂,但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TOP
499#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正所谓程颐、程颢所说:“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另外,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感觉仁就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好像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情,真的是仁者无敌呀!

TOP
500#

孔子所提倡的“仁”,并不像程朱所说的是禁欲的、死板的;相反,孔子的“仁”是活泼的,是“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和礼的流露”,“仁即天真纯朴之情,自然流露之情,一往情深、人我合一之情”。换句话说,在孔子那里,“仁学一开始避免了摈弃情欲的宋教禁欲主义”,“孔子绝少摆出一副狰狞面目”。孔子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这是“仁”的主要基础),然后,才可以有“仁”的品质——换言之,“真性情”、“真情实感”是“为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观《阳货》“刚毅木讷”者和“巧言令色”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接近于“仁”,而后者则很少能成为“仁”;所以,孔子特别强调“直”,“人之生也直,闺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孔子特别批判虚伪。

TOP
501#

儒家所说的“仁爱”,首先是“爱亲”(爱父母双亲)。《说文解字·人部》说:“仁,亲也。”即“仁”本义指的就是双亲,而爱亲之行为也叫“仁”。《国语·晋语一》说:“爱亲之谓仁。”《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即“先亲即亲,然后比亲及疏”,所以说“亲亲为大”(孔颖达疏)。《礼记·祭义》说“孝以事亲”,而“立爱自亲始”,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孟子对此解释说,仁者不是不爱他人,是因为当务之急在于“爱亲”和“爱贤”,“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孟子·尽心上》)。在“爱亲”的基础,推广而及于家族成员,然后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匡亚明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说“泛爱众而亲仁”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应”。孟子接踵此旨,力倡“仁爱”之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只要做到“仁者爱人”、“礼者敬人”,便能达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效果(《孟子·离娄下》)。

TOP
502#

真心关心百姓,以仁政治国,人民就拥戴。不施行仁政,老百姓就反对。做好“仁”,就能无敌于天下。中国共产党现在实行的廉租房制度、居民生活补贴制度、稳定物价政策等举措就是在行“仁”政,正真是爱护百姓的做法。
TOP
503#

Ø         关于仁与善,仁是根,爱是叶。我觉得就如同学和思的关系,我们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心中怀仁,而不去做善事,就等于只说不做,所以善和仁只有在一起时才能真正体现仁,只有别人认为你善,你才可以称自己仁。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的.

TOP
504#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和爱统一的,若割裂了仁与爱得关系,则仁就是空洞恍惚的东西,爱分为两种,而分得原则是靠仁来衡量,若是以仁为基础的爱则是奉献式的爱,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了索取式的爱。现在的小学生就在谈恋爱,这是种什么样的爱?他们就因为喜欢就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甚至没有深思过,那种不以仁为根基的爱是不会长久的,所以是不现实的爱,没有未来的爱!

TOP
505#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但是他说的爱人是爱别人,我不完全赞同,爱别人之前要爱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还怎么谈要别人爱自己,爱不是自私的爱自己,而是自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修养,自尊自重,然后才能更好的去爱别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女朋友常常不知道好好照顾自己,有事还一生气就不吃饭,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越来越差,还怎么好好学习呢,虽然这是简单爱,可是也可以说明一些东西。

TOP
506#

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老师、爱同学、爱动物、爱植物、爱自然。

TOP
507#

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概意思是,对待别人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理论往往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今年10月13日,年仅两岁的小悦悦,于广东佛山相继遭到两次碾压,事发后,18人路过却无一伸出援手。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婆才救起小悦悦,但最终还是因伤情过重而离世。当在网上看到这则消息,我们无一不为之震惊,仁爱是人的基本品性,敢问18路人的仁爱在何方?无独有偶,年迈的老人不慎跌倒,大多数人冷眼旁观,视若无睹的现象屡见不鲜,敢问这些人的仁爱又在何方?面对此种现象,众大学纷纷颁出“撑腰体”,倡导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抱仁爱之心,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弱势群体。“撑腰体”是教育者的觉醒,那其他人呢?我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埋藏着仁爱的种子,在此,我希望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将它培植长大,直至根深叶茂。

TOP
508#

         孔子讲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优异于万物,超越于群生,成为宇宙中的最伟犬瑞崇高者。天地之间最为珍贵的是人的生命二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居于天地之间的崇高地位,所以人的生命也就最为重要。既然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之间最为宝贵的,因此,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就成为儒家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我们从先秦儒家的其他有关记载可以了解到其对生命的基本态度。《论语二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着火了,最先遭灾的肯定是马。然而,孔子先问的是人受伤了没有,却根本不问及马。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一般的财产损失当然是远远不及人生命的价值。然而,这则事例并非就事论事,它表明了孔子珍视生命的态度。

当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博大的儒家对于生命的爱护只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无恙层面上的话,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包括着人的生命的各方面的爱护,除去最基本的身体健康,恐怕就该说到人权了,而人权中自由与平等了,在人生而不平等的世界里,强调自由优先与平等,使我们坚持开放社会的重要原因。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起点可能不一样,但是只要认识自由的,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取更多的权利而走向平等,从另一方面说,自由先于平等,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其创造力的基础所在,正是不断地创造使人类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完成文明的上升发扬。

在此基础上,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儒家为何强调人与人的爱--------谁能想象在一个“人对人是狼”的社会里人们会有“同类相怜”的伟大情怀呢?

TOP
509#

很多人一说起仁,就会想起仁政,那可是统治阶级的事。不过,别望了,还有仁爱哦。仁与爱是紧密相连的,而爱就在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孔子说过要“泛爱众”,也就是也广泛的爱人,而不是把爱局限在几个或某个人身上,这让我想起了墨家的“兼爱”。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而爱的根本就在于你要有一颗仁心。如果你没有一颗仁心,没有慈悲情怀,那么你就不会去关心别人,更不会去爱别人。每个人都希望社会充满温暖,都希望在自己无助的时候能有人来帮助自己,那就先做一个会帮助别人的人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用仁爱的心对待周围的人,那么你也将收获更多仁爱的心,社会也将在和谐中走的更好,更远。

TOP
510#

在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孝悌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儒家弟子提出道德要求的时候.孔子首先要求弟子们做到的就是孝悌。这是因为.孝悌思想不仅是建构父父子子的家庭关系的需要。也是建构君君臣臣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孔子的弟子有子就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别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这个基础之上的,属于一种自然思维方式。而墨家兼爱思想不以血缘亲近来对爱进行分等,认为所有人都为天所兼有、兼食。取消了家族、都城、国家之间的边界。描述了理想的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彻底地社会化的思想。

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单向度的爱.是仅仅针对君子而提出的 道德要求。儒家依据人的经济地位对人群进行划分,分为大人与小人两类人。只有大人中的君子才可能养成仁爱的道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阁墨家的兼爱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爱.是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而提出来的。墨子固然也把君子树立为人的理想.却并不像儒家那样鄙夷小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天下之人,都为天所食,在道德要求方面。君子和小人没有什么两样。君子兼爱他国,就不会举全国之力去 攻打他国;小人兼爱他家,就不会去残赋他家。君子兼爱天下之人。就不会实行暴政;而小人兼爱君子,则不会犯上作乱

由此看来,别爱思想和兼爱思想处于辩证的关系中.两者既在某些方面形成对立,又在更高层次上相统一。仁爱思想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必然发展到兼爱天下。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做到“入则孝”.然后逐步做到“泛爱众”.这个“泛爱”已经非常接近墨子的“兼爱”了,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分出先后主次之后。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墨子的兼爱思想并非完全缺乏亲亲之爱.而是从兼爱出发,最后回到亲亲之爱。即先利人之亲,然后人必利吾亲。

我觉得,别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强调从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出发。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实行。兼爱思想不论血缘关系的亲近,从所有人的生而平等出发.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则与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相去太远,不免成为一时难以企及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仁爱思想显得颇为世俗,而兼爱思想则显得非常崇高。爱的理想越是崇高,爱的道路也就越发宽广和远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墨子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章太炎先生就曾经指出:“虽然,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则非孔、老敢窥视也。”因此。别爱思想和兼爱思想不仅互相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兼爱思想是对仁爱思想的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