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46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专业:10文秘

学号:10311029

姓名:王远梅

电话:13529325756

日期:2011-3-11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的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爱是中华民簇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簇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簇品格。而且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而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的爱。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

仁与爱都是博大的感情,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爱才能长久,才会稳定,是一种成熟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敬爱自己的家人才能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你怎么指望他爱别人呢,在与人相处中我们要以仁爱的心对待别人,这样我们也会获得别人的爱,这样良性的循环社会会越来越充满爱。

TOP
46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朦

学号:10311034

时间:2011314

电话13888978324

卷一

一、仁

仁与爱

爱和仁是有区分的,爱加仁是很完全的人,很少有人能做的特别好,当然也有一定的数量;爱,是无私的给予,包括物质、感情、行动等形式。有爱的人有朋友,博爱的人朋友广,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本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这世上没有不要回报的爱,当然这种回报不一定是物质上或者回报与付出要对等。你给了别人苹果,也会期望别人的一声谢谢。而仁是一种包容之心,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容常人不能容忍的事情,仁是不需要回报的。总的来说仁的范围是很大的,是广义的,如果人人都有仁爱之心,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的美丽和谐。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孔子比基督要早51年,我们怎么能不为民族文化传统自豪!

TOP
46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根凯

学号:10311031

时间:2011322

电话:15912182537

卷一                          

三、仁与爱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爱从受从心从夊,受即接受,夊即脚即行走表示付出,心的接受与付出就是爱。夊是常见的脚部件,常见於「夏处伟」等字。正如一个国君,要时时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的臣民,多从百姓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如果一味的剥削、压榨百姓,没有仁爱的胸怀,那么这个国家是迟早要灭亡的。

TOP
469#

都说人是最复杂的,有很多种情感和情绪,就像人心底最深处的一种情感,那就是仁,仁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就算是再十恶不赦的人也会有那种情感。仁与爱是想统一的,不能割裂仁与爱的关系。仁爱是发自人的内心,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善待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要记住孔子的话:“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就是根,驻扎在人的内心最深处,我们不能有恻隐之心,要让根根深蒂固,逐渐扩展到枝芽,让这种情感发扬广大,让世界都充满爱,让人们秉承着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让人们和谐相处,不再让社会出现太多纷争。不管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要不要有恻隐之心,要友好待人,时刻谨记孔子的仁爱,还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你的内心永远保存着那份仁爱之心,友善对人。

TOP
47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德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情感不是一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说直了这爱就是假的。只是有个外表而已,或者这种爱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情感,所以说,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是的非道德之爱的去别,就在于有没有“仁”的品质为基础,因此仁与爱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TOP
47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一:仁

三、仁的定义

什么是仁?仁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仁者爱人”人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道德,和传统,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得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是以人得良知未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扩展而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的万物四个方面,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TOP
47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德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情感不是一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说直了这爱就是假的。只是有个外表而已,或者这种爱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情感,所以说,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是的非道德之爱的去别,就在于有没有“仁”的品质为基础,因此仁与爱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人与人相互亲爱。袁苏妹,一个年过八旬,一生只会写5个字的老人,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被称作是“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她只是在港大为学生们洗衣、做饭。可是,她用最真实、平凡、自然的心去接纳任何人。没有任何的粉饰与造作,给在外求学的学子一个温馨、恬淡的心灵归宿,内心正如外表一样的平静、祥和,不奢求任何的回报。给夜半苦读备考的学生送来一碗盛着母亲般的温暖的鸡汤;为高烧不退的学生送上一碗清新的凉茶;在过了工作时间,静静地收拾学生欢聚后留下的残局。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仅凭那颗充盈着爱的赤子之心赢得了莘莘学子的爱戴。他拥有平凡的爱,却产生动人的情,实践了仁。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能够默默地付出,没有功利色彩,算是给在物欲横流中渐渐迷失或者缺少爱的人一点光亮、一点希冀。不至于对社会太失望,也能够激励一直在这么做的坚持者,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值得认可的。  

TOP
47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东平

学号:10311003

时间:2011314

电话:15198886443

卷一:仁

三、仁的定义

根据楼主的发表,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仁”与“爱”的关系,仁是内在于人内心的根源性品质,而爱则是源于仁,是仁外在的表达方式。首先,仁是决定爱存在的先决条件,有了仁才会有爱表达出来,内心无所谓仁,就谈不上爱的存在了。其次,爱的这种外在表达方式,或者说在人群交往中就是一种处事和沟通方式,会反作用于内心仁的存在根系,加深仁的存在。最后,两者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存在形式,共同推动一个人“仁爱”的修养。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墨家是一个短命的学派,如果没有《百家讲坛》的提出,无数人将不知道,墨家的可悲与伟大。

《墨攻》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墨者革离。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故事中梁王得知城外只剩二千赵军,自以为能轻易应付,便急于把革离赶走。得享一时之安宁,梁城人民已逐渐忘记革离的功劳,返回从前的生活,疏于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赵军再次攻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

巷淹中没有捉到革离,却相信革离不会离弃梁城,于是以城民作为人质,逼革离现身。

革离的出现,与梁城的命运,在战争的起落中悬而未决。

这就是墨家的悲哀。几乎到现在也有许多人,不明白墨家的“兼爱”到底是什么东西?墨家的“兼爱”是佛家的“博爱”,是像《圣经》开篇所说“人人生而平等”?还是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的犬儒哲学?

也许墨家的“兼爱”追求的是像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许他们忘记了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

墨家的“兼爱”建立在一种至今还未达到的或者已经远去的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如果不存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它就必将在原始社会发扬光大。

在这里我不是批判墨家的愚蠢,也不是装作一个纯粹的人。我只想引用一句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u1: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墨家的思想无辜的作为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它没有争取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47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利靥

学号:10311043

时间:2011年5月29日

电话:13529299757

卷一:仁                        

三、仁与爱

有关人生,有关人际交往,老子教导我们一种境界,叫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什么叫大成若缺?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说,最大完成的东西,完美的东西,要留有一点空缺。非常充盈的东西,要留一点空档,不要太十全十美,这样就有一种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抬力,有一个后劲。看上去大成而带一点缺失,看上去充盈而带有一点空隙,这个作用将永远不弊败,永远用不完。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有一个官员叫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和丞相的级别。有一天,他接到老家桐城发来的一封加急快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一件小事。张英老家和他隔壁的邻居之间有一块空地,他邻居家准备占这块空地修一堵围墙,两家人于是就争执起来,争得不可开交,所以家人就给北京的张英写了一封急信。张英看完信笑了笑,就写了一首诗作为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北京来信后,豁然开朗,决定让他三尺。邻居家见宰相家让了三尺,十分感动,也主动后退三尺。现在桐城还保留着“六尺巷”这个地方。一边是宰相张英家,一边是邻居家,相隔六尺。这一段美好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成为一种境界。

[em01]
TOP
47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陈平安

学号:10311032

时间: 2011年4月17日

电话:13529299757

卷一

一、仁

仁与爱

以仁慈作为基础的爱才是真爱,是无私的爱,以这种有道德 的爱去自爱,爱亲人、爱人民,以至推及到自然。爱世间的万事万物。尤其是现在这个利益熏心的社会中,人们更是需要这种真正的再,来爱自己、再别人、爱自然。人与人相处,用一颗真诚的仁慈的爱心去对待别人,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便会一片和谐和幸福。同样对于大自然,我们也同样应该推及至此,。在今天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今天的种种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用一颗仁慈博爱的心推及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样人与自然将会更加的互利、和谐、亲密。在生活中仁与爱二者是不可分割开的像一对双胞胎一样。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

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关系,或者以爱来取代仁,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故奉献式的爱与索取式的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之基础,有无恻隐之心、愧疚之意。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生活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相随。共同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道德。辅助我们的心灵健康成长。提升我们的人格。

TOP
47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艾伦扁

学号:10311008

时间:2011316

电话:13577012780

卷一:仁                                    三:仁与爱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人自初,性本善”。可见“仁”是人的本性,在我们来到这个社会就受到父母亲人和社会的爱。在被爱的同时我们学会爱,让我们仁者的心表现出来,拥有一颗恻隐之心。给与别人亲人和自己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只有仁者才知道如何去爱人。用爱让别人有一颗仁者的心。循环往复,“仁爱”才能流传下去。所以仁者才会拥有爱,爱才能培养仁者。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47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王耀齐

学号:10311022

时间:2011311

电话;15087186819

卷一                                                  

一、仁

仁与爱

儒家和墨家在构建其道德哲学思想体系时,都把爱作为逻辑起点。儒家思想中的爱是仁爱,即一种由亲及疏、由近及远辐射开去的爱;墨子思想中的爱是兼爱,即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相互之爱。墨家后起于儒家,对儒家思想展开了批判,明确地提出兼以易别”,即用人人平等的兼爱思想来取代。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社会很缺少的一种精神,虽然是很难做到,但是如果我们心里必须拥有这样的思想,做人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要多为社会做贡献,发挥个人最大的价值.

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淮南子·修务训》:“ 尧 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我 西王母 使者,使 蓬莱 ,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 明 唐顺之 《廷试策》:“盖虽天心仁爱,欲以助陛下宵旰之忧,而隆 嘉靖 之治,意者民之危苦无聊,所以感伤和气者,亦容有之乎!” 瞿秋白 《乱弹·红萝卜》:“对于这种寄生虫的攻击,暴露,讥刺……只嫌太温和了,太仁爱了。”

TOP
478#

学院/FONT>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张梦园

学号:10311052

时间:2011313

电话:15126305665

卷一、

三、仁与爱

仁与爱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播。爱,以为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事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待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螅,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然它灭绝这也是“仁”

仁与爱也是相互依存的,仁处于未发的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TOP
479#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都离不开“仁”,孔孟之道讲仁、爱、礼、智、信,仁被排在第一位,就看得出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孔子讲“仁者,爱人”,他讲的是大爱,是爱别人,今人讲“仁”,都把仁与义合在一起讲,儒家文化认为仁是根,爱是苗,爱是由仁生出来的,我读了百家讲坛《易经》主讲人——曾仕强《易经的奥秘》一书,他说:“一个果仁,埋进土里以后,它会发芽,会长出一颗茂盛的树来,就靠那个‘仁’而已。仁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有仁。”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仁的重视,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基础,也是核心和出发点。

      在我看来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具有的品质,爱是仁的外在表现,良善的人,知道爱别人,那是一种大爱。

TOP
480#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