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451#

突然发现经典的仁与爱好高尚,好单纯,好令人向往…曾几何时,人与人之间的爱已经悄然变味了,爱,不再是以“仁”为支点,取而代之的是功利,自私,狭隘、、、人与人再也不能单纯地平起平坐,做一些自己内心向往的事了。爱,不再是尊重,诚恳,充满善意而是尔虞我诈,具有越来越鲜明的感情色彩。。经典的仁与爱正在向我们远去…

TOP
45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陆凤

学号:10311047

日期:2011425

电话:18788546724

  人类既然诞生在这个大地上,作为宇宙中特殊的一员,人类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营养,采用的是一种能动的方式,不但直接摄取自然界中的现成物质,而且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物质原料,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式物质,由此就形成了他的独特属性,这就是思维与精神。这种能动的方式即是劳动,劳动产生智慧并推动智慧的发展,由于劳动的需要而构成人类社会,社会的存在引发出社会意识。人类既然有了思想和情感和精神,就想了解生存着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并由主观走向了客观。他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寻求生存的方法。由此,人类的存在便不再是自然的了,这其中有了主观因素的支配,由自然而然地活着,变成了为了逃避危险而活着,为了求得安全而活着。由于人类的发展,人们不可能一开始就了解所生存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神奇性,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这一步的迈出,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小邦国乃至大邦国。而国家组织的建立,则是人们共同的需要。因此,国家的发展壮大,则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 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所以在《孟子公孙丑》第六章里,孟子总结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为,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才能组成家庭、家族乃至人类社会。因此,“爱人”,就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的规律,遵循仁爱的规律,人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的一生也就是痛苦的了。

TOP
453#

西南林业大学2010级土木一班

    

仁,左边人字旁,右边"二"是道的象形字,合起来既人与道谋合.
道,最重要的道是时间,空间,人的思想.
所以要做到人与道谋合,既在时间上与时间里的内容谋合.
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思想,特别是别人的思想,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表达的知识,怎样在一定的时间里吃透别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反复思考,这就是日常里的"学习".这是精神层面的人与道谋合,而物质化的人与道谋合,则应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某些言行,这时的言行是人的思想,行动和语言,是时间里的一条道,这是日常里的"工作".

孔子的一生是一种比较好的道,是从宏观和整体上来描述其一生,
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执耳,七十顺耳.这是人一生中,时间的道和思想的道最好的一种结合方式,所以孔子为大"仁者".


TOP
454#

我认为,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孔子的主要观点是“仁”,孔子对“仁”的认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爱是在仁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人如果不仁慈的话,就不会有爱的存在。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爱是无私的奉献与给予。我们无论在何处生活,心中都应该有爱的存在,应该时时刻刻都心存仁与爱,还有感激!

TOP
455#

西南林业大学2010级土木一班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不论美与丑,它总是能照出我们的样子,不管你伪装的多么好,总是会让你原形毕露,所以我们要想真实的面对自己,就应该在生活当中多一些仁与爱,这样我们才有勇气的去面对镜子中的自我。


TOP
456#

    西南林业大学2010级土木一班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所以,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如果你没有仁爱之心 怎么去爱人?我们应该要怀着 一颗真诚心,去爱我们身边的人,这样的爱他人才会真真的感受到爱的温暖。爱不是一种情绪化,也不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是这样的爱,说明没有把“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把仁与爱分裂来看待。我们不能这样看,仁与爱是相统一的,爱是以仁为根基,仁就是根,比如说;树有了根而更坚固,才能生根发芽,因此,爱人仁爱之心不可少。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多一些仁与爱,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社会仁爱!


TOP
457#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主张怀仁人之心,修仁人之德,行仁人之举,行仁政,求大同,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孔子曾周游列国,一生颠沛流离,餐风饮露,宿于荒野,常常“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毫无怨言,只为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孔子心系天下,筚路蓝缕,为民请命,只为经世济民,还人民一个大同盛世。

   《礼记·中庸》中有“仁者,人也”之说,此外还有“仁者爱人”、“仁者无敌”之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写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回溯历史,古今之仁者不胜枚举,杜甫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旧社会中呐喊彷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仁人志士的仁人之心令人为着叹服,为着震撼。

    仁和爱固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为根基,爱为延伸枝叶,只有固其根本,才能枝繁叶茂。因而,只有怀仁人之心,才会有大爱的情怀,然后才能爱人民,为人民着想。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延续千载,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仁爱主张,它呼喊出了人民的心声,直至今日,其光辉依然耀眼夺目。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讲仁爱,行人道,施仁义,最终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

TOP
458#

[原创]

仁隐于心性,赋于爱。离开了爱,仁就好比一个高深莫测的神,给予人们的只是无限的崇敬和神秘,人们便会觉得遥不可及,不是人所能做到的。


有了爱,却不加以付诸行动,仁也不过水中月,镜中花,真实美丽却一触即破,正所谓“绣花枕头一包草,雾里看花花非花”。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仁也不是刻意地矫饰,是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地流露,“无心之举”方是真正的仁者。

TOP
459#

《圣经》里也有说道:“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忍耐,凡是盼望。”这与仁爱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吧。
TOP
460#

任与爱

    爱,多么平凡的字眼,但她又是多么的不平凡!爱,有

时很简单!

    懵懂时,思想受电视的影响,总觉得只有爱情才叫爱,它离我好远!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结识了关爱、友爱,它们都仅仅来自于生活的琐事,好平凡,好简单。

 

  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把遮雨的伞盖;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碗清香的汤面……都是爱!多么简单,这爱令我感动!

 

  曾经就有人说过“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所以友情是无价的。

 

  爱,有时很简单。在我生活的周围,充满了好多简简单单的爱。当我在病床上呻吟时,父母的爱是精心照顾、彻夜不眠;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爱是谆谆教诲、不知疲倦;当我遭受挫折时,朋友的爱是耐心倾听、鼓励帮助;当我在陌生的环境里,大家的爱是无私奉献、鼎立相助……

 

  这简简单单的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拥有了这份爱,就会使你更加年轻,更懂得珍惜。珍惜一份份爱,你就不会错过朝阳,不会让孤独寂寞永驻心头。这样,你便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拥有着最纯洁、最美好的心境。

    爱,有时很简单。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爱赋予我们太多,我们就要奉献自己的爱。帮父母做家务、帮老师收发作业、帮朋友排忧解难、帮问路人指明方向……哪怕是忙碌时的一杯清水,都是你所奉献的爱。

 

  奉献——其实追根究底,这也是一种爱,一种对社会的爱。雷锋叔叔对社会作了巨大的奉献。奥斯特拉夫斯基说过“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雷锋就是这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是一种奉献,一种爱,一种对社会的热爱。

 

  亲情——是一种爱,一种仅存于家庭里的关爱。一个温暖的家庭是因为有亲情,这种仅存于家庭里的关爱凝成的。这种爱可以让你感到幸福。当你在徘回在正邪边缘,捆着自己长久的缺陷而迷茫时,这种爱将引你走向正确的道路。它可以化为一种无形的动力让你不断向前。

 

  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多事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但它却充满了爱,它是爱的化身!为了爱我们的世界,就让爱之风吹遍大地吧!因为,爱,有时真的很简单。

 

 

 

 

TOP
46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卢燕

学号:10311042

时间:2011425

电话:13629656344

                仁与爱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ersonName ProductID="相成的" w:st="on">相成的ersonName>君子品行。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仁爱是统一体,爱是具体表现。爱有大爱,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是大爱。要作到大爱有难度,爱自己,爱他人,是小爱,可要做到小爱也是有难度。有的人表面爱他人,可是内心不是真正的爱。要作到真正内心上的去爱,才是有仁爱之心。

认识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的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真正的伦理之爱。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以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

TOP
462#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不是,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ersonName ProductID="卓文" w:st="on">卓文ersonName>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TOP
463#

[原创]仁坛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做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孔老夫子的思想去“泛爱众而亲仁”,做一个仁爱的智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7 17:09:05编辑过]

TOP
464#

"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在社会中,我们或许失去了太多,也错过了太多,但是“仁”“智”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失去了“智”,那么他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仁”者,而没有了“仁”,更不用去谈何“智”。我们失去的不是其他,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仁智统一”。
TOP
465#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为,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才能组成家庭、家族乃至人类社会。因此,“爱人”,就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的规律,遵循仁爱的规律,人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的一生也就是痛苦的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